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敏,余玲娟,張晶晶
大學生元情緒與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
林敏1,余玲娟2,張晶晶3
(1.福州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系,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系,福建 福州 350108;3.福建省福州港口管理局,福建 福州 350015)
摘要:關于情緒與心理彈性的關系,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積極或消極情緒和心理彈性的關系。此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情緒認知的具體機制即元情緒與心理彈性的關系。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成人心理彈性量表和特質性元情緒量表對350名大學生施測。結果表明:不同性別、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在心理彈性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學校、是否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元情緒上有顯著差異;元情緒與心理彈性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元情緒能力能正向預測心理彈性水平。因此得出結論:良好的元情緒能力有助于提升心理彈性水平。
關鍵詞:元情緒;心理彈性;大學生
大學,作為學生開始脫離父母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在個人心理健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新的生活環(huán)境里,大學生要面臨學業(yè)、人際、擇業(yè)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激烈的競爭帶給他們巨大的壓力。而具備良好的心理彈性水平,有助于大學生成功應對壓力和逆境,并達到適應良好的發(fā)展狀態(tài)。
心理彈性(resilience)是指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過動態(tài)交互作用而使個體在遭受重大壓力和危險時能迅速恢復和成功應對的過程(Kathleen,2004)[1]。心理彈性的積極作用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幫助人們從預期的威脅中恢復(Waugh et al.,2008)[2],提高個體在逆境中積極適應的能力和促進個體發(fā)展 (Leipold&Greve, 2009)[3]。
元情緒(trait meta-mood)是指在情緒體驗中,個體持續(xù)不斷地對自身的情緒進行監(jiān)控、評價和調節(jié)的反思過程[4]。作為一種情緒知覺、表達、調控的能力,元情緒對維護個體的身心平衡、促進個體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關于心理彈性與情緒的關系,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積極或消極情緒和心理彈性的關系。如Fredrickson的理論(2008)認為在積極情緒激發(fā)下,個體有較好的心理彈性,以積極的心態(tài)認識事件,更容易發(fā)現(xiàn)事件(甚至逆境事件)所蘊涵的積極意義,有更強的適應環(huán)境的動機和能力,這常常給個體帶來積極結果[5]。Cohn等(2009)通過對大學生的大量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積極情緒對心理彈性和生活滿意度都有正向預測作用[6]。Rodgers等(2015)對小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焦慮特質的小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適應性較差,包括人際關系緊張、學習困難等[7]。
本研究的研究意義是,進一步探討情緒認知的具體機制即元情緒對心理彈性的影響,對情緒與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做一個補充。同時,為大學生如何增強環(huán)境適應力,正確處理壓力,提升心理彈性水平提供了建議。
(一)對象
福州地區(qū)三所高校的350名大學生,高校分別為“211”高校F大學、重點建設高校N大學和普通高校J學院。其中,F(xiàn)大學發(fā)放問卷125份,N大學110份,J學院115份,收回問卷310份,有效問卷為273份(78%)。
(二)研究工具
1.成人心理彈性量表
成人心理彈性量表(中文版),原量表由挪威學者Friborg等人2003年編訂,包含33個條目,分成5個維度:涉及個人能力、個人生活結構、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會支持五個維度。信效度經檢驗除了組織風格以外信度系數(shù)都為0.7左右[8]。
2.特質性元情緒量表
李川云等對Salovey在1995年編制的特質性元情緒量表(TMMS)進行修訂,共有26個條目,由三個分量表組成,分別是情緒注意、情緒辨別、情緒恢復。全量表α=0.75,情緒注意、情緒辨別、情緒恢復分量表的α系數(shù)分別為0.68、0.71、0.71,具有良好的信度[9]。
(三)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
用SPSS11.5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本部分內容呈現(xiàn)的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結果與分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元情緒和心理彈性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大學生元情緒與心理彈性的相關分析、元情緒與心理彈性的回歸分析。
(一)元情緒和心理彈性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的差異
1.不同性別學生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男女大學生僅僅在心理彈性上有顯著的差異(p<0.05)。男女大學生在元情緒的各個維度上顯著不差異(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2.“獨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情緒恢復上有顯著差異,其中,“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情緒恢復水平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大學生。(見表2)
表2 “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3.不同家庭結構的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來自單親家庭和雙親家庭的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表明了不同家庭結構的大學生在情緒能力和心理彈性水平上沒有差別。(見表3)
表3 單親、雙親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4.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如表4所示,F(xiàn)大學、N大學和J學院的大學生在情緒注意、情緒恢復和心理彈性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利用事后檢驗進一步分析,在情緒注意和心理彈性方面,F(xiàn)大學和N大學學生得分顯著小于J學院學生得分。在情緒恢復方面,僅F大學學生得分顯著小于J學院學生得分。
表4 不同學校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注:*.p<0.05,**.p<0.01,***.p<0.001
5.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本次研究中,將生源地分為城市、農村和城鎮(zhèn)三類。表5中的結果說明了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即不同成長環(huán)境的大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沒有存在區(qū)別。(見表5)
表5 不同家庭所在地學生在元情緒和心理彈性上的差異
(二)大學生元情緒與心理彈性的相關分析
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元情緒的三個維度情緒注意、情緒辨別和情緒恢復均與心理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且情緒恢復和心理彈性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最高。(見表6)
