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簡論陸王心學在中國近代的影響

      2015-07-30 01:18:09張錫勤
      求是學刊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心力

      摘 要:陸九淵、王守仁的心學在中國近代曾受到諸多思想家的推崇、鼓吹。陸王學派對中國近代產(chǎn)生過影響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勇于懷疑、否定舊權(quán)威的批判精神和不盲從、不迷信,提倡獨立思考的學風,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自主理性;其二,視“心”為宇宙間最高存在的主觀唯心論;其三,強烈的主體意識、獨立不羈的自主精神和自尊自重的人格。

      關(guān)鍵詞:陸王心學;心;心力;批判精神;自主理性

      作者簡介:張錫勤,男,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哲學史、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B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5)04-0039-06

      陸王心學在中國近代的影響早就受到學界的注意,但多未作詳論,今作此文,擬對此作一些展開說明。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中國近代哲學影響重大的是陸王心學和佛學,但相比之下,心學的影響更大。在中國近代思想家中,崇尚陸王者可以開列一長串名單。比如,康有為認為,陸王之學“直捷明誠,活潑有用”,因而“獨好陸王”。[1](P61)譚嗣同雖對中國“二千年來之學”作全盤否定,但對陸王頗具好感。因此,他在《仁學》開頭所列的書目中有“陸子靜、王陽明之書”[2](P293)。梁啟超則極端崇拜王守仁,尊王為“千古大師”,并認為“王學為今日學界獨一無二之良藥”[3](P24)。宋恕尤好陸九淵之學,他曾“細讀《陸象山集》,摘錄精語數(shù)萬言”[4](P1113)。章太炎對王守仁的態(tài)度要復(fù)雜一些。他雖曾批評王守仁之學“淺薄”,但又認為,教人“自尊無畏”乃是王學之長,王學能使人“厚自尊貴”,從而“悍然獨往”。他指出,“明之末世,與滿洲相抗、百折不回者”,多“姚江學派(王學)之徒”[5](P369),對王學的根本精神是很肯定的。此外,革命派中的陳天華、宋教仁、劉師培、汪精衛(wèi)等都喜好陸王,特別是王學。

      從晚明開始,王學因其末流走向狂放不羈而大受抨擊,沉寂、冷落了近二百年,它在近代的快速復(fù)興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它的諸多理念符合近代的時代需要,與近代的時代精神相契合,這將在下面詳論。其次,一個頗為直接的原因是受了當時日本思想界的影響。自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成為當時諸多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學習榜樣。在20世紀初,赴日留學成為一股潮流。通過對日本社會和思想界的皮毛了解,不少人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所以迅速成功,與王學、禪宗的影響有直接關(guān)系。梁啟超認為,“日本維新之治,是心學之為用也”[6](P46),“日本維新之役,其倡之成之者,非有得于王學,即有得于禪宗”[7](P50)。章太炎也認為,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5](P369),“日本資陽明之學以興”[8](P396)。在他們看來,王學乃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理論資源和精神支柱。對此,其他人也有類似的說法。這種并不準確的認識,不僅使他們更加崇信、親近王學,也使他們試圖通過提倡、弘揚心學來推動中國的社會變革。再次,自從中國近代的文化革新發(fā)動之后,首當其沖受到?jīng)_擊的自然是早就成為官方哲學的程朱理學,在群起抨擊程朱的大背景下,作為程朱理學對立面的陸王心學復(fù)興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中國近代,陸王學派所以受到諸 多新學家、青年知識分子的喜愛,首 先是由于它具有勇于懷疑,否定舊權(quán)威、舊教條的批判精神和不盲從、不迷信,提倡獨立思考、自主選擇的學風,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自主理性。

