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絡匿名與網絡謠言傳播的相關分析及對策

      2015-08-15 00:51:26
      探索 2015年2期
      關鍵詞:傳謠謠言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 610064)

      網絡謠言與網絡匿名似乎被天然地聯系在了一起。巢乃鵬等認為匿名性是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之一[1];劉建明認為“(網絡匿名)被一些人用來捏造事實、造謠惑眾、攻擊他人,肆意發(fā)布不實消息”[2]。因而,網絡實名順理成章地被認為是治理網絡謠言的一個重要手段。然而,網絡匿名是不是網絡謠言泛濫的關鍵因素?對網絡謠言的治理能否一實了之?

      1 概念的理清

      1.1 匿名與網絡匿名

      在前互聯網時代,匿名通常以匿名信、筆名等形式出現?!冬F代漢語詞典》中對“匿名”一詞的解釋是:“不具名或不寫真實姓名”。筆者認為真實姓名的作用主要有兩點:第一,姓名在社會生活中通過約定俗成與某人形成一一對應的標識關系;第二,姓名成為個人重要的標記符號,標識了該姓名所指示的人的外貌特征、部分或全部社會身份。表達者的“不具名”就是要打破這種標識作用,達到隱匿表達主體的目的。

      與日常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不同,在網絡上,交流雙方分隔在屏幕兩端,文字成為主要的溝通媒介,對方基本的外貌特征、社會身份及交流中伴隨的表情、手勢、姿態(tài)等非語言符號都被隔絕?!安灰娖淙?又匿其名”成為網絡交流的常態(tài)。所以,筆者認為,網絡匿名一是隱匿了面對面交流中能夠展示的性別、年齡、外貌等個人的外在特征,即“匿形”。二是隱匿了能夠通過外在展示或姓名標識的個人部分(或全部)社會身份,即“匿身份”。三是隱匿了個人不在場時可以用來標識個人外貌特征、社會身份的真實姓名,即“匿名”。從而達到接受者難以將網絡上的表達主體與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個體對應起來的目的。

      1.2 謠言與網絡謠言

      卡普費雷把謠言定義為:“在社會中出現并流傳的未經官方公開證實或者已經被官方辟謠的信息?!盵4]126-127謠言上網后,“網絡謠言作為謠言的一種,并未脫離謠言的基本特點。之所以稱之為‘網絡謠言’只不過因其發(fā)布及主要傳播過程是通過網絡進行的?!盵5]謠言上網后,即時性、互動性等互聯網特性使謠言出現了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等特點,但是,網絡匿名是否對謠言的產生、傳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呢?

      2 網絡匿名與網絡謠言的生成

      2.1 泄憤型謠言制造者——刻意匿名

      2012年6月毛某在天涯論壇上以“姑蘇毛十七”的網名自稱是“聚美優(yōu)品前員工”并指出“聚美優(yōu)品假貨比例高達90%”①原帖已被刪除。。2014年2月,梁平波以“陽城小伙2”的網名在百度貼吧的發(fā)帖稱“山西省陽城縣小西煤礦發(fā)生8死15傷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②原帖已被刪除。。前者發(fā)帖是因為應聘聚美優(yōu)品遭拒,后者是因為在某煤礦上班,轉正后所領取的工資比之前商議的少了七八百元,于是產生了報復思想。

      筆者在對“姑蘇毛十七”和“陽城小伙2”兩個ID的進一步研究中發(fā)現,第一,兩ID在主頁上均沒有公布任何的個人信息;第二,兩ID除了對爆料事件的發(fā)言以外,很少有其他的發(fā)言。所以,筆者認為這類ID故意隱匿了個人真實姓名和社會身份,說明表達主體正是借助了網絡匿名這一護身符,才敢于在網絡上散布謠言,他們的動機主要是發(fā)泄憤怒和不滿。

      2.2 博取關注型謠言制造者——非刻意匿名

      這類網絡謠言制造者往往選擇社交媒介發(fā)布謠言。如山東的劉某利用2013年上半年H7N9型禽流感逐漸蔓延的新聞熱點,在自己的QQ空間中編造謠言“山東第一例H7N9禽流感病人出現在棗莊……現在整個膠州已有三千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這則謠言發(fā)布后,引來了不少的轉發(fā)和評論。而劉某在被捕后交待制造謠言的原因僅僅是“為了吸引朋友關注”[6]。類似的案例還有2010年兩個高三學生在個人空間中聲稱南京和新鄉(xiāng)將要發(fā)生地震,其發(fā)帖的目的也是“為了提升個人空間的人氣”[7]。