表6 元情緒和心理彈性的相關分析
(三)元情緒與心理彈性的回歸分析
以心理彈性為因變量,情緒注意、情緒辨別和情緒恢復為預測變量,作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見表7。其中,情緒注意、情緒辨別和情緒恢復都作為顯著變量進入回歸模型,聯(lián)合預測心理彈性29%的變異。就個別變量的解釋量來看,以“情緒恢復”層面的預測力最佳。
表7 心理彈性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心理彈性為因變量,以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中的性別、學校以及元情緒的三個維度(情緒注意、情緒辨別和情緒恢復)為預測變量進行分層回歸分析。在把人口學統(tǒng)計變量中的學校和性別變量轉化為虛擬變量后,將性別和學校作為第一層;將情緒注意、情緒辨別和情緒恢復作為第二層進行回歸分析,分別考察人口學統(tǒng)計變量和加入元情緒變量后,對心理彈性的預測作用。通過表8可知,增加了“元情緒”變量后,方程的解釋量增加了27.4%,說明元情緒對于心理彈性有預測作用;性別、N大學vs J學院、F大學vs J學院、情緒注意、情緒分辨和情緒恢復都作為顯著變量進入回歸模型,且這6個變量可以聯(lián)合預測心理彈性36.6%的變異。其中,“F大學vs J學院”的預測能力最高,“情緒注意”的預測能力最低。
表8 元情緒與心理彈性的層次回歸分析
(一)元情緒在不同人口學變量上的狀況討論
1.元情緒在不同性別、家庭結構、生源地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的討論
研究表明,元情緒的各個維度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之前的許多研究結果相同。如付大坤(2010)的研究也表明了情緒注意、情緒恢復和情緒辨別在男女性別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10]。同時元情緒三個維度在不同家庭結構、生源地上也都不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的解釋是元情緒作為一種后天習得的能力,它的培養(yǎng)與情緒知識以及技能獲得的關系密切。而不同大學生在教育和學習上的背景相似,因此通過受教育和學習獲得的情緒知識和技能差別不大,也造成了大學生在情緒注意、情緒恢復和情緒辨別的能力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2.元情緒在不同學校間存在顯著差異的討論
在“211”高校F大學、重點建設高校N大學和普通高校J學院之間,研究發(fā)現(xiàn)在情緒注意方面,F(xiàn)大學和N大學的得分顯著低于J學院的學生得分。而在情緒恢復方面,F(xiàn)大學的得分顯著低于J學院內的學生得分,這一結果與傳統(tǒng)觀念不符。一般認為,重點高校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好,素質更高,所以在元情緒能力上應該高于普通高校。然而本研究結果的可能解釋是,作為重點高校的學生,被社會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因此F大學和N大學的學生比J學院的學生有著更大的生活和學業(yè)壓力,反而在情緒注意和恢復能力上低于壓力較小的J學院的學生。
3.元情緒在大學生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的討論
由表2可知,非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情緒恢復能力上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大學生,可能的解釋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更多關注,偏固執(zhí),自以為是,獨立性不強;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自幼懂得如何與同輩相處,心理調適能力較好,因此獨生子女大學生遇到困境時的情緒恢復能力弱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這與馬云鵬(2011)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1]。
(二)心理彈性在人口學變量上的討論
1.心理彈性在不同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的討論
在本研究中,男女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存在顯著差異,且女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得分顯著高于男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得分。對于這樣的結果,可能的解釋是男女性的心理狀態(tài)調整能力上的不同。在生活和學習中,女性遇到消極情境時,更容易向外界表露自己難受的心情來尋求幫助,因此能及時調整心理狀態(tài);而男性在遇到消極情境時,則傾向于自己解決,不太愿意向他人訴說自己的困境,因此不能及時調整心理狀態(tài)。綜上,女大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積極資源支持自己,更快地從消極情境中走出,從而也就有了更高的心理彈性,這與已有研究相一致[12]。
2.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在不同家庭結構、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的討論
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在不同家庭結構、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這與前人的一些研究結果略有不同,如高登峰(2008)的研究表明心理彈性在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13],本研究結果可能的解釋是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并沒有因為是否單親、是否獨生、來自不同生源地,而導致來自社會和家庭的支持變少。雖然來自單親、農村的學生和非獨生子女學生在社會資源、家庭資源方面與其他個體存在差異。但是,這些大學生可能因為身處相對弱勢的環(huán)境使得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積極尋求和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能夠合理調整消極狀態(tài),具備良好的心理彈性水平。
3.心理彈性在不同學校間存在顯著差異的討論
表4的結果表明心理彈性在不同學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J學院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分數(shù)顯著高于F大學和N大學的學生得分。劉虹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彈性在學校類別上存在顯著差異[14],不同學校類別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彈性水平,這與前人的研究一致。結果可能的解釋是J學院的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較小,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跟家人、朋友聯(lián)系,參與社會實踐,因而能獲得更多的社會和家庭資源來應對困境,所以J學院的學生在心理彈性上的得分顯著高于F大學和N大學。
(三)心理彈性和元情緒的關系討論
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元情緒的三個因子,即情緒注意、情緒辨別和情緒恢復與心理彈性之間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說明元情緒的水平越高,心理彈性的水平也就越高。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情緒注意、情緒辨別和情緒恢復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正向預測心理彈性的水平,這與史光遠(2013)、謝陽熙(2014)和唐海波(2014)的研究結果相類似[15-17]。三者之中,情緒恢復的預測能力最高,而情緒注意的預測力最低。這一結果說明,個體的情緒恢復能力越好,對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調控和適應力也就越強,心理彈性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大學生有必要提高對自己情緒認知、調控的能力,進而有助于提升心理彈性水平,增強抗壓力。同時,家庭、學校、社會也要更加重視大學生情緒認知、調控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的心理彈性水平得到增強,這些都能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壓力、挑戰(zhàn)情境帶來的消極效應,從而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不同性別、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在心理彈性上有顯著差異;第二,不同學校、是否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元情緒上有顯著差異;第三,元情緒與心理彈性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第四,元情緒能力能正向預測心理彈性水平。