      陸九淵自幼即能獨立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懷疑權(quán)威。據(jù)《陸九淵年譜》記載,陸八歲時“讀《論語·學而》,即疑《有子》三章”,后“聞人誦伊川(程頤)語,云:‘伊川之言,奚為與孔孟之言不類?”[9](P481-482)他后來所以創(chuàng)立自己的學派,就因為他自幼即懷疑、不滿二程之學。這類記載是否有夸張的成分今已不可考,對此不必深究。但是,不盲從、迷信權(quán)威,敢于懷疑已有結(jié)論,主張通過獨立思考作出自己的理性選擇無疑是陸九淵一貫的學風。關(guān)于如何閱讀包括儒家經(jīng)典在內(nèi)的典籍,他曾發(fā)表過一些極有價值的議論:“昔人之書不可以不信,亦不可以必信,顧于理如何耳”;“古者之書不能皆醇也,而疵者有之;不能皆然也,而否者有之”;“使書不合于理,而徒以其經(jīng)夫子之手而遂信之,則亦安在其取信于夫子也?”他主張,面對典籍,應(yīng)通過獨立思考,以理為衡,“考核其醇疵、真?zhèn)?、是非、可否”,作自己的選擇取舍,斷不可“惟書之信”。[10](P380-381)與之相聯(lián)系,陸九淵大力提倡懷疑精神,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11](P472),“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9](P482)。在他看來,“疑”乃是把握真理、實現(xiàn)學術(shù)進步的起點、動力。這是陸學的一大特色,對中國近代的啟蒙運動曾起了推動作用。

      陸九淵有一句名言:“凡事只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誰?!盵11](P468)這種不盲從傳統(tǒng)權(quán)威的精神被王守仁繼承發(fā)展。從“心即理”這一基本命題出發(fā),王守仁堅持以自心良知為判斷是非曲直的唯一標準。他的名言是:“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12](P88)“夫?qū)W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12](P85)雖然他的主觀意圖是教人不要盲從朱熹,對朱熹的種種觀點、論述要依據(jù)自己的理性作判斷、選擇,但在文字表述上畢竟指向了孔子,這不僅在當時引起震動,也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中國近代是一個社會變革、社會轉(zhuǎn)型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革新、文化轉(zhuǎn)型的時代,因此,中國近代不論在政治領(lǐng)域或是文化領(lǐng)域都是一個批判的時代。批判的第一步自然是否定舊教條、舊權(quán)威的神圣性,倡導自主理性,而陸王學派的上述思想主張正好為近代的批判、革新提供了思想理論資源,使人深受刺激、啟發(fā)。中國近代的啟蒙,固然主要是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響,所用的理論武器主要來自西方,但出自本土的陸王之學的歷史影響也不容忽視。

      康有為稱得上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登臺吶喊且引起巨大震動的啟蒙思想家,而其理論體系的構(gòu)建,從某種意義說乃發(fā)端于“疑經(jīng)”??涤袨閷θ寮医?jīng)典的質(zhì)疑始于對古文經(jīng)的懷疑。他認為,長期以來被視為神圣的古文經(jīng)乃是西漢末年的學者劉歆出于協(xié)助王莽篡奪漢朝政權(quán)的政治需要編造出來的,并非儒家真經(jīng),而是為王莽建立的新朝服務(wù)的“新學偽經(jīng)”??涤袨閷θ寮医?jīng)典的質(zhì)疑不僅限于古文經(jīng),他還在不同場合對幾部今文經(jīng)典籍提出質(zhì)疑,以至直指《論語》。他不僅認為《論語》一書編得“謬陋粗鄙”,而且“偽文甚多”,不可盡信。這一疑經(jīng)風也影響了其他維新派思想家,比如譚嗣同也曾對《論語》、《周禮》等儒家經(jīng)典提出質(zhì)疑、批評。在中國近代,傳統(tǒng)儒學日益邊緣化正是從康有為等人的疑經(jīng)開始的??涤袨榈热艘山?jīng)的歷史背景很復(fù)雜,但康既然“獨好陸王”,那么他的疑經(jīng)受陸王學風的影響應(yīng)是沒有問題的。

      陸九淵“凡事只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誰”的自主理性、反權(quán)威精神更是受到近代諸多思想家的推崇,并為他們所發(fā)展。在20世紀初,梁啟超曾大力提倡不盲從、不迷信的獨立思考精神。他在批判“奴隸性”時曾說,奴隸有“身奴”、“心奴”之別,而更可怕的乃是“心奴”。他說:“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斯為末矣。”[7](P47)在他看來,“心奴”在當時知識分子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因此他曾大聲疾呼破“學界之奴性”。他指出:“學者之大患,莫甚于不自有其耳目,而以古人之耳目為耳目;不自有其心思,而以古人之心思為心思?!盵13](P11)要想推動文化革新,發(fā)展中國學術(shù),實現(xiàn)觀念變革就必須破除這種思想上的奴性,養(yǎng)成“自由獨立,不倚門戶,不拾余唾之氣概”,發(fā)揚自主理性。梁啟超寫道:“我有耳目,我有心思,生今日文明燦爛之世界,羅列中外古今之學術(shù),坐于堂上而判其曲直,可者取之,否者棄之,斯寧非丈夫第一快意事耶!”[14](P56)他要求人們不做他人的奴隸,而應(yīng)自己高坐于理性審判臺上,對古今學術(shù)一一清理鑒別,重新評價,決定取舍。這些表述正是自主理性,同上引陸王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梁啟超這些“筆鋒常帶情感”的文字,對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于是,鼓吹獨立思考的自主理性成為當時的時尚。正是這種自主理性推動了中國近代思想啟蒙、文化革新的發(fā)展、深化。

