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通的知行觀解析

      2015-08-15 00:44:26黃玉桃張培高
      宜春學院學報 2015年7期
      關鍵詞:宋明理學儒學思想

      黃玉桃,張培高

      (寧德師范學院 思政部,福建 寧德 352100)

      文中子,山西人,隋末大儒,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自宋以降,其人其書均在被懷疑之例。但千年來,真?zhèn)沃畣栴}迄今未解決。撇開真?zhèn)沃疇帲瑔螐乃枷胧返慕嵌葋砜?,就會發(fā)現(xiàn)王通對后人影響甚大卻是不爭的事實。自唐李翱起,就有不少大儒都對其思想都給予了不同程度上的關注。以現(xiàn)狀言,學術界對王通的“中道”和“三教可一”的思想關注甚多,而對其知行思想的研究和探討頗為不足。本文以《中說》為主要文獻根據(jù),嘗試對王通的知行思想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和闡述。

      一、經學更新與知行思想的提出

      到了東漢末年,經學逐漸成為教條,成了名教。學說一旦成為教條,便意味著生命力的喪失。隨后,玄學和佛學的興盛,又加上中原政權更替不迭,儒學逐漸衰微。《隋書·儒林傳》:“自晉室分崩,中原喪亂,五胡交爭,經籍道盡。魏氏發(fā)跡代陰,經營河朔,得之馬上,茲道未弘?!?《文中子·王道篇》也如是言:文中子曰: “甚矣,王道難行也。吾家頃銅川六世矣,未嘗不篤于斯,然亦未嘗得宣其用?!彪S著隋朝在政治上的統(tǒng)一,儒學便有機會得以更新。隋文帝楊堅欲有所作為,政治上尊敬文士,并實行科舉考試以選拔人才,儒學有了短暫的興盛,但隨著隋朝的滅亡,儒學的興盛猶如曇花一現(xiàn),旋即消失,而后才在中唐時期出現(xiàn)了儒家的復興思潮。即便在隋朝存在期間,也并不是說儒學一直受到重視,也經歷興衰之坎坷。《隋書·儒林傳》:“高祖膺期纂歷,……天子乃整萬乘,率百僚,遵問道之儀,觀釋奠之禮。博士罄懸河之辯,侍中竭重席之奧,考正亡逸,研核異同,積滯群疑,渙然冰釋。于是超擢奇秀,厚賞諸儒,京邑達乎四方,皆啟黌校。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及高祖暮年,精華稍竭,不悅儒朮,專尚刑名,執(zhí)政之徒,咸非篤好。既仁壽間,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于開皇之初。征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其風漸墜,以至滅亡,方領矩步之徒,亦多轉死溝壑。凡有經籍,自此皆湮沒于煨塵矣?!痹诖吮尘跋?,王通最憂慮的便是“王道”不興。他說: “今言正而不及化,是天下無禮也。言聲而不及雅,是天下無樂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無文也。王道何從興乎?吾所以憂也?!?《文中子中說·王篇道》以下只注篇名)。因此,王通自比董仲舒,自覺地承擔起振興儒學的重任。王通振興儒家從續(xù)《六經》開始,正如他自己所言:“吾續(xù)《書》以存漢晉之實,續(xù)《詩》以辯六代之俗,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贊《易》道以申先師之旨,正《禮》、《樂》以旌后王之失,如斯而已?!?《禮樂篇》)。在《續(xù)六經》中,《元經》具有提綱挈領之作用?!啊洞呵铩贰ⅰ对洝酚谕醯朗禽p重之權衡,曲直之繩墨。失則無所取衷矣。”(《事君篇》。從中得知,王通作《元經》與孔子作《春秋》目的一樣,也為彰顯君王之得失,實際上就是為了正名??鬃又v“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蓖跬ㄒ舱f:“《春秋》,一國之書也,其以天下有國而王室不尊。故諸侯以尊王政,以明天命之未改,此《春秋》之事也?!对洝诽煜轮畷?,其以無定國而帝位不明乎。征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歸,此《元經》之事也?!?《魏相篇》)。

