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平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收集了一定數(shù)量的歷史類的課文,大部分以敘事的文體形式出現(xiàn)。從安排的歷史類課文的內容來看,內容涉及國內國外,涉及的年代自春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之初;從數(shù)量來看,五、六年級安排的數(shù)量較多,且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安排較多。
一、歷史類課文學習的思考
這類課文,故事性強、描寫生動,在“言”和“意”方面都堪稱經(jīng)典,學生較喜歡閱讀,但在主動學習時,卻存在一定的難度。
1.基于學生學習起點的思考
歷史類的課文,文章的敘述方式、詞句表達、篇章結構以及價值取向等,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為此,學生在學習時,常因生活經(jīng)驗、知識結構、價值觀等方面的差距,致使不能清楚理解課文內容,不能適切習得課文的言語之道,不能準確把握課文的情感價值。
2.基于學生學習“啟點”的思考
把握學生學習起點之后,更重要的是在此起點之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皩W習啟點”中的“啟”為“啟發(fā)”之意,是在學生學習起點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學習方法,觸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點,讓我們的課堂行為始終站在學生已有基礎之上,圍繞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目標展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核心概念界定
學習起點:從三維目標上來說,它應包含學生在學習新內容之前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已有基礎。同時,學習起點還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隨著每個學習過程的深入、推進,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又產生新的起點。
小學高年級歷史敘事課文:從時間上來說,是指以新中國成立時間為界限,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時間段為本文所說的“歷史時間”;從內容上來說,小學高年級敘事類課文,不僅指選入現(xiàn)行小學高年級教科書的描述人類歷史實際發(fā)生的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的課文,而是指以本文所說的“歷史時間”為背景的所有敘事類課文。因此,像《景陽岡》這類古典小說,《凡卡》這類國外的短篇小說,《賣火柴的小女孩》這類童話,都屬此類。
三、把握學習起點,觸發(fā)學習“啟點”的實踐操作
如何在小學高年級歷史敘事類課文的學習中,把握學生學習起點,觸發(fā)學習“啟點”呢?
1.觸發(fā)現(xiàn)實啟點,指向文本學習深處
觸發(fā)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促進學生主動開展指向文本的學習,提升學習的實效性。
(1)觸發(fā)現(xiàn)實啟點,指向時代背景學習
歷史敘事類的課文內容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整個敘述的過程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展開,因此在學習這類課文之前,要觸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了解文章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進行必要的歷史知識鋪墊,拉近自己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了解歷史情況之后,便能有效開啟學習課文之門,準確把握課文內容,促進學習有效展開。
(2)觸發(fā)現(xiàn)實啟點,指向歷史性詞語的學習
所謂歷史性詞語,是指只有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才會使用的詞語。這些詞語現(xiàn)在讀起來十分生僻,很難借助于具體的語境理解它的意思,但這類詞語對了解當時的歷史卻非常有必要,理解了這些詞語后,才能有效讀懂課文內容。如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中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歷史性詞語?!安苘姟薄岸级健薄败娏顮睢薄败娊硞儭薄扒嗖坚W印薄安莅炎印薄棒崦薄八薄肮笫帧薄安茇┫唷保鹊?。對于這類歷史性詞語的理解,要促使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幫助理解,同時借助工具書、網(wǎng)絡等手段查閱,理解意思,進而讀懂課文。
(3)觸發(fā)現(xiàn)實啟點,指向主要內容的學習
小學高年級歷史類的敘事課文,故事情節(jié)層層推進,常設懸疑,故事性強,但文章篇幅普遍較長,概括主要內容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此,在學習過程中要觸發(fā)學生已有知識與能力,引導采用合適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觸發(fā)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現(xiàn)實啟點,有效促進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促進概括能力的提升。