      這種自主理性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得到了全面發(fā)揚。1919年11月,胡適曾對發(fā)端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作了這樣的概括、總結(jié):“新思潮的根本意義只是一種新態(tài)度。這種新態(tài)度可叫做‘評判的態(tài)度”,“‘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八個字便是評判的態(tài)度的最好解釋”。[15](P152-153)他具體解釋說:所謂“評判的態(tài)度”就是要求人們“對于習俗相傳下來的制度風俗”、“對于古人遺傳下來的圣賢教訓”、“對于社會上糊涂公認的行為與信仰”都要問一個為什么,以定選擇取舍。[15](P153)胡適的這一概括是精當?shù)?,“評判的態(tài)度”亦即自主理性確實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根本精神,影響深遠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正是在這一精神的引導下層層展開的。誠然,五四的批判精神、自主理性主要是受了西方近代觀念的影響,而被胡適所強調(diào)的“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八個字更是直接受了尼采的影響,但陸王學派潛在的歷史影響也不容忽視。

      陸王心學在中國近代影響重大的 尚有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宙”[16](P273),王守仁“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的心本論。這種心本論認為,宇宙間沒有凌駕于吾心之上的東西,也沒有超出吾心之外的東西,心是宇宙間的最高存在。這種主觀唯心論正是中國近代哲學的主流。康有為的“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17](P1055),譚嗣同的“雖天地之大,可以由心成之、毀之、改造之,無不如意”[18](P460),梁啟超的“境者心造”[19](P45),唐才常的“太空中而有全世界焉,惟心力之所成耳”[20](P157),章太炎的“三界惟心所現(xiàn)”[21](P407)等等都是典型的主觀唯心論。

      中國近代的主觀唯心論,就其思想淵源來說,是多方面的。比如,佛家的“三界唯心”、“一切唯心所造”說就對章太炎、梁啟超等人有直接影響。章太炎的“自心而外,萬物固無真”、“此心是真,此質(zhì)是幻”說,明顯受了佛學影響。梁啟超的“境者心造”說則直接來自佛學。再有,剛剛傳入中國的唯意志論對當時中國思想領(lǐng)域也有很大影響。章太炎認為,萬物進化乃是一個“漸思漸變”的過程,萬物所以進化皆出于自身不斷追求完善的意志,所發(fā)揮的顯然是唯意志論。但總的說來,王守仁“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22](P238)這一命題,對中國近代主觀唯心論的影響更為全面。由于對出自本土的陸王心學更為熟悉,因此近代許多思想家對“心”、“心力”的夸大,更多是受了王守仁這一命題的影響。

      在王守仁“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學”這一組命題中,“心外無事”說在近代的影響更大。

      王守仁的“心外無事”說,拋開其邏輯推導直白地說,是要說明,人們只有積極想做某事,方能做成某事;欲做某事的意愿愈自覺、愈強烈,愈能做成某事;事之成敗完全取決于心。這種“心外無事”說對于激發(fā)、調(diào)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喚起人們對所從事的事業(yè)的熱忱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在中國近代,這種強調(diào)自心決定作用的學說受到諸多思想家的鼓吹和提倡。梁啟超說,“天下事可為不可為亦豈有定哉?人人知其不可而不為,斯真不可為矣;人人知其不可而為之,斯可為矣”[23](P28);“吾以為不能焉,以為可畏焉,斯不能矣,斯可畏矣。吾以為能焉,以為無畏焉,斯亦能矣,斯亦無畏矣”[24](P28)。孫中山也說,“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所以“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25](P117)此外,譚嗣同、劉師培等也有類似的議論。這種只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心和頑強的意志,什么事都能做得成功的認識,在中國近代思想領(lǐng)域是很普遍的。這種認識在近代中國對于堅定人們振興中華的信心,使中國人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中國定能由弱而強,從而為之奮斗,都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但是,由“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這一總命題所決定,“心外無事”說強調(diào)的那種主觀能動性必然只講能動而不講受動,其理論缺陷是明顯的,這種缺陷同樣存在于近代中國。

