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東
《愛蓮說》是中學教材里的著名篇目,幾乎所有的中學教材都有選入。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這篇文章僅僅116個字,通過寫蓮花,借花抒情,托物言志,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影響了一代代學子。通過學習《愛蓮說》,我們能夠充分認識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北師大版中學語文教材在八年級下冊將這篇文章選入,作為第五單元“花之君子”第一篇講讀課文,對本單元文言文課文講授有非常重要的啟迪作用,對后面的古文學習也頗有影響。一開始就能把《愛蓮說》這篇文章講好,后面的文言文學習就顯得容易得多了。
一、多媒體展示認識“蓮”之形
上課伊始,通過多媒體展示蓮花圖片,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的區(qū)徽、觀音菩薩的蓮花座、八仙之一何仙姑等與蓮花有關的圖片讓學生聯想蓮花在人們現實生活中有何實際意義,從而引入文本講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揭示本文主題做好鋪墊。
二、多途徑誦讀感受“蓮”之韻
認識“蓮”之后,教師范讀,讓學生讀準字音,讀對節(jié)奏,讀出情感,讀透韻味。其次,請同學按照教師范讀,自讀課文。再次,教師點名讀、指導學生讀、男女生分別讀??傊笇W生充分地朗讀,只有在學生掌握朗讀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才有可能讀出《愛蓮說》的韻味來。訓練學生朗讀能力,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用最直觀的形式感受“蓮”的特點。
三、多渠道品讀體味“蓮”之志
誦讀之后,就要來體味周敦頤對蓮花流露出什么樣的情感。通過教師引導邊疏通課文,邊理解體會。疏通文意過程中,要注重合作探究,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體味“蓮”之志的過程中來。要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①《愛蓮說》一文中作者喜歡蓮花嗎?作者筆下的“蓮”有哪些“君子”品質?②作者“獨”愛蓮,為什么還要寫別的花?③作者將“蓮”比作君子,把菊和牡丹又比作什么?作者對這三種花分別所代表的三種人持什么樣態(tài)度?④作者通過寫“蓮”表達自己的什么思想情懷?⑤作者表面上寫花,實際上是寫人,運用的是什么寫作手法?
通過這些問題的創(chuàng)設告訴學生,《愛蓮說》一文是作者借“蓮”,談愛蓮花的道理。結合作者周敦頤的生平和人生經歷,我們可以向學生總結并說清楚周敦頤為什么要借“蓮”抒發(fā)情懷。周敦頤科考之后走上仕途,經過多年的歷練,逐漸感受到官場生活的糜爛,他不改自己當初之志,轉而以淡泊為念,以“飽暖”、“康寧”為樂。周敦頤對“君子”般的蓮花持有肯定贊揚的態(tài)度。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用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以此來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是積極的,他告訴所有的讀者要在污濁的社會中選擇不逃避,潔身自好,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v觀周敦頤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他特別喜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歷史記載,周敦頤在南康郡任職時,因為非常喜歡蓮花,他親自率領下屬開辟了一塊池塘種蓮,并且取名叫“愛蓮池”,池中還建造了賞蓮亭,作者每每流連于此,觸景生情,最終有感而發(fā),寫下了千古名文《愛蓮說》,借花述志。“蓮”“廉”同音,周敦頤正是要借“蓮”來表達自己的廉正、廉潔、廉明之志。
四、多層次鑒評領悟“蓮”之理
理解了周敦頤《愛蓮說》的主旨與所表達的情感之后,要引導學生“繼往開來”,進一步總結本文所揭示的道理,由本文所學讓學生知道一些行為處事、為人處世的方法,最終達到理論實踐結合,“文”“理”結合、學以致用的目的。
蓮花生長在淤泥之中,卻不為淤泥所染,其藕潔白,其葉清翠,其花香美。自古以來大家就將其作為美好、高潔的象征,后來人們更是賦予它高尚、正直、廉潔的君子之風的含義。“出水芙蓉”、“并蒂蓮”、“魚戲蓮”這些與蓮相關的詞匯莫不是蘊含著深邃的意蘊。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描述了蓮的四種品格:積極入世卻不為世俗所污染;本身美麗卻不向他人獻媚;行為正直而不趨炎附勢;獨立自尊而不可褻瀆??梢哉f,正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將蓮花的象征意義提到了頂峰。從這篇《愛蓮說》問世之后,蓮作為君子的象征意義才真正深入人心,并最終定型。而今,處于成長中的中學生,正需要“蓮”這位偶像指引。在物欲橫流、浮躁喧囂的充斥與蔓延中,我們應該告訴學生堅持什么樣的選擇,樹立什么樣的態(tài)度,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去處事,這尤為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庇纱硕?,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周敦頤像蓮花一樣高潔傲岸的魅力人格,也不僅僅是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更應該學會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詩意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一切,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像蓮花一樣潔凈、美麗、芳香四溢、美妙無比。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共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