摘 要:民俗學自19世紀初產(chǎn)生于德國后其研究對象問題的爭論一直持續(xù)至今。理清其研究對象關系到民俗學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獨立性。本文將對先前中外學者提出的民俗學研究對象與范圍進行梳理,明確民俗學“傳承”的核心使命,認為民俗學研究對象基本明確的基礎上要更開放、包容,以此促進學科獨立。
關鍵詞:民俗學;研究對象;開放心態(tài)
“民俗”一詞,學者通常認為最早見于英國,1846年英國學者湯姆斯建議用Folklore這個詞來代替popular antiquities(民間古俗)。Folklore由Folk 和lore 合成。Folk的意思為鄉(xiāng)民、農民,即鄙陋無知的鄉(xiāng)下人;lore的意思為知識學問,組合而成的意義為“民間的知識”或者“民間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我們今天普遍認為民俗即歷史遺留的民間風俗習慣的總稱,包括歷史各朝代人民群眾的吃穿住行、文化心理、風俗演變、民族性格等涉及習俗方面的寬泛定義。在1884年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安德魯·朗在《習俗與神話》中提出“遺留物”說,認為考古學是搜集并研究古代遺留的各種實物;民俗學是搜集比較歷史遺留的非實體等為今人所不熟知的的思想和觀念。1914年英國學者查·索·博爾尼女士在她撰寫的《民俗學手冊》中,提出“民間風俗習慣僅是其中的一部分”。[1]美國著名的民俗學家阿倫·鄧迪斯認為自1846年湯姆斯提出Folklore一詞后,民俗學的定義研究很多側重于lore(知識)層面,也有一些側重于Folk方面,但是總的傾向很明確,即認為兩者都主要是關于人民知識的學問。[2]日本民俗學柳田國男認為民俗學的首要內容是民間眾多的歷代相沿成習的生活技藝。這些學說都對我國先輩對民俗學的理論探索提供指導。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一翼,我國的民俗學最初被興趣廣泛、深刻了解西方人類學及民俗的周作人作為研究童話的基礎加以運用。后被陳獨秀、胡適等人作為改革舊文化,推進簡約易懂白話文的文學革命(實為政治運動)的推手。1918年2月北京大學組織進行歌謠運動開始,民間文學的研究如火如荼,《歌謠周刊》作為主要陣地,是各種思想的交流碰撞場?!陡柚{周刊·發(fā)刊詞》上說:“我們相信民俗學的研究 ,在現(xiàn)今的中國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業(yè) 。”[3]但此時并無民俗學研究對象的任何說明。其后,顧頡剛研究民俗,其出發(fā)點是為著歷史學。顧頡剛認為民俗學是歷史學研究的基礎,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則是現(xiàn)有的習俗、故事、傳說歌謠和民間信仰等等,有明顯的“遺留物”影響。陳錫襄認為民俗學的第一要義在于探討古人在各種場合禮節(jié)中所有的心里的表現(xiàn);第二要義在考察遺留在文明社會中的種種同樣的心理。雖然將民俗研究擴大到心理層面,但仍然擺脫不了“遺留物”的魔障。張清水認為民俗學的重要成分,是民眾的,可以研究現(xiàn)存的事實,過去的死的都可以研究。這體現(xiàn)出民俗學范圍的認識已把現(xiàn)代與歷史結合,意識到民眾的東西是民俗學的獨特研究對象,并不單純重視現(xiàn)實實物。江紹原1929在翻譯《大英百科全書》的“民俗學”條后提出八點意見,其中建議中國學者不能只從歷史的遺留物角度研究遠古遺跡,避免“考古癖”,同時,要把“民眾藝術”納入到民俗學范圍等建設性意見,民俗學的研究理論認識大幅度深化,江紹原先生的理解最為寬亮。在我國民俗學的起步期,民俗學研究對象的巨大進步在于逐漸意識到“遺留物”學說的弊端“開始把民俗學從民眾知識的‘考古學改變?yōu)槊耖g文化的歷史學和現(xiàn)實學”。[4]
30年代民俗學研究對象問題持續(xù)進行,有影響力的是筆名趙瑜的學者發(fā)表在《晨報副刊》上一篇《民俗學的范圍、性質和方法》的文章,文中指出民俗就是人民的幻想,也是人民的感情表現(xiàn)。這里的“民”是一個可大可小的群體,并沒局限于底層人民,而“俗”則是“民”這個群體共同傳承呈現(xiàn)出的習俗。并且建議用人類學研究古代社會,民俗學研究農村社會,社會學研究近代社會,這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提議?!懊瘛?、“俗”的寬泛化,對西方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合理借遷表明民俗學的研究的對象與范圍逐步深化。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民俗學受前蘇聯(lián)學術影響,只將民間文學、 口頭文學作為探究對象。[5]一國應有一國之民俗,國外的理論只是對本國研究與認識的補充,在新時期,鐘敬文自動承擔起培養(yǎng)民俗文化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粉碎‘ 四人幫 之后, 鐘先生認為, ‘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寫出有價值的專著, 自己的東西是否寫成, 并不是很重要的?!盵6]