      QQ空間、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應用相較論壇、帖吧來說,是以發(fā)展個人人際關系為目的的網絡應用。83.8%的用戶表示在社交網站上的好友是現實中的朋友[8]。也就是說在社交網站上,雖然使用者常常以假名、化名進行表達,但對于現實中的社交圈而言,已經是無所隱匿的實名表達;假名、化名只對非社交圈的接受者起作用。這類謠言制造者并沒有刻意地隱匿姓名和身份,反而通過謠言的傳播在社交圈中炫耀高點擊率和關注度。

      2.3 追逐利益型謠言制造者——主動亮明身份

      追逐利益型的謠言制造者主要是指那些諳熟網絡傳播規(guī)律的網絡推手們。以2013年長春“3·4”盜車殺嬰案為例,當日長春市內一輛汽車被盜,車內一名兩個多月的嬰兒一起失蹤。此事件迅速引起了眾多網民的關注。而網絡推手“立二拆四”卻在5日發(fā)微博質疑長春全城尋車是炒作,并稱如果說錯了,就在長春火車站下跪三天。隨著犯罪嫌疑人的投案自首,“立二拆四”于6日在長春火車站下跪,并通過微博再次大肆炒作。截止3月6日,立二拆四的質疑微博已被轉發(fā)了逾5萬次,粉絲數上漲近十萬,“立二拆四”在當日新浪時事熱搜榜排名第三。他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先把自己炒紅了,就會有企業(yè)來找我,這樣我就可以賺企業(yè)的錢”[9]。這次炒作無疑是成功的,但為了謀取一己私利,玩弄網友感情,隨意散布謊言卻不可取。此外,“立二拆四”等人為了上述目的還炮制傳播了雷鋒生活奢侈、“7·23”動車事故中國政府天價補償外籍旅客、張海迪擁有日本國籍、李雙江之子非親生、楊瀾詐捐逃稅等3000多條謠言。

      “立二拆四”在個人博客和微博中,因炒作需要主動公布了工作地址、聯系電話、個人照片、主要社會身份等信息,同時“立二拆四”這一網名已經取代其真實姓名成為能夠標識生活中真實個體的新的標識符號。由此可見,這類為追逐經濟利益而制造謠言的網絡推手,是不需要網絡匿名這塊遮羞布的,他們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的話題和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

      由此可見,從網絡謠言的生成來說,網絡匿名確實給某些謠言(如泄憤型謠言)制造者提供了方便,但并非所有的謠言制造者都需要網絡匿名的庇護。

      3 網絡匿名與網絡謠言的傳播

      這里筆者選取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謠言(政治謠言和人為制造謠言)進行研究,考察網絡匿名與網絡謠言傳播的關系。

      3.1 政治謠言的傳播——實名大V推波助瀾

      3.1.1 錢云會死亡謠言在新浪微博上的傳播

      2010年12月25日上午,浙江省樂清市寨橋村發(fā)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該村原村主任錢云會在事故中身亡。交警判定這是一場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但是該村村民卻傳出這是一起故意殺人案。該謠言上網的開始是網民在“樂清上班族論壇”和“天涯論壇”發(fā)貼,但真正在網上發(fā)酵和爆發(fā),則是在該謠言被轉載到當時大熱的新浪微博以后。

      音樂人左小祖咒(加V,當時粉絲數約14萬)是最早轉載此消息的微博名人,他于26日上午發(fā)帖稱:“浙江樂清蒲岐寨橋村村長錢云會告發(fā)貪污犯在圣誕節(jié)被大碾殺?!雹僮笮∽嬷湫吕宋⒉?此條微博已刪除。同時提供了圖片鏈接。這時,大量的網民還未接受到這一消息,接受者也大多持觀望態(tài)度。李承鵬(加V,當時粉絲數約130萬)26日晚發(fā)微博稱:“村長錢云會因告發(fā)官商勾結侵占耕地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半,再于圣誕上午被幾名制服人強按在路上用工程車壓死,狀極慘……”僅27日當天,該微博的評論就超過1000條,轉發(fā)超過3800次。27日李承鵬的微博鏈接了他的博客文章《車輪滾滾,幾多頭顱凋零》,其中言之鑿鑿“他死了,據目擊者說被幾名大漢按在道路上,緩慢地用車輾死了”①李承鵬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7ba41010179hd.html。很快這篇文章的評論數就突破萬人大關,并且絕大多數的跟帖者表達了對于李敢說真話的贊許。也許是受了跟帖者的鼓舞,也許是還想尋找更大范圍的認同,李在沒有經過任何事實調查的情況下,又于29日發(fā)表了關于此事的第二篇博客《恰恰》,該文的閱讀量迅速突破十萬,評論過萬,轉載無數。在以左小祖咒、李承鵬為代表的一批實名大V對謀殺論的肯定下,網民的態(tài)度也從懷疑變?yōu)槭卓?互聯網上的眾口爍金基本上就給錢案定了性,并迅速發(fā)酵成一個巨大的公共事件。