參考文獻:
[1]KathleenT,JanyceD.Resilence: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J].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2004,18(1):3-8.
[2]Waugh C E,Fredrickson B L,Taylor S F.Adapting to life’s slings and arrow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ilience when recovering from an anticipated threat[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1031-1046.
[3]Leipold B,Greve W.Resilience: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coping and development[J].European Psychologist, 2009(1):40-50.
[4]李銳.情緒智力與元情緒:概念及關系辨析[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2):120-124.
[5]Fredrickson B L,Cohn M A,Coffey K A,et al.Open hearts build lives:positive emotions,induced through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build consequential personal resour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95(5): 1045-1062.
[6]Cohn M A,Fredrickson B L,Brown S L,et al.Happiness unpacked:Positive emotions increase life satisfaction by building resilience[J].Emotion,2009,9(3):361-368.
[7]AlishR,DunsmuirS.A controlled evaluationofthe ‘FRIENDS for Life’emotional resiliency programme on overall anxiety levels,anxiety subtype levels and school adjustment[J].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2015,20(1): 13-19.
[8]梁寶勇,程誠.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tǒng)·中國成年人心理彈性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4):269-277.
[9]李川云,嚴進,殷學平,等.特質性元情緒量表(TMMS)在軍校大學生中的初步應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3): 202-203.
[10]付大坤.大學生成人依戀、元情緒與成就動機的關系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0:19-20.
[11]馬云鵬.大學生心理彈性與壓力事件、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35-36
[12]陳姝羽.大學生學業(yè)壓力、心理彈性及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18-19.
[13]高登峰.大學生學習壓力、心理彈性、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32-33.
[14]劉虹.大學生心理彈性與其就業(yè)心理的關系研究 [D].蘇州:蘇州大學,2010:54-55.
[15]史光遠,崔麗霞,雷靂,等.大學生的壓力、情緒與心理彈性[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27(9):703-708.
[16]謝陽熙,范小慶.大學生的壓力知覺、情緒智力、心理彈性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 (5):697-699.
[17]唐海波,周敏.大學生生活事件、認知情緒調節(jié)與心理彈性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3):441-443.
(責任編輯:陳果)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010-0047-05
收稿日期:2015-6-16
基金項目:福州市科技計劃基金項目(2014-S-124);福州市科技計劃基金項目(2013-S-127-2);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2012C031)。
作者簡介:林敏(1978-),女,漢族,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兒童發(fā)展障礙、認知心理學。
Research on Resilience,the Trait Meta-mood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LIN Min1,YU Lingjuan2,ZHANG Jingjing3
(1.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Fuzhou University, Fuzhou,F(xiàn)ujian 350108;2.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Fuzhou University,Fuzhou,F(xiàn)ujian 350108;3.Fuzhou Port Authority,Fuzhou,F(xiàn)ujian 350015)
Abstract: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resilience,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or negative emotion and resilience.This study will b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further explore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cogn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t meta-mood and resilience.This paper used the Adult Resilience Scale and TMMS(The Trait Meta-mood Scale)to survey 350 university students.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gender and different schools in resilienc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whether or not only child and different schools in trait meta-mood;The trait metamood is in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resilience;The ability of trait meta-mood can positively predict resilience level.The conclusion is that improving capability of trait meta-mood help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Key words:trait meta-mood;resilience;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