陳勤建《中國民俗》認為:民俗是“人類社會群體固有的傳承性的生活文化現(xiàn)象” [7]“生活文化”是作者認為的民俗研究重點。1991年高丙中在接受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哲學理念后,提出“民俗有兩種存在形態(tài): 文化的和生活的”[8],并且認為文化的民俗形態(tài)是靜止的,是世代累積的知識和文明的結晶,而“生活的”則是運動著的,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著重強調對“生活世界”這個客觀世界的研究。鐘敬文在1998年和多位學者出版的《民俗學概論》 具有融合性的提議,認為“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盵9]在該書的再版中作者又提出民俗學是具有交叉性質的學科,是在時空流變中研究習俗、技藝、生活文化等。董曉萍教授對中外民俗學的發(fā)展歷程進行梳理與概括,認為我國民俗學的對象:民間文學→民間文學和民俗→口頭文學→社會文化和民俗→生活文化。[10]現(xiàn)今的研究重點在“生活文化”與陳勤建的觀點基本相同。2011年劉鐵梁發(fā)表文章稱:“感受生活的民俗學”[11]民俗學為對生活進行感受的學科,增加了研究主體對客觀“生活世界”的主觀感受,是對高丙中“生活世界”的補充?!皬娬{了把握民俗學研究中outsider與insider之間的復雜關系,將民俗學方法提升到新的高度?!薄ⅰ暗]有區(qū)分開民俗學在這些問題上與包括人類學在內的其它人文學之間的學科差異”。[12]但黃永林認為無需總將目光聚焦于如何促進學科獨立,需要從“從過去各學派注重強調本學科方法的孤立研究轉向兼收并蓄多學科的綜合研究”[13]劉曉春認為現(xiàn)代民俗學在研究過程中盲目借鑒他學科理論,泯滅了學科自身的研究傳統(tǒng)。[14]但總的來說經(jīng)過將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各國的研究都不約而同的注重民俗“傳承”的核心使命,而“傳承”并非對傳統(tǒng)文化不變的照抄照搬,民俗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民俗有古代的也有現(xiàn)代的,是一條“時代相傳的事物之變體鏈”。
民俗研究對象經(jīng)過一系列的嬗變,至今沒有一個世界范圍內的定義,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二,一:各個國家國情不同,研究觀念和側重點有差異;二,民俗學包容性大,與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曖昧不清的互相借鑒與利用關系難以有定論。與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和文學的千絲萬縷關系難以促成自身學科本位的建設。但躡手躡腳總怕侵占別的學科領域是不行的,學科之間本來存在共通之處,我們必須借助適度輕視學科傳統(tǒng)來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放開膽子,敞開胸懷,以開放促進獨立,重建學科根底的能力和信心自會培養(yǎng)起來。
參考文獻:
[1][英]查·索·博爾尼.民俗學手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5.
[2][美]阿蘭·鄧迪斯著,陳建憲等譯.世界民俗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5.
[3]周作人著;吳平,邱明一編. 周作人民俗學論集[C].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98.
[4]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74.
[5]趙世瑜.民俗學研究的對象和邊界——民俗學在當下的問題與思考之一[J] .西北民族研究,2014,(3):180.
[6]張余.鐘敬文的學術貢獻和治學風格[J].青海民俗研究,2002,13(2):4.
[7]陳建勤.中國民俗[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1.
[8]高丙中.民俗生活: 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和學術取向[J].民俗研究,1991,(3):5.
[9]鐘敬文主編,許鈺、董曉萍副主編.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
[10]董曉萍.現(xiàn)代民俗學講演錄[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2.
[11]劉鐵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學[J].民俗研究,2011,(2).
[12趙世瑜.傳承與記憶:民俗學的學科本位——關于“民俗學何以安身立命”問題的對話[J].民俗研究,2011,(2).
[13]黃永林.新時期民俗學研究范圍與方法的探索[J].民俗研究,2011,(4):55.
[14]劉曉春.資料、闡釋與實踐———從學術史看當前中國民俗學的危機[J].民俗研究,2011,(4):59.
作者簡介:周爭艷(1994–),女,河南濟源人,河南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2012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