      次年1月14日,錢云會事發(fā)時戴在手上的手表被找到,其中的錄相功能還原了這場交通事故的真相。然而,這樣的發(fā)現已無法平息早已沸騰的輿論。

      3.1.2 錢云會死亡謠言的傳播動機

      當地村民的傳播動機是釋放焦慮。錢云會死于謀殺的謠言最初是在當地村民中生成和傳播的。其背景是蒲橋村數年來懸而未決的征地補償問題。由于對征地補償的異議,7年來當地村民在錢云會的帶領下屢屢上訪,屢訪屢敗,但對村民來說,錢云會就是抗爭的希望。所以,村民們無法接受錢云會的意外死亡。迪方佐說:“人們天生就憎惡無法解釋的真空地帶。群體里的人們用會議來塑造、評估、重新提煉對于模糊情境的解釋?!盵10]49村民們根據過往生活經歷對錢云會的死進行他們認為的合乎情理的解釋:謀殺,也只有“謀殺”才能讓村民們無可發(fā)泄的苦悶和焦慮得到宣泄。

      李承鵬等實名大V的傳播動機是謀取私利。彭蘭說:“或者他們需要通過意見表達來實現自己在網絡中的價值,贏得某些地位。這時,意見表達成為了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盵11]12月27日,李承鵬的粉絲數大約為137萬,僅2個月后的2011年2月21日,粉絲增至211萬[12]。網絡大V們通過表達不斷增加自己的網絡影響力,再通過網絡中聚集的人氣,兌換成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或文化資本。以李承鵬為例,沒有在網絡上塑造出“民意代言人”的形象之前,李僅僅是一名小有名氣的足球記者。但是,通過持續(xù)的實名表達,集聚上百萬粉絲之后,他分別于2011年和2013年出版了《李可樂抗拆記》和《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雜文集,而《李可樂抗拆記》出版時間恰好是2011年1月1日,也就是說,李在微博和博客上為錢云會搖旗吶喊數日之后,他的與征地拆遷有關的新書就上市了。迪方佐說:“傳言的內容可能并非是出于客觀事實的考慮,而是被自我利益的誘惑所驅動。這種利益可能是心理上的,也可能是物質上的”[10]158??梢?實名表達固然可以文責自負,但是由于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網絡實名表達也造就了一個新的名利場。

      網民的傳播動機是社會矛盾和刻板印象導致的集體表達。網民們的意見表達固然受到了李承鵬等大V的引導,但更重要的是我國拆遷征地導致的官民之間的矛盾已經深入人心。被拆遷、被征地的民眾感到自身的利益受到剝奪;未涉及拆遷、征地的廣大民眾卻要承受著房價高速上漲的生活壓力,人們普遍陷入焦慮狀態(tài)。所以,一旦有與征地、拆遷有關的新聞發(fā)生,由于社會矛盾的激化和官強民弱的刻板印象存在,廣大網友很容易就加入了傳謠的行列。

      3.2 人為制造謠言的傳播——匿名水軍大肆傳謠

      上述例子說明網絡實名不但無法杜絕謠言,反而使謠言傳播更迅速,影響更廣。那網絡匿名對網絡謠言的傳播有何種影響呢?以2010年蒙牛的“誹謗門”為例,公關公司雇傭網絡水軍在大型論壇、個人博客和百度等主流網站大量發(fā)送“深海魚油不如地溝油”的攻擊性文章,并直指伊利集團生產的“QQ星兒童奶”。網絡水軍通過注冊大量匿名ID,同一時間對謠言復制粘貼,回帖造勢,在短時間內形成集束效應和“重復”效應將謠言擴散出去。