      王通續(xù)《六經》的原因不僅僅在于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未能一如既往地重視儒學,還在于漢代經學未能復興儒學。王通說: “蓋九師興而《易》道微,三傳作而《春秋》散……故齊、韓、毛、鄭《詩》之末也,大戴、小戴《禮》之衰也?!稌窔堄诠沤?,《詩》失于齊魯,汝知之乎?”(《天地篇》)。王通認為《九師易》、《三傳》的興起及漢代的《詩》學、《禮》學等未能真正把儒學精神發(fā)揚光大。因此,王通以“有紹宣尼之為業(yè)者,吾不得而讓也”(《天地篇》)的使命弘揚正統(tǒng)儒家。王通對儒學的弘揚不是重新建構,而是追根溯源,正本清源。他說:“吾于禮樂,正失而己,如其制作以俟明哲?!?《禮樂篇》)。王通認為,儒學的核心在于“道”。他的學生薛收問文中子,什么是道。他說:“五常一也?!?《述史篇》)。此道即是“五?!敝?。

      隋代的王通與春秋時代的孔子一樣,遇到了同樣的難題,自己的主張難以推行。他的學生房玄齡說:“道之不行也,必矣?!?《立命篇》)。為此,文中子發(fā)出這樣的感嘆:“非知之艱,行為惟艱?!?《魏相篇》)。面對“王道”難以推行,雖然王通發(fā)出了“道之不勝時久矣,吾將若之何”(《王道篇》)的感嘆,但他并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認為學說能否行于世關鍵在于人。他說: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必也傳又不可以廢也。”(《天地篇》)。王通正是為了弘揚儒家正統(tǒng)學說,從而展開對知行問題的論述。

      二、“不行而得者”與“非積學可致”

      既然在弘揚儒家正統(tǒng)學說中人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那么要弘揚儒家學說就必須首先理解儒家學說,而理解儒家學說的前提就是人必須有認識能力。王通對人認識能力的論述從“三才”開始的。所謂“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他說: “氣為上,形為下,識都其中,而三才備矣。氣為鬼,其天乎?識為神,其人乎?吾得之理性焉?!?《立命篇》氣、形、識分別指代天地人。識就是意識,或者說是認識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人類運用認識的能力獲得關于天地的認識,這便是“理性”。王通不僅強調了認識能力為人類所有, “人者統(tǒng)元識焉,非止圓首足之謂也”,而且還強調人具有理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王通稱之為“窮理”。他說:“心者,非他也,窮理者也。故悉本于天,推神于天,蓋尊而遠之也。”(同上)。這段話雖是針對宗教而講的,但無疑他在肯定人的認識能力源于自然的同時,強調了心的窮理功能,而窮理就是透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

      有認識能力,但不一定就有知識。在知識來源上,歷來有“生知”與“學知”之爭。“生知”的說法,早在先秦就已經遭到了荀子的批判,他說:“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正名》),東漢的王充也是如是主張,他說:“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論衡·實知》)。王通也像前輩一樣,堅決肯定知識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獲得的?!抖Y樂篇》說:

      程元曰:“夫子之成也,吾擠慕道久矣,未嘗不充欲焉。游夫子之門者,未有問而不知,求而不給者也?!对姟吩?‘實獲我心,蓋天啟之,非積學能致也’?!弊勇?,子曰:“無故知乎哉!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也?!?/p>

      在這段對話之中,王通的學生程元說自己的知識都是從夫子那里學來的,并引用《詩經》加以證明。《詩經》這段的意思是說:我確實獲得了知識。即使是上天能夠啟發(fā)我,但知識的最終獲得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文中子對此深表贊成,并說:“天下沒有不學而能夠獲得知識,并取得成功者?!?/p>

      為了更好地獲得知識,王通特別強調討論、交流在積累知識中的作用。他說:“廣仁益智,莫善于問?乘事演道,莫善于對。非明君孰能廣問,非達臣孰能專對乎?其因宜取類,無不經乎!洋洋乎,晁、董、公孫之對?!?(《問易篇》)。擴大仁義、增加智慧,沒有比“問”更好的方法了。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真相,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實行,沒有比討論更好的辦法。漢景帝和漢武帝之所以能夠成為圣君,其原因之一在于能與晁、董、公孫等賢臣善對。