      陸王心學在近代不僅受到一批有影響的思想家們的熱捧、倡導,而且又在這一過程中對它有所豐富、發(fā)展。這一豐富發(fā)展表現(xiàn)為近代幾位思想家在陸王“人心至靈”說、“心外無事”說的基礎(chǔ)上又提出了心力說,對“心力”作了極度的夸張、神化。

      “心力”一詞旨在說明,精神意志是一種無形的內(nèi)在力量,是人們能動地從事各種活動的內(nèi)在趨動力,它顯現(xiàn)于外便轉(zhuǎn)化為外在的物質(zhì)力量。在中國近代,最早使用“心力”一詞的是龔自珍。他說:“心無力者,謂之庸人。報大仇,醫(yī)大病,解大難,謀大事,學大道,皆以心之力?!盵26](P15)他希望通過心力的發(fā)揚來推動社會的變革,消除社會的積弊。不過,在龔自珍看來,具有心力的乃是少數(shù)“至人”。他將心力的發(fā)揚寄托于少數(shù)社會精英、豪杰。而到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思想家不僅更強調(diào)心力的偉大,更重視心力的發(fā)揚,而且他們認為人人皆具心力,人人都應(yīng)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自身的心力。他們反復(fù)強調(diào),只有人人皆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心力,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振興,于是,一時間出現(xiàn)了“心力救國”論、“心力強國”論。

      在幾位維新派思想家看來,人人皆有的心力,是一種沒有限度、止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潛能。人們成就、事功的大小、高下,完全取決于這種潛能的釋放、運用的程度,世間一切偉業(yè)都是心力創(chuàng)造的,只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調(diào)動心力,便沒有做不成的事業(yè)。對此,他們多有論述。梁啟超認為:“心力是宇宙間最偉大的東西,而且含有不可思議的神秘性。”[27](P82)他說:“張子房以文弱書生而椎秦,申包胥以漂泊逋臣而存楚,心力之驅(qū)迫而成之也。越之沼吳,楚之亡秦,希臘破波斯王之大軍,荷蘭卻西班牙之艦隊,亦莫非心力之驅(qū)迫而成之也。”[28](P115)這些中外古今的事例,都是心力偉大神奇的例證。譚嗣同則宣稱:“心之力量雖天地不能比擬,雖天地之大,可以由心成之、毀之、改造之,無不如意?!盵18](P460)正因為心力如此偉大、神奇,當時中國欲救亡圖存,實現(xiàn)民族振興,當務(wù)之急乃是激發(fā)、調(diào)動廣大中國民眾的心力??涤袨槊鞔_認為:“欲救亡無他法,但激厲其心力,增長其心力?!盵29](P241)這說明,在中國近代,許多思想家所以推崇、提倡心學,強調(diào)心力的偉大,乃是出于為中國變革、救亡事業(yè)尋求動力的需要。

      這種心力神奇說、心力救國論,在當時的中國對于激發(fā)國人自身的能動性,激發(fā)國人投身于救亡、變革、振興事業(yè)的熱忱、激情,以至激發(fā)中華民族的活力、振奮民族精神都曾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但是,和陸王一樣,近代諸多思想家論證心、心力的偉大也是只講能動而不講受動的。從他們的諸多表述可知,他們所講的心力,既不受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也不受客觀條件的制限,用梁啟超的話說,它是“極自由”的。顯然,指望靠這種不受任何制約的心力去創(chuàng)造奇跡,取得成功,必然會因其不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顧及客觀條件而陷于挫敗。這類教訓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是不少的。

      強烈的主體意識,獨立不羈的自主 精神,自尊自重的人格,以至推尊自我, 這是陸王學派的又一鮮明特色。這在中國近代也有很大影響。近代諸多思想家所以推崇陸王,心醉心學,原因之一是為陸王的這一精神所吸引。

      陸九淵一再教人要“自立自重”[11](P461)、“自得、自成、自道”[11](P452),而斷“不可自暴、自棄、自屈”[11](P433)。每個人都應(yīng)充分認識自身的價值,懂得自尊、自重。他說:“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于其中,須大做一個人?!盵11](P439)陸九淵正是這樣的人。試看他寫的詩:“俯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盵11](P459)這是何等氣概!正是基于此,他教人們“收拾精神,自作主宰”[11](P455),斷不可盲從、依附他人。王守仁這方面的文字表述、豪言壯語也不少,更重要的是,他在一生中敢于向舊權(quán)威挑戰(zhàn),不向權(quán)貴低頭(以至“抗旨”),不計利害得失,不為外物所累,不因環(huán)境惡劣而氣餒,始終固守自己的信念,所體現(xiàn)的正是這種品格。

