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治峰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明確指出: “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睂W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是小學階段。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進而獲得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扎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每位小學數學教師都在研究思考的問題??v觀中國的專家學者、教學名師,提出了很多的方法策略,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讓一線教師具體操作,又顯得水土不服。因為所處環(huán)境、對象的不同,再加上教學條件的差異,就不能很好地解決“腳和鞋”的問題了。筆者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淺談幾點認識。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直處于“師道尊嚴”的主體地位,主宰一切,所說的觀點都是至理名言、不容質疑,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因而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只是敬畏,在這種權威性的壓制下,學生只能機械照搬,沒有興趣導向,進而不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最為基本的原則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往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中是和諧的。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和諧的師生關系影響著孩子將來的發(fā)展方向和成就。由于小學生在心智、事物辨別能力等方面都比較感性,喜歡任人唯親,有特別強的興趣導向,或許就因為老師的一句話打擊了孩子學數學的積極性,從此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所以作為老師一定要尊重孩子,處理好師生關系。在小學階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喚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揚民主,多傾聽學生的想法和意見,保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育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探索適合于學生健康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運用自己的感染力,在向學生提出要求時,教師要使學生感到親切。這樣做,教師提出的要求才能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并成為推動其學習的動力。[1]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在感興趣的前提下才能情景投入、自覺學習,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所謂多“動手”,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探究發(fā)現,提高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2]實踐出真知,基于小學生愛玩的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己探索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手腦并用,自己探索發(fā)現新知識。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體驗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小學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往往只停留在具體形象的層面上。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抽象思維能力弱等客觀原因,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較淺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物體,通過觀察、測量、比較等操作,發(fā)現其中的數學規(guī)律并熟練掌握這些知識。只有讓學生養(yǎng)成勤動手、愛動腦的好習慣并使之常態(tài)化,才能輕松了家長、教師,成就了學生。
良好的生活習慣直接影響著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早睡早起、勤快、熱愛運動、孝敬父母、知書達理、看問題深入全面等,在這樣的環(huán)境熏陶下孩子就會變得有耐心、有決心、有毅力、有擔當,會促進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而數學知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生活離不開數學知識的運用,尤其是孩子比較感興趣的事物,可以加強引導,使之與數學掛鉤。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薄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老師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數學的熱情者和主動者。[3]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是獲取知識的動力。數學知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生活離不開數學知識的運用。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盡量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情境,以這些生活情境引出教學內容,這樣能使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4]例如,在探究圓的認識時,筆者開篇對學生講,吃飯用的婉、盛菜的盤子、做飯的鍋,玩的皮球等物品讓學生發(fā)現其中的共同點。學生會回答這些物體上面都有圓形。引入新課,讓學生探究圓的性質。學完后,設計問題,將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如: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能不能做成正方形或長方形?舉行簧火晚會時,人們?yōu)槭裁磿杂X不自覺地圍成圓形?小學生自控能力差,我們可以將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從生活引入, 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優(yōu)良的長效評價機制可以促進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物質和精神獎勵,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對此筆者采用課堂教學和評價手冊結合、老師和家長配合的方式方法,對學生的評價采用小紅旗升級評價,實行每周一小結,每月一大結,在班里張榜公布小紅旗,在家里物質鼓勵緊跟上。通過這樣的評價,讓家長也進入到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圈中,他們就成了學生課后的監(jiān)督員,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愛心、耐心、責任心”,是教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操,也是教師工作的主旋律,就是要以愛心感化學生、以耐心激勵學生、以責任心引領學生,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管理工作才能在復雜的教學管理工作中逐步的發(fā)展和完善起來,才能使更多的老師收益,才能使更多的學生受益。作為一名教師,給學生一些愛心,關心他們的冷暖,優(yōu)等生要愛,后進生更要愛。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愛而不縱,嚴而不兇,愛在細微中,嚴在當嚴處。[5]作為老師要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理解想問題的方式,把真誠的愛獻給他們。耐心是贏得成功的手段,學會寬恕、包容,耐心為他們糾錯,使他們能夠從思想上真正地認識問題。當學生出現錯誤和問題時,教師要有耐心,做到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他們慢慢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切忌“以牙還牙、以毒攻毒”。要從正確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角度去理性的看待問題,做到始終相信沒有不存在問題的學生,學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很正常的,沒有問題的學生才是不正常的,有了問題,做到早發(fā)現、早解決,將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達到問題處理效果的最大化,這才是作為老師在課堂管理過程中應追求的最大目標。教師要以真誠的愛心和耐心去感染學生,及時發(fā)現和肯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使學生能夠發(fā)現問題并自覺地改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等措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解放了教師、成就了學生,何樂而不為。
[1]溫暢.探析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 [J].教育科學.2010,(6)
[2]王雙成.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在實踐中的應用 [J].現代教育科學.2006,(2)
[3]欒貴敏.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 [J].科學導報.2013,(17)
[4]孫佳.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J].學周刊.2013,(2)
[5]王芳.愛心耐心責任心[J].黃岡日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