      王通與其他儒者一樣,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不在獲得利益的多少,而在于對“道”的認識。他說:“君子之學進行道,小人之學利?!庇终f:“學者,博誦乎去哉?必也貫乎道?!薄?天地篇)。所以在知識與道德的問題上,王通主張以仁統(tǒng)智,仁智合一?!吨姓f》:“薛生曰:‘智可獨乎?’子曰:‘仁以守之。不能仁則智息矣,安所行乎哉。”(《問易篇》)。沒有道德引導,知識將隱而不顯,實踐更無從談起。但沒有知識,功業(yè)則無法建立。他說:“元亨利,運行不匱者,智之力也。”(同上)。正由此,他提出了心與跡的問題?!秵栆灼?

      魏徵曰:“圣人有憂乎?”子曰:“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乎?”問疑。子曰:“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乎?”徵退,子謂董常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常曰:“非告徵也,子亦二言乎?”子曰:“徵所問者跡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跡之判久矣,吾獨得不二言乎?”常曰:“心跡固殊乎?”子曰:“自汝觀之則殊也,而適造者不知其殊也,各云當而已矣。則夫二未違一也?!?/p>

      所謂“心”不是指一般的知識而是指真理,即“道”,王通的“道”當然是指仁義之道,跡則指“道”的具體表現(xiàn),如一般的知識或具體的行為?!靶呐c跡”二分的思想,在先秦就已經有了。《莊子·天運》說: “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莊子》為抬高“道”的地位,刻意貶低具體的知識—— 《六經》。但王通與莊子不同。他認為“心”與“跡”固然有不同,但兩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正所謂“自汝觀之則殊也,而適造者不知其殊也,各云當而已矣。則夫二未違一也?!奔幢闳绱?,在兩者關系上,毫無疑問,王通對“心”仍然是有所偏重的,從而提出了“無知”與“無識”?!妒鍪菲?

      溫彥博問知。子曰:“無知?!眴栕R。子曰:“無識。”彥博曰:“何謂其然,”子曰:“是究是圖,亶其然乎?”彥博退告董常。董常曰:“深乎哉!此文王所以順帝之則也。”

      這段話的含義似未有人對其進行明確解釋,因為不太好懂。溫彥博問何謂知與識。文中子說,“無知”與“無識”。但又說:“僅僅窮根究底就夠了嗎?”如此就有疑問了,文中子對知識到是肯定之還是否定之?實際上,從心與跡的角度來看,王通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即認為與仁義之道相比,知識是其次的,即“無知”與“無識”。因為在文中子看來,如果“道”得不到認識與推行,再多的具體知識都是無用的,反之,若有“道”,那么即使很少知識,也能夠感化天下,所以董常引《詩經》“不知不識,順帝之則”加以證明。

      三、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因為王通側重儒道的認識與推行,對具體知識的重要性有所淡化,表現(xiàn)在知行關系上,便提出重行不重知的主張。具體說,王通從難易、輕重等幾個方面加以分析知行關系的。

      (一)知易行難。在難易關系上,王通認為知易行難。他認為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儒家正統(tǒng)學說不難,但是推行不易。仁壽三年,風華正茂的文中子來到長安,向隋文帝呈治國方略《太平十二策》,但沒有統(tǒng)治者采用?!短绞摺返闹饕獌热菥褪侨龢O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又稱中道)。王通看到王道難以推行,于是歸而隱,開始續(xù)《六經》。王通總結自己的經驗,于是認為知易而行難。他引用《尚書》說:“非知之艱,行為惟艱。”又引了《道德經》加以證明。他說: “老聃曰:‘吾言甚易行,天下不能行,信哉?!?/p>