      網絡水軍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制造輿論熱點,散布謠言,關鍵在網絡匿名的掩護,一個表達主體可以注冊無數ID,造成眾人發(fā)言的假象;同時,由于表達行為與表達主體相分離的原因,使得表達主體可以為了經濟利益毫無節(jié)制、毫無道德底線地進行傳謠活動。由此可見,網絡匿名的確給人為操縱類謠言以可乘之機。

      4 網絡謠言生成和傳播的原因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在網絡謠言的生成和傳播中,網絡匿名的確為某些謠言(如泄憤型謠言、人為操縱謠言)的生成和傳播大開方便之門。但是,并非所有謠言的生成與傳播都與網絡匿名有關,甚至在某些造謠傳謠活動中,傳播者主動亮明身份利用實名的影響力幫助謠言大量廣泛的傳播。由此可見,網絡匿名雖然為某些網絡謠言生成和傳播提供了庇護,但它不是網絡謠言泛濫的決定性因素。那么,網絡謠言的生成與傳播還與哪些因素密切相關呢?

      第一,與社會人心有關。周裕瓊說:“謠言的本質內核與社會與人心有關,與媒介無關?!盵13]24網絡謠言也不例外。錢云會死亡謠言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關注并形成一個巨大的公共事件,與我國社會轉型期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密切相關。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公平下降等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加深了民眾仇官仇富的情緒,民眾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日益增加。謠言“作為一種 社 會 抗議”[14],一方面使弱勢群體通過謠言來表達對過于強大的公權力的不滿和抗議;另一方面其焦慮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和緩解。

      第二,與社會交往有關。特別是在互聯網的多級傳播中,相較與大V而言的受眾較少的一般傳播者,他們之所以將謠言傳播出去,是認為分享謠言是一個社會交往過程,是擴大個人人際交往的一種手段,他們與粉絲或特定的對象分享某謠言是希望他們避免更大的損失。從這個層面來說,謠言的傳播和擴散與匿名無關,而與社會交往有關。

      第三,與互聯網的特性有關。謠言的傳播是一個古老而復雜的話題。與傳統(tǒng)謠言口口相傳、轉瞬即逝、依靠記憶不同,網絡謠言一經上網就被語言符號固定了,加上網絡的海量存儲性、復制粘貼的便利性,讓我們覺得網絡謠言看上去比傳統(tǒng)謠言多得多;再加上互聯網的即時性、互動性和傳播的多級性更是給謠言的傳播插上了翅膀。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網絡的多樣性也為謠言的核查提供了方便。

      第四,與經濟利益或個人利益有關。我們發(fā)現無論是網絡推手,還是某些實名大V與網絡水軍的造謠傳謠都或多或少地與個人利益相關。

      5 應對網絡謠言的策略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fā)現:第一,雖然網絡謠言的生成與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與網絡匿名有關,但是網絡實名無法杜絕和根治網絡謠言。某些網絡實名表達者甚至利用網絡身份與現實身份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關系,把實名的前臺表達變成了一個追名逐利的名利場,實名表達者更多地進行著謀利式的前臺表演而非理性、公正地思考表達。第二,網絡謠言生成、傳播的原因和結果大都在外部的真實社會,網絡匿名只是在某些(而不是所有)謠言的生成和傳播時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看上去比傳統(tǒng)謠言更加復雜的網絡謠言呢?筆者認為這要根據謠言生成和傳播的不同類型及其所引起社會后果的嚴重程度采取不同的策略。

      5.1 政府相關部門

      5.1.1 對故意且造成嚴重社會后果的造謠傳謠者加大法律制裁力度

      對于借網絡匿名之便為了牟利而造謠傳謠且造成嚴重社會后果的造謠傳謠者,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監(jiān)管,重拳出擊。對“蒙牛誹謗門”、“立二拆四”這一類為達一己私利,左右網絡輿論,擾亂網絡正常表達生態(tài)的網絡推手和網絡公關公司,應予以嚴厲打擊,做到正本清源,凈化網絡環(huán)境,減少惡意的網絡謠言的數量。

      5.1.2 對故意但社會后果有限的造謠傳謠者予以適當處罰

      如聚美優(yōu)品90%是假貨、山西煤礦發(fā)生瓦斯爆炸事故及膠州3 000人感染禽流感等謠言的傳播,雖然傳播范圍較小、社會后果有限,但如不是及時發(fā)現會給受眾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猜疑。對于這類謠言,政府部門一是要加強監(jiān)控及時發(fā)現謠言;二是應根據造成的社會后果的不同予以批評教育、刑事拘留等不同的處罰。

