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駿飛石家莊市陳章小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探究
趙駿飛
石家莊市陳章小學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生活實際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質為目標的課程。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教師作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有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才能達到培養(yǎng)優(yōu)良品質學生的目的。
課程目標;了解課程;學習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倍镀返屡c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其宗旨是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發(fā)展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新課程《品德與社會》教材是把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與科學啟蒙、社會活動等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相結合,是一門重要的綜合課程。它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發(fā)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全面了解課程在教學中的特點。
(1)綜合性,是指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歷史、社會等學科的內容。例如,它既要求學生懂得愛父母、愛學校、愛學習、愛護公物、遵守規(guī)則等道理,又要求學生認識農村社區(qū)與城市社區(qū)的不同特色,還要求學生了解我國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等基本的地理、歷史知識。
(2)思想性,是指它作為小學德育的一門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社會知識的過程中由低到高、由淺入深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及社會生活準則的教育。
(3)開放性,是指它的教學內容不局限于課堂,而是體現(xiàn)為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xù)、完整的活動過程。課前,學生要進行調查,收集、篩選、整理信息;課中,學生要進行討論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相應的行為方式;課后,學生要把學到的知識、信息和道理運用于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在校內,學生可向老師請教,與同學交流;在校外,學生可向父母長輩請教,從書籍、互聯(lián)網(wǎng)中了解。這樣,使學生能從多角度獲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體驗,在現(xiàn)有生活范圍內有一個更開闊的視野。
(4)社會性,是指它以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需要為基點,幫助學生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人的個體社會化。說它具有實踐性,是指這門學科有關知識的獲取與運用均離不開社會實踐。今天,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師必須徹底轉變課堂觀念,課堂必須植根于生活體驗,以此為載體,創(chuàng)設出學生適宜的活動環(huán)境與條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把課堂開放給了學生,讓學生在感知書本內容的同時,強調讓他們走出去,親身體驗,然后再與課堂相結合,這樣,就為學生搭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云梯。
3.激發(fā)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
(1)關愛學生,鼓勵學生,調動積極性,取得學生的信賴。在一個班上,學生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老師要給予由衷的關懷和愛護,多用激勵性的語言。教師的舉首投足,期待眼神,鼓勵話語,真誠微笑,都有可能激起學生進步的力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只要有關愛、有鼓勵、有交流、有信任,便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我也能看到我想看到的,得到我想得到的。
(2)創(chuàng)設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感染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好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愉快的情境,時時引起學生的驚奇、興趣、疑問、新鮮等情緒。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地獲取知識。
(3)為學生體驗成功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自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那么他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將會越來越高。對學生要給予成功的期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發(fā)學生潛能和向上的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使他們能獲得成功的機會,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放手讓學生去探索,而在探索過程中如果思維受到阻礙時,教師只作適當?shù)奶崾竞桶凳?,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的,學生在體驗成功時獲得精神愉悅,獲得自信,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教學有法然則教無定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法遠不于此,不能只是守舊以往的老方法、老經驗,而是要大膽地去思考、去探究,推陳出新地改革教育教學工作,并為之盡最大努力去實踐,進而從實踐中積極地吸取教訓、科學地總結經驗。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唯此我們的工作才會有大的進步、長足的發(fā)展,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