      (二)知輕行重。因為王通更加重視道的推行,所以在輕重關系上,王通主張知輕行重。他說:“知之者,不如行之者”(《禮樂篇》)行比知更為重要。在具體的實踐中,他對學生也是這樣要求的。他的學生賈瓊向王通請教“事人之道”。王通告知后,又問:對此理論終身讀就可以了嗎?王通說,這是遠遠不夠,得終身行之。賈瓊正是接受了此理論,后來便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知善而不行,見義而不勸,雖有拱壁之迎,吾不入其門矣?!?《周公篇》)。知道善事卻不去做,見到勇義不加勉勵,雖用珍寶相迎,我也不會入這樣的門。其意就是道德實踐比道德知識更為重要。

      王通強調實踐就是強調發(fā)揮人的主觀性,他認為只要經過不懈努力,就可以解決很多難題。比如,學生繁師玄對他說:“遠矣,吾視《易》之道何其難乎?”文中子笑著說: “終日乾乾可也。視之不臧,我思不遠”(《周公篇》)??粗杏X很難,實際上只要不懈努力,解決日之并不遙遠。難題之突破,困難之解決,除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之外,還必須遵行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王通對此,也有深刻認識。宇文化及問道: “天道人事如何?”王通說:“順陰陽仁義,如斯而已?!睂Ω短斓溃瑧擁槕庩栕匀灰?guī)律;對付人事,應該順應仁義社會規(guī)律,如此便可以成功。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王通的知行思想存在明顯的悖論(事實上,其他大都儒者也有): “己與命”的矛盾。一方面王通把命解釋為因果必然性,主張人在天命面前無能為力。他說: “治亂,運也。有乘之者,有革之者;窮達,時也,有行之者,有遇之者。吉兇,命也,有作之者,有偶之者。一來一往,各以數(shù)至,豈徒云哉?” (《立命篇》)。無論是國家的治亂還是個人的窮達、吉兇皆有天數(shù)。既然一切有天數(shù),因此君子應該重視它,畏懼它。但另一方面,王通又強調個人的努力,強調事在人為。文中子分析晉室衰落、滅亡的原因非天定而是人為。他說:“此非天也,人謀不臧咎矣夫!”(《述史篇》)。正是在天命與人為的矛盾,文中子一方面有“道之不勝時久矣,吾將若之何”之嘆,但另一方面又主張“人能弘道”。己與命的內在緊張關系,也反映在“歸隱”這個問題上。王通面對政府的征召,卻派弟子姚義推辭,要做嚴君平,歸隱山林;但當想歸隱時又說:“獨善可矣,不有言者,誰明道乎?”(《禮樂篇》)。這表明王通仍然不想歸隱。這兩方面的矛盾,反映了王通矛盾復雜的心理及對自己命運的無奈。

      四、王通知行思想對宋明理學的影響

      王通一生的愿望就是推行王道,當被統(tǒng)治者拒納后,便著述立說,廣招門徒。王通的思想不屬于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在其生年似乎沒什么影響,史書都沒有為其立傳。但到了中晚唐以后,王通的思想日益受到重視,特別到了宋代,王通的影響更是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度。宋人把文中子編進了《三字經》“文中子,及老莊”,可見王通在宋代的地位。宋儒對文中子的評介很高。小程說:“論其粹處,殆非荀揚所及”。[1](P282)朱熹對王通雖有“平生好自夸大”和“于本領處欠”的評介,但仍然承認王通在學術上的地位,他說:“文中子不干事,他那制度規(guī)模,誠有非后人之所及者”。[2](P3262)朱子還認為,與韓子相比,王通有志于學儒家之道,而韓愈則無?!墩Z類》: “或問: ‘文中子僭擬古人是如何?’曰:‘這也1 是他志大要學古人,如退之則全無要學古人底意思?!保?](P3270)不僅如此,朱子認為王通分明是要做事業(yè)的,其心公,而過韓子則是追求功利的。他說:“看來文中子根腳淺,然卻是以天下為心,分明是要見諸事業(yè)。……如韓退之……至每日功夫,只是做詩,博弈,酣飲取樂而己?!劣谧龉倥R政,也不是要為國家做事,也無甚可稱,其實只是討官要職而已?!保?](P3260)從以上評價看,王通對宋明理學的影響不可小視。而從思想上史看,無疑,王通是從兩漢經學向宋明理學過渡的關鍵人物之一。比如宋明理學尤其關注“誠”,甚至可以說“誠”是宋明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而王通對此,已經關注了。他說:“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贝送?,王通“人心道心”、“以性制情”等思想與宋儒思考的方向深深契合。[4](P53)就知行觀而言,王通的思想對宋明理學的影響也是有的。