(4)觸發(fā)現(xiàn)實啟點,指向問題研究的學習
學生到了高年級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提問能力,同時歷史敘事類課文的獨特性,對于學生而言容易產生更多的疑問,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因此要站在現(xiàn)實啟點之上,進一步觸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通過默讀思考,提出自己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獨特見解,為課堂上“問題的探討”這一活動奠定基礎,做到有的放矢,使自主合作學習的效果更好。
2.觸發(fā)結構啟點,習得寫法之巧
在高年級歷史敘事類課文里,存在著巧妙的結構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在學習時,要開啟學生的結構意識,習得這些課文的結構形式之巧,體會文章寫法之妙。
(1)讀中悟道,悟得結構之妙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與文本言語對話的過程之中,開啟自我的文章結構意識,從整體結構上把握文章,感悟文章的結構秘妙所在。如在學習《凡卡》時,先讓學生整體閱讀,了解文章主要事件,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閱讀發(fā)現(xiàn)文章第一人稱敘述角度,發(fā)現(xiàn)文章寫法第一秘妙;而后學習插敘部分,體會插敘的作用,感悟文章結構第二秘妙;此后,引導學生建構本文從“給爺爺寫信”和“回憶鄉(xiāng)下生活”兩部分的結構,并體會用對比的手法來寫出凡卡生活的悲慘。通過閱讀讓學生悟得文章結構之妙,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結構意識,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
(2)讀寫結合,習得結構之法
在閱讀中習得了文章的結構之妙之后,讓學生通過課堂小練筆、課外練筆、習作教學等語言實踐進行運用,在實踐中習得結構之法。如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時,在學習了文章的首尾呼應、嚴謹凝練的結構形式后,馬上進行小練筆,讓學生仿照此結構形式進行文章開頭和結尾的訓練。學生在“范例”的作用下,很快能完成運用實踐,掌握結構形式之法。
3.觸發(fā)情感啟點,正確把握價值取向
準確把握歷史類文本的價值取向,促進學生語文能力和人文情懷的整體提升。
(1)觸發(fā)情感疑惑點,領會作者意圖
歷史類課文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所展示的價值取向有著較明確的時代特點。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于課文所展示的價值取向有些比較難以把握,容易產生疑惑點。善于觸發(fā)學生這樣的情感疑惑點,通過學習解決疑問,在釋疑的過程中,習得課文的價值情感。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文本價值觀應該是小女孩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關注賣火柴小女孩是凍死餓死的,死后的表情應該痛苦而難看,為什么第二天小女孩臉上會留著幸福的笑容?難道死亡不痛苦嗎?……學生難以置信,疑問重重。為此,在學習時要補充說明作者安徒生的宗教情結。當時,當?shù)氐慕掏絺冋J為,死亡是一種解脫,一種脫離苦難的幸福,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文本描寫的是特殊時代的產物。
(2)觸發(fā)情感沖突點,把握時代情感
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其特定的時代精神、時代情感。這種特定的情感易與學生現(xiàn)有的情感體驗、價值取向發(fā)生沖突。為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觸發(fā)這樣的沖突點,以此為學習啟點,正確把握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3)觸發(fā)本位認知點,把握主要情感
高年級歷史敘事類文章,大部分都是以寫人為主的,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性格各異、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敘述的過程中,人物形象在具體事情的推進中逐漸豐滿,但是在事件推進中,在人物的活動中,容易讓學生產生解讀的多重性。為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觸發(fā)學生本位認知的“啟”點,抓住文本主要情感線索,感悟文本的主要情感價值。
(4)觸發(fā)辯證思維點,合理公正評價
高年級所選的歷史敘事類課文,很多都是某一歷史文學作品中的片段。因此在閱讀這類文章的時候,容易產生對主要內容、主要人物的評價、情感產生片面性。為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補充相應的較為全面的知識,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人物,公正合理評價人物,正確把握文章的情感價值,同時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資料,從整體上了解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才能合理把握文本情感。
總之,在歷史敘事類課文的學習中,只要我們把握好學生的起點,觸發(fā)學生的啟點,我們就一定能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