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杰
〔關(guān)鍵詞〕青少年;校園欺凌;應對策略
校園欺凌作為攻擊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對于廣大教育者和家長而言,校園欺凌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匯,或者說在很多老師和家長看來,孩子之間的欺凌行為只是孩子之間的游戲,不用大驚小怪。但事實上,校園欺凌正影響著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奪去一個孩子的生命。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是發(fā)展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研究中極具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校園欺凌行為的積極預防現(xiàn)已成為校園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
一、校園欺凌的概述
(一)校園欺凌的定義
心理學家對欺凌問題的關(guān)注由來已久,1983年,挪威發(fā)生了三位學生因受欺凌而相繼自殺的慘痛事件,挪威教育部委托Olweus教授開展規(guī)模宏大的校園欺凌調(diào)研活動,至此掀開了校園欺凌作為一個國際性研究課題進行系統(tǒng)探討的序幕。Olweus教授認為,當一個兒童在一段時間內(nèi)重復遭受來自另外一個或多個兒童的消極行為時,這個兒童就是在受欺凌。這里的消極行為包括言語方面,如威脅、戲弄、辱罵、奚落、嘲弄和起外號等;也包括身體方面的,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搶奪物品等。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者采用英國倫敦大學Smith提出的欺凌定義:欺凌行為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這種傷害可能是身體的或心理的。
(二)校園欺凌的類型
根據(jù)校園欺凌的實施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欺凌通常可以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欺凌形式,按照實施欺凌的手段,直接欺凌可分為身體欺凌和言語欺凌。
身體欺凌是指運用身體力量、身體動作來實施的欺凌行為,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搶奪物品等。言語欺凌是運用語言來實施的欺凌行為,如威脅、戲弄、辱罵、奚落、嘲弄和起外號等。
2.間接欺凌
間接欺凌指通過某種中介手段來達到傷害對方的目的。主要包括:背后說人壞話、散布謠言、社會排斥等。間接欺凌平時不易覺察,但對青少年的心理傷害更持久,受欺凌者會體會到被孤立、不受人歡迎等。
二、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差異
關(guān)于校園欺凌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涉及校園欺凌的方式、頻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
(一)校園欺凌的性別差異
研究表明,男生卷入欺凌行為的可能性大約是女生的兩倍,而且多數(shù)以打、推、踢等直接欺凌的方式;女生則多以排擠、散布謠言等間接欺凌方式。從被欺凌者的性別來看,男生欺凌的對象不分性別,女生則一般僅限于欺凌女生。
(二)校園欺凌的年齡及年級差異
一般來說,校園欺凌的頻率隨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即初中要比小學少,高中要比初中少。欺凌的方式也隨年級的增長呈現(xiàn)變化,低年級以直接欺凌為主,到高年級則多呈現(xiàn)出間接欺凌。研究表明,初中學生的欺凌呈現(xiàn)出更為明顯的團體化特點。
三、校園欺凌的原因
(一)學生本身的因素
1.校園欺凌的實施者的特點
校園欺凌的實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強、表現(xiàn)欲強;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較低,處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自我為中心。種種這些都會推動他們將一些自卑、怯弱、不靈敏的孩子作為“出氣筒”。
2.校園欺凌的受害者的特點
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性格懦弱、內(nèi)向、自卑;體形偏瘦或者偏胖,行動比較遲緩,智力低下;處事敏感、多慮、抑郁傾向明顯。種種這些都會使他們很容易與他人產(chǎn)生明顯不同,不受人歡迎,成為被欺凌的目標,而他們自身又缺乏反抗能力。
(二)家庭因素
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校園欺凌的實施者早年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環(huán)境,他們目睹家長的暴力和敵對,耳濡目染。另外,生活在受虐待、冷落、貧困等環(huán)境中的孩子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許多研究還表明,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也與校園欺凌行為有關(guān)。過度溺愛、放縱的教養(yǎng)方式,易使孩子的行為缺乏限制,導致對他人的欺凌行為。
(三)學校因素