      宋明理學創(chuàng)立后,知行問題是宋明理學家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王通的“心跡”之論受到了程朱的批判。如小程認為,王通的窮理盡性與樂天知命之論甚好,但心跡之判則不是,他說:“如此自不相害,說得極好,至下面數(shù)句言心跡之判便不是?!保?](P270)朱子也說:“‘窮理盡性吾何疑,樂天知命吾何憂’此說是?!庇终f:“文中子以為有心跡之判,故伊川非之?!保?](P3270)但是,王通重行的思想對宋明理學還是有影響的。首先從“知之者不如行者”言,對朱子是有影響的。小程側重知先行后,行難知難,而朱子與此略有不同。他在繼承程頤重知思想的同時也強調了行。他說:“致知力,用功不可偏廢……如程子云:‘涵養(yǎng)須用盡,進學則在致知’分明自作兩腳說,但只要分先后輕重,論先后以致知為先,論輕重當以力行為重。”[5](P148)在此,朱子認為知行關系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就以輕重來說,須以力行為重。雖然在此朱子并沒有提及王通,但從他對王通的“誠有非后人之所及者”評價看,受其影響是很正常的。其次,從“無識”與“無知”角度言,對陸九淵也有影響的。王通認為與具體知識相比,對仁義之道的體認更為重要,換句話說在“尊德性”與“道問學”關系上,王通偏重前者。陸九淵不也正是如此嗎?陸九淵說:“今世論學者,本末先后,一時顛倒錯亂,曾不知詳細處未可遽責于人,如非禮勿視、聽、言、動,顏子已知‘道’,夫子乃語之以此,今先以此責人,正是躐等。”[6]象山認為“非禮勿視、聽、言、動”的具體行為是第二義,第一義乃是顏回所說的“道”,未識道,而責人,就是本末先后未分,顛倒錯亂。雖然不能說,陸九淵“先識其大體”的主張直接受到王通的影響,但從其“孟子之后,以儒稱于當世者,荀卿,揚雄、王通、韓愈”[7]的評價來看,間接受其影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總之,從朱、陸的知行觀之具體主張和對其評價來看,說王通的知行思想對朱陸有引導之功似乎并不過分。

      [1]程顥,程頤. 二程遺書·伊川先生語四[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黎靖德. 朱子語類(八)[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3][宋]黎靖德. 朱子語類(八)[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4]任繼愈. 中國哲學發(fā)展史(隋唐)[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宋]黎靖德. 朱子語類(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象山集·象山語錄(卷1)[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象山集(卷240)[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猜你喜歡
      宋明理學儒學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宋明理學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學人格美育論》評介
      美育學刊(2022年2期)2022-04-11 11:01:44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儒學交流在路上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張載對宋明理學的歷史貢獻
      西部學刊(2015年7期)2015-08-20 17:18:17
      什么是儒學之本
      學習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
      柳林县| 牡丹江市| 柞水县| 广汉市| 岑溪市| 阿勒泰市| 临邑县| 库尔勒市| 疏附县| 上虞市| 天峨县| 彰化县| 获嘉县| 开平市| 驻马店市| 新竹县| 四子王旗| 兴海县| 临洮县| 望谟县| 大城县| 襄垣县| 宁德市| 宁河县| 临夏市| 台山市| 中西区| 临朐县| 北票市| 长顺县| 阿坝县| 新蔡县| 邳州市| 福清市| 新密市| 三河市| 沙田区| 顺平县| 无锡市| 江津市|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