      中國近代是一個追求民族自強、民族振興的時代,是一個批判的時代,也是一個追求人格獨立、個性解放的時代。陸王的這種精神正好符合時代的需要,與時代精神相契合,而且也為中國近代振奮民族精神,實現(xiàn)國民性改造,發(fā)揚自主理性,實現(xiàn)人的解放提供了思想資源。

      梁啟超之所以認為“王學為今日學界獨一無二之良藥”[3](P24),是因為他認為王學可以矯治當時中國的諸多病癥。在那時,包括梁啟超在內(nèi)的一批思想家都認為,中國的“國民性”存在諸多的劣點,而集中表現(xiàn)為“奴隸性”。長期以來形成的奴隸性使人自甘卑屈,自覺渺小,喪失獨立自主精神,造成依附、依賴、盲從的習性,全無自主、自擇能力。奴隸性造成的順民性格使人茍活偷安,安于被統(tǒng)治的屈辱地位。這種普遍存在于國人中的奴隸性,不僅是正在進行中的社會變革、民主革命的嚴重障礙,也是振奮民族精神,激發(fā)民族活力,實現(xiàn)民族振興的嚴重障礙。因此,在改造國民性的過程中應(yīng)首先清除奴隸性。在梁啟超等人看來,陸王的“自立自重”、“自作主宰”精神正是醫(yī)治奴隸性的對癥之藥。

      針對當時知識分子要么盲目崇拜古人,要么盲目崇拜“外人”,要么二者皆盲從的“學界之奴性”,梁啟超呼吁知識分子應(yīng)“我有耳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窮”,對古今中外一切權(quán)威皆應(yīng)“時而師之,時而友之,時而敵之”,一切“以公理為衡”作出自己獨立的判斷、選擇。[7](P48)針對普遍存在于國人中的依附性、依賴性、盲從性,以及安分、柔順、怯懦、偷安、巧滑、無勇等順民性格,梁啟超在《新民說》中大力提倡自尊、自信、自立、自治、尚武、冒險、進取、堅毅等精神品格。從他的這些論述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陸王人格論的影子。而在梁啟超為提升國民道德而編寫的《德育鑒》一書中,更是大量摘引了陸王的文字,作為國人修身的指南。

      從20世紀初開始,改造國民性是中國思想領(lǐng)域的熱門話題,受到幾代人的關(guān)注。所謂改造國民性,旨在提升中國國民的基本素質(zhì),建立一種符合時代精神的理想人格。對于當時先進分子所向往的精神風貌、理想人格,除了梁啟超在《新民說》中的集中論述外,他人也多有論述。比如,鄒容在《革命軍》一書中希望中國人“養(yǎng)成上天下地,惟我自尊,獨立不羈之精神”;“養(yǎng)成冒險進取,赴湯蹈火,樂死不避之氣概”;“養(yǎng)成相親相愛,愛群敬己,盡瘁義務(wù)之公德”;“養(yǎng)成個人自治,團體自治,以進人格之人群”,這些文字雖是參照了梁啟超的有關(guān)論述,但也間接受了當時盛行的陸王之學的影響。[30](P38-39)陳獨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是拉開五四新文化運動大幕的開場鑼鼓。在這篇名文中,陳獨秀向中國青年“謹陳六義”,即提出六大希望,其中第一義便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他寫道:“我有手足,自謀溫飽;我有口舌,自陳好惡;我有心思,自崇所信”;“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盵31](P3)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陸王“自作主宰”的影子。在此之前,章太炎主張“自貴其心,不依他力”,“依自不依他”,也可以看到這種影子。[5](P369)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呼吁人格獨立、個性解放,要求清除奴隸性,樹立自主理性,乃是一股引人注目的思想潮流。這股潮流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其思想、理論來源是多方面的。過去,我們更多地是從西學東漸的角度加以解釋,更注重西方哲學尤其是尼采的唯意志論等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改造,間或論及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但事實上,陸王心學大膽懷疑破除權(quán)威的求真意識、系統(tǒng)的心本論思想體系以及推尊自我人格的價值訴求,都對近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質(zhì)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形塑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梁啟超:《南??迪壬鷤鳌?,載《飲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華書局,1989.

