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jīng)驗?!蔽矣X得在日常的課堂中,學生最缺少的就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jīng)驗的培養(yǎng)。“如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新知”這一直是我所思考的。通過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我覺得有些課型應用分類教學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還給予了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索的空間。下面我就一年級下冊《認識平面圖形》和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shù)》這兩個課例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分類教學在圖形與幾何課型中的應用
以往的認識圖形教學,教師總是先出示一些物體或者簡單的圖形讓學生去觀察,然后就直接告知學生各類圖形的名稱。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枯燥乏味,學生也會因為缺少動手操作而對圖形的認識不夠充分。
我覺得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首先是依賴于經(jīng)驗,依賴于直覺觀察、反復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要重視經(jīng)歷和體驗,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動手操作,強化了感知,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于學生接受。在課堂上有限時間里,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更有效地達成,高效是課堂教學的目標,自主是課堂學習的手段。課堂上需要教師設計豐富多彩的探索性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操作、探索的活動中通過觀察、猜測、交流、比較建立空間觀念。
在低年段的認識圖形教學中,將圖形按一定標準分類,從而抽象出各種圖形的特質,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下面就教學片段談分類教學在低年段空間與幾何課型中的應用。
師: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搭積木。
談話:對,他們在玩搭積木的游戲,這些積木都是我們認識的形體,老師也給你準備了一些積木,你能把這些積木按形狀分分類嗎?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對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知識的鞏固,為認識平面圖形作好鋪墊。
師:現(xiàn)在老師要你們選一個形體,確定一個面,用筆沿著這個面描一描,看看能描出什么圖形?
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平面圖形就是立體圖形上的一個面。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我不斷巡視,搜集各種資源,然后將學生的資源全部呈現(xiàn)在實物投影上。
師:這些圖形都是我從你們手上收集來的,它們分別是從什么樣的積木上移下來的,分別是什么樣子的?
指名個別學生出來說一說。
師:它們各不相同,老師現(xiàn)在給它們編上號。你們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同桌可以相互討論一下。
生1:我覺得1號、5號、9號圖形可以放在一起。
師追問:這類圖形是從哪種積木上移下來的?它們是什么樣子的?
生1:它們是從長方體上移下來的,都是長長方方的。
追問:和原來的積木有什么不同嗎?
生2:這類圖形只有一個面,而一個長方體就能找到好幾個這樣的面。
師小結:像這樣從長方體上移下來,并且長長方方的圖形,我們稱它為長方形。
(板書標準圖形和名稱)
師:剩下的圖形你還可以分類嗎?
……
(用同樣的方式呈現(xiàn)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這節(jié)課主要是經(jīng)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一個生成過程,并初步認識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了解它們的主要特征。學生在認識直觀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時,已經(jīng)形成了一些常見的幾何表面體的經(jīng)驗,在日常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物體表面形狀的經(jīng)驗,所以,讓他們從直觀圖形上“移”下平面圖形來,既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又幫助他們積累了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二、分類教學在數(shù)概念課型中的應用
將分類教學應用在《認識分數(shù)》中,學生能在自己動手分類的過程中感知分數(shù)的意義。在過去,有關分數(shù)認識的教學是教師進行“公開課”教學的首選,因為這個內容的教學可以設計許多動手操作的活動,學生容易參與和投入活動之中,這顯然是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活動體驗”,等同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過程體驗”了。因此,我在教學中,以單個整體的分數(shù)認識為教學結構階段,以多個整體的分數(shù)認識為運用結構階段。在單個整體的分數(shù)認識的教學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經(jīng)歷“辨析比較材料—分類提煉抽取本質—歸納概括命名”的單個整體的分數(shù)概念形成過程。
教師談話:請仔細觀察,看看哪個圖形與眾不同?(PPT一張一張呈現(xiàn)后面的圖形)
提問:哪一個與眾不同?手勢告訴我是幾號?
預設一:黑三角形
交流:整個三角形都涂上了陰影。追問:那其他圖形呢?(只涂了其中的一個部分)
追問:他看到了什么?
跟進:哦,這個圖形的陰影部分表示的是一個整體,而其他圖形的陰影表示的是整體中的一個部分。(板書:整體、部分)
師:同學們真會觀察!現(xiàn)在我們就先把這個與眾不同的圖形拿走好嗎?再仔細觀察一下,還有與眾不同的圖形嗎?手勢告訴我!
預設二:長方形(不平均分的)
交流:分成的兩個部分不一樣大。
追問:剛才這位同學的發(fā)言中,用了一個很棒的詞語叫什么?(“平均分”)
說明:那就說明這個圖形沒有做到平均分,其他圖形的每個部分都一樣,說明都做到了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要求二:剩下的這些平均分的圖形,你能按一定的標準來分分類嗎?老師也給每位同學準備了這樣一份材料,請你把回形針取下來,快速地在桌面上分一分好嗎?
中途叫停:(教師呈現(xiàn)按形狀分的材料)
交流:有很多同學都是這么分的,按什么來分類的呢?
表揚:按形狀來分類,這個辦法不錯!那還有沒有其他的分類標準呢?再來挑戰(zhàn)一下自己!
預設:按份數(shù)分(請一生上來擺)
交流:這位同學分好了,老師看到大多數(shù)同學都是這樣分的,你們是怎么想的呢?
得出:第一類,平均分成2份。追問:還有相同的嗎?(陰影部分表示的是其中的1份)
第二類,平均分成3份。陰影部分表示的是其中的1份。
第三類,平均分成4份。陰影部分表示的是其中的1份。
到這里為止,每一位學生都經(jīng)歷了分的過程,能充分感知是按什么標準分出的這樣三類。在這基礎上,我組織學生聚焦平均分成2份的一類來討論,通過縱向比較,認識1/2。
《認識分數(shù)》教學相比前面的一個課例,對學生的分類要求更高了一些。這里學生不僅要會按一定標準分類,還要會除了按形狀分的另一種分類方法,需要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在小學階段,分類教學還可以在許多地方得以運用,比如,《認識人民幣》《軸對稱圖形》甚至可以是總復習課。將素材分類可以給予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的平臺,讓學生不僅對數(shù)學知識有了塊狀的認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除活動經(jīng)驗以外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