      5.1.3 將謠言特別是政治謠言傳播看作社會預警器

      政府一方面要及時快速公布事件本身的相關真相,取信于民,防止謠言的進一步擴散;更重要的是應該把這類謠言當作社會預警器,從中窺探社會民心,找出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從修復社會信任和加強社會共識入手,從根本上減少民眾的不安與焦慮,來減少此類謠言的生存土壤。

      5.2 媒體

      5.2.1 網絡服務提供商提供更為靈活的謠言辨別方式

      如開辟專門的辟謠帳號;對謠言或造謠者予以標注;要求造謠、傳謠的個人或組織刊登辟謠聲明或道歉聲明;給謠言傳播者暫停發(fā)言的限制等等。這些方式往往比政府的行政命令更為靈活而有效。

      5.2.2 加強受眾接受度高的意見領袖的培養(yǎng)

      尤其是一些媒體的官方微博,如《人民日報》微博,通過日常的運營積累起數千萬的關注度和較高的美譽度,一旦發(fā)生過激性政治謠言大面積傳播的情況,這類意見領袖及時介入,既能起到澄清真相,引導輿論的作用;又比簡單的刪帖、封號行為更為人性化、多元化。

      5.3 網民個人

      5.3.1 需不斷提高識別、抵制謠言能力

      對于網民個人來說,要更好地識別和抵制謠言,減少謠言對個人的侵蝕,就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養(yǎng)成核查的習慣,學會利用網絡的多種搜索引擎進行核查,從而減少謠言對個人生活造成的影響。

      5.3.2 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

      提高個人道德素養(yǎng),不參與特別是牟利性質的謠言的傳播。

      參考文獻:

      [1]巢乃鵬,黃嫻.網絡傳播中的“謠言”現象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11).

      [2]劉建明.網絡實名制:為個人言行負責[J].新聞戰(zhàn)線,2012(2).

      [3]江曉奕.網絡謠言傳播現象研究[J].東南傳播,2009(4).

      [4]卡普費雷.謠言[M].鄭若麟,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潘相國.網絡謠言與新聞真實[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2.

      [6]崔巖,等.他們?yōu)槭裁粗圃熘{言[N].齊魯晚報,2013-05-08.

      [7]張雅平,等.學生為提升個人空間點擊量制造地震謠言[N].東方今報,2010-04-28.

      [8]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0年中國網民社交網站應用研究報告[R].2011.

      [9]史競男,鄒偉.我真的知道錯了——與犯罪嫌疑人“秦火火”和“立二拆四”面對面[EB∥OL].[2014-10-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8-21/c_117039901.htm.

      [10]尼古拉斯·迪方佐.哪些話該聽,哪些話不該聽[M].王雨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彭蘭.關于中國網絡輿論發(fā)展中幾組關系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9(12).

      [12]施愛東.謠言的雞蛋情緒——錢云會案的造謠、傳謠與辟謠[J].民俗研究,2012(2).

      [13]周裕瓊.當代中國社會的網絡謠言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4]胡泳.謠言作為一種社會抗議[EB∥OL].(2013-10-22)[2014-10-18].http:∥huyong.blog.sohu.com/187521454.html.

      猜你喜歡
      傳謠謠言
      中國使館駁斥荒謬謠言
      如何科學識別謠言?
      科學大眾(2020年12期)2020-08-13 03:22:30
      突發(fā)事件及網絡謠言實證分析
      當謠言不攻自破之時
      父母傳謠
      網絡造謠、傳謠行為刑法規(guī)制研究
      謠言π=4!
      謠言
      謠言大揭秘
      學生天地(2016年32期)2016-04-16 05:16:19
      論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刑法規(guī)制
      呼和浩特市| 永顺县| 韶山市| 铅山县| 南充市| 新乐市| 石城县| 鄂托克前旗| 株洲县| 芦山县| 化隆| 奉新县| 九龙坡区| 太谷县| 酒泉市| 穆棱市| 镇康县| 淳化县| 定安县| 涿鹿县| 乌兰县| 新密市| 平江县| 大余县| 泸定县| 嵊州市| 寿光市| 平乐县| 新密市| 英山县| 桑植县| 合水县| 栾川县| 玛纳斯县| 兴文县| 策勒县| 开封市| 柳江县| 德令哈市| 稻城县|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