      [2] 譚嗣同:《仁學界說》,載《譚嗣同全集》,蔡尚思、方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3] 梁啟超:《德育鑒·知本第三》,載《飲冰室合集·專集》二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89.

      [4] 《宋恕年譜》,載《宋恕集》,胡珠生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

      [5] 章太炎:《答鐵錚》,載《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 梁啟超:《論宗教家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載《飲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

      [7] 梁啟超:《新民說·論自由》,載《飲冰室合集·專集》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

      [8] 章太炎:《答夢庵》,載《章太炎政論選集》,湯志鈞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

      [9] 《年譜》,載《陸九淵集》,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 陸九淵:《取二三策而已矣》,載《陸九淵集》,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 陸九淵:《語錄》下,載《陸九淵集》,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 王守仁:《傳習錄中·答羅整庵少宰書》,載《王陽明全集》,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3] 梁啟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載《飲冰室合集·文集》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

      [14] 梁啟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論》,載《飲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

      [15]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載《胡適文存》四,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16] 陸九淵:《雜說》,載《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17] 康有為:《戊戌輪舟中絕筆書及戊午跋后》,載《康有為政論集》,湯志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18] 譚嗣同:《上歐陽中鵠》十,載《譚嗣同全集》,蔡尚思、方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19] 梁啟超:《自由書·惟心》,載《飲冰室合集·專集》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

      [20] 唐才常:《公法學會敘》,載《唐才常集》,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21] 章太炎:《建立宗教論》,載《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2] 王守仁:《答季明德》,載《王陽明全集》,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3] 梁啟超:《保國會演說詞》,載《飲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

      [24] 梁啟超:《新民說·論進取冒險》,載《飲冰室合集·專集》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

      [25] 孫中山:《孫文學說·自序》,載《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6] 龔自珍:《壬癸之際胎觀第四》,載《龔自珍全集》,王佩諍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7] 梁啟超:《非“唯”》,載《飲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89.

      [28] 梁啟超:《新民說·論尚武》,載《飲冰室合集·專集》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

      [29] 康有為:《京師保國會第一集演說》,載《康有為政論集》,湯志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30] 鄒容:《革命之教育》,載《革命軍》,馮小琴評注,北京:華夏出版社,1980.

      [31] 陳獨秀:《獨秀文存》,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付洪泉]

      A Brief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Study of Mind by LU and WANG in Modern China

      ZHANG Xi-qin

      (School of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Abstract: Study of Mind by LU and WANG is praised highly and advertised by many thinkers in Modern China. This school influences modern China in three ways: first, critical spirit doubting and negating past authority, not following or worshiping blindly any of them, advocat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resulting in autonomy reason; secondly, subjective idealism regarding “mind” as the highest existence; thirdly, strong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autonomy spirit and self respecting personality.

      Key words: Study of Mind by LU and WANG, mind, power of mind, critical spirit, autonomy spirit

      猜你喜歡
      心力
      為學生成長提供“心力”支持的臨汾一中實踐
      論童書編輯在精品打造中應(yīng)付諸的“心力”
      新聞傳播(2023年20期)2023-12-28 01:54:38
      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zhì)培養(yǎng)的“心力”課程建構(gòu)與實踐研究
      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下雙語詞典詞條信息的傳遞與加工
      辭書研究(2019年1期)2019-08-01 01:33:41
      《相思花飛夢》
      心力管理故事連載
      毛澤東心力說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發(fā)
      祖國(2018年23期)2018-01-22 12:47:26
      你必須有一個不可動搖的第一
      從心力角度談大學生信仰
      梁啟超的“心力”觀及其哲學基礎(chǔ)
      瓦房店市| 昭觉县| 宝丰县| 玛曲县| 贵南县| 竹北市| 台湾省| 织金县| 阳春市| 渑池县| 桂阳县| 全椒县| 巫溪县| 丹东市| 会理县| 舞钢市| 瓮安县| 崇阳县| 滦南县| 孝昌县| 理塘县| 巧家县| 大港区| 鄂托克前旗| 南陵县| 甘肃省| 万宁市| 岳西县| 通辽市| 昭苏县| 石狮市| 揭西县| 昭通市| 乌拉特中旗| 垦利县| 射洪县| 全椒县| 吉水县| 宁南县| 陇南市|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