對于中小學生來講,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首先,教師對學生欺凌行為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學生之間的欺凌行為發(fā)生頻率。教師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縱容了欺凌之風。其次,教師的教育方式也對學生造成影響,比如經(jīng)常挖苦、諷刺、責罵、泄漏學生隱私、取笑學生等,往往成為學生之間欺凌行為的導火索。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記錄
這是一個跟蹤觀察兩年的案例,被欺凌者何某,14歲,男,體形肥胖,智力低下。從小學起,何某因為體形和智力原因就經(jīng)常被同學欺凌,表現(xiàn)多為直接欺凌(打、踢、罵)。升入初中后,從初一到初二這兩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何某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越發(fā)出現(xiàn)障礙,具體表現(xiàn)在當有同學欺凌他的時候他就會情緒失控,大叫大喊,大哭大鬧,追逐打人。但是他越是這樣情緒失控同學就越來欺凌他,以激怒他為樂,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持續(xù)了兩年。最近一次欺凌事件是發(fā)生在2012年2月18日,課間時A同學叫B同學去幫忙打水,B同學不愿意去就叫何某去打水,何某也表示不愿意去,結(jié)果B同學就打罵何某,導致何某情緒失控,在上課的時候大哭大叫。經(jīng)MTH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量顯示,何某有比較明顯的沖動傾向、對人焦慮傾向、孤獨傾向、過敏傾向和考試焦慮,心理健康水平處在比較危險的狀況。
(二)案例分析
在我國中小學校園里,欺凌現(xiàn)象并不少見。類似于何某這種體形與智力明顯異常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做出欺凌行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觀察習得了他人類似的行為。在對經(jīng)常欺凌同學的一個孩子的心理訪談中了解到,這個孩子處在一個暴力家庭,母親經(jīng)常對他施暴,在家里受虐后他就想把怨氣撒到他人身上。對其進行MTH量表測量顯示,其有比較明顯的沖動傾向、過敏傾向,心理健康水平也不理想。
(三)案例啟示
無論是受欺凌者還是欺凌他人者,其實都是心理失衡的,都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積極關(guān)注。特別是長期受他人欺凌的孩子,他們的身心受到很大傷害,內(nèi)心既自卑又恐懼。國內(nèi)相關(guān)學者調(diào)查顯示,中小學生中受欺凌者和欺凌者的比例分別是11.3%和6.2%。可見校園欺凌問題在我國具有普遍性,值得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的高度重視。
五、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
(一)對受欺凌者的心理訓練
1.自信心訓練
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卷入欺凌事件,所以要對經(jīng)常陷入欺凌的青少年進行自信心訓練,練習步驟可以是:挺胸抬頭;雙眼平視;大膽地注視對方的臉;大膽大聲地叫出對方的名字;大聲說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勇敢地對不合理要求說“不”。這種練習要持續(xù),并且要不斷變換情境,讓受訓者形成習慣反應。
2.社交能力訓練
研究表明,受欺凌者大多缺少朋友,經(jīng)常形單影只,這使他們很容易成為欺凌對象。因此,對受欺凌者進行社交訓練非常有必要。一般包括: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涵養(yǎng),克服害羞,戰(zhàn)勝膽怯和恐懼,有效溝通等。
(二)創(chuàng)建良好的班級和學校環(huán)境
在班級和校園中營造反欺凌氛圍,對欺凌者具有教育意義,對旁觀者具有警示作用。另外,可以在學校建立專門的校園欺凌援助機構(gòu)。國外的實踐證明,專門的校園欺凌援助機構(gòu)可以大大增加校園欺凌援助的針對性,及時給那些受欺凌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務的方式可以是電話、專題網(wǎng)站或談心室。
(三)挖掘、發(fā)揮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潛能
要讓家長和教師了解校園欺凌的一般知識,引導其認識校園欺凌對學生身心的傷害。由于教師和家長經(jīng)常低估校園欺凌發(fā)生頻率和嚴重性,所以要使他們在思想上引起重視,注意學生的消極情緒和受排斥狀況,鼓勵學生報告類似問題并做好保密工作。要加強家校聯(lián)系,形成強大的校園反欺凌教育合力。
我國的反欺凌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開展有成效的反欺凌工作,對維護學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具有重要意義。防勝于治,能夠?qū)⑿@欺凌控制在未然狀態(tài),就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校園欺凌的危害性。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開發(fā)區(qū)中學,廣州,510730)
編輯/丁 堯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