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熊燕舞
撰文/祁娟 楚峰
編輯/楚峰 祁娟
"互聯網+"是救世主嗎?
統籌/熊燕舞
撰文/祁娟 楚峰
編輯/楚峰 祁娟
“互聯網+”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出行方式,繼打車、專車、拼車APP對城市出行方式的顛覆和重構后,公共交通的主力軍也有了新玩法。
從一點直接到另一點,選擇優(yōu)化路線,通過微信支付預訂車票,保證一人一座,提升行車速度和乘車舒適度,適合上下班距離較遠、需多次換乘的年輕消費者……對比傳統公交,互聯網定制在客戶評價、平均運送速度、準點率、使用效率上都更具優(yōu)勢。而以小豬巴士、接我云班車以及剛入場的滴滴巴士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yè),正在迅速占領公共交通出行領域,并對傳統公交行業(yè)產生顛覆性影響。
定制化之所以受到市場青睞,關鍵是把互聯網思維發(fā)揮到極致。其高度關注用戶體驗,做足了路線設計與服務質量的文章,同時也倒逼傳統公交行業(yè)加速改革。
近期,交運集團(青島)推出的“交運巴士”,就是傳統公交擁抱“互聯網+”成功轉型的一例典范。這種改革舉措的背后,是由“互聯網+”引發(fā)的公共交通從理念到模式的連鎖反應。
世上哪有救世主,唯指望自我救贖。面對洶涌來襲的互聯網定制化大潮,越來越多的傳統客運、公交公司進行互聯網化嘗試,將自有資源進行多樣化利用,補充現行的運營系統;而定制化借助傳統客運、公交公司資源,也可優(yōu)勢互補便利共享。未來,交通運輸領域或將呈現的是一幅更為清晰的共融共生的熱鬧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