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談《論語》的教育價值

      2015-08-15 00:50:27牛燕矯娜
      語文學刊 2015年7期
      關鍵詞:論語孔子教育

      ○牛燕 矯娜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論語》是對孔子言行以及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精華所在?!墩撜Z》的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1]4價值就是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論語的教育價值就是論語對于主體的有用性,而教育主體可以分為教師、學生和社會。下面就依次進行分析。

      一、《論語》對教師的價值

      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他提出的好多教師教學理念是非常有價值的,對歷代的教師甚至是今天的教師都有很重要的借鑒指導意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12(《為政》)這是孔子給教師做的最早的詮釋,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就可以獲得新的知識,能做到這樣的人就有資格成為教師??鬃诱J為要成為一名教師,必須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要對學問有新的見解,而這樣的新的見解從何而來呢?要從原有的知識中去尋找去發(fā)掘,這就需要進行不斷地思考?!秾W記》作者同樣繼承了孔子的這一觀點,并且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本褪钦f,如果只是記誦一些書本知識,來應付學生的問題,是不具備作教師的條件的。必須要能針對學生的疑難,給以滿意的解答。所謂“”記問之學”就是死記教條,也就是溫鼓而不知新。“聽語”就是對學生的提問給以針對性的恰當回答。教師不能僅僅簡單重復自己的教學過程,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自己的失誤和教訓,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把自己的教學經驗上升到科學的課堂教學之上,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讓自己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

      教師不僅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還需要有一個更好的教學態(tài)度。子曰:“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62(《述而》)意思是默默領會所學的學問,終身學習卻不感到絲毫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從這句中可以看出,作為教師應該具備兩種重要品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厭”代表教師自強不息和不斷進取的精神,“誨人不倦”體現(xiàn)了教師的愛心、耐心和敬業(yè)精神。例如,孔子認為對待學生必須:“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2]141(《憲問》)意思是,愛他們,難道能夠不為他們付出勞動嗎?忠于這個事業(yè),難道可以不對他們實施教育嗎?可見孔子將教育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天職,并且時時處處的想著這件事。學而不厭又是誨人不倦的前提條件,作為教師,能做到學而不厭,是因為把學習當做了一種樂趣,而不僅僅是工作和任務,正如《論語》中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58(《雍也》)只有這樣學習才不會感到厭煩,教誨別人才不會感到疲倦。否則只能是教師教的無趣,學生學得痛苦,教學便會出現(xiàn)低效、無效甚至是負面的效果。

      孔子認為,作為一個教師,應該注意以身作則。所謂以身作則,就是通過教師本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進行教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身教”。這也是被歷來的教育家所重視的。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教師也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同自己作比較的人物?!保?]85烏申斯基甚至認為:“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孔子曾經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129(《子路》)意思是執(zhí)政者自身行為端正,就是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仿效著去干;執(zhí)政者自身行為不端正,就是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的。這句話似乎是對從政者說的,但是對于教師來說,更加的貼切。因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要給學生以直接的良好影響,就必須注意謹言慎行、以身作則,將身教與言教有機結合起來。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边@是因為教師的身教不僅捍衛(wèi)了言教的嚴肅性,而且證明了言教的真實性和可行性,這對于正在成長中而且模仿能力極強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德育層次來說,德育要求將道理教育和范本教育相結合。范本教育就是通過示范或楷模的直觀、模仿、默識、領會而達到心智的覺悟,并使受教育者從中獲得人生的啟示,從而做到人生之大端的自我確立與心靈境界的自我提升。孔子以自身的道德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以自己的心靈塑造學生的心靈,為我們提供了范本教育的典型,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師德范本。

      二、《論語》對學生的價值

      對于學生自身而言,孔子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2]3(《學而》)意思是作為學生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敬愛師長,做事謹慎,言而有信,對所有人都要有仁愛之心,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后如果還有剩余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這句話說明學習不是死讀書,而是要先學做人,孔子希望培養(yǎng)的學生具備的理想人格,要達到孝、悌、謹、信、泛愛、親仁、學文七條標準,他的教育理論以道德為基礎,以道德教育為核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核心價值是育人,要因材施教,要立足于每一個學生個體,使他們得到最好的發(fā)展,能夠承擔社會責任。而前提條件是,首先要讓學生有一顆仁愛之心,先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才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否則如果學生有的是一顆冷漠之心,道德敗壞,縱使他聰明過人,也很難實現(xiàn)他的價值,甚至會給社會造成危害。

      在對待學生的時候,“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貫穿于孔子的教育理念的始終。他說:“有教無類。”[2]155(《衛(wèi)靈公》)意思是施教于人應不分類別,都給予相等的機會??鬃又鲝堄薪虩o類,認為人人都應該接受教育,人人都應該接受公平的教育,不應該在教育問題上劃分不同種類。作為教師,不應該選擇教育對象,對所有有求學意愿的人,一律不應該拒絕。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接收到公平的教育,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他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分親疏,不分好惡,一視同仁。這些主張,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終身教育”“教育公平”等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新課程改革強調“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是對當今教育弊端的匡正。在平時的教育中,有相當多的教師往往自覺或不自覺的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人為的劃分出一些“差生”,忽視對他們的要求和教育。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師的教育思想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有的教師把教育僅僅理解為培養(yǎng)少數(shù)“精英”,認為是選拔優(yōu)秀人才而不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在課堂上只能聽到教師和少數(shù)學生的聲音,缺乏大多數(shù)學生的真正參與,這無疑是不恰當?shù)?。應當像孔子那樣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培養(yǎng)的,讓我們的教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我們不僅要破除“差生不可教”的錯誤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差生”更需要教育的觀念。當然,這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學習成績上整齊劃一,而是說使每一位學生在某些特定方面都有所進步,從而有益于學生,有益于社會。

      同樣的,在教導學生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教學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心理差異,抓住時機有的放矢,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64(《述而》)意思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叫他知道一個角,他不能一次推知其他三個角,也不再教他了。朱熹曾經對于這句話的解釋就是:“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著,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可見,“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通達時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予指導,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結論尚未成熟、思路尚未清晰,處于想要陳述明白而又難以準確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是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選擇恰當而又準確的語言來表達,這就是“發(fā)”。抓住學生處于“憤”、“悱”的心理狀態(tài),教師適時點撥啟發(fā),從而使學生柳暗花明、豁然開朗。這種啟發(fā)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主動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教師的作用只在于指導促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和凸顯,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

      三、《論語》對社會的價值

      對于社會而言,《論語》之中也提到了一些治理社會的方法。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保?]130(《子路》)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衛(wèi)國人口真多啊!”冉有說:“人口眾多,又該做些什么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比接姓f:“富裕以后,還該做些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都能受到良好的教化?!边@說明了“富而后教”的觀點,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在這些需要實現(xiàn)之后才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對于人民來說,要滿足基本需要,教育是無法實現(xiàn)的。對一個整天餓著肚子的人上課,是無法達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同樣的,現(xiàn)代社會出現(xiàn)嚴重的道德滑坡,這是教育問題還是經濟問題?根據(jù)孔子的觀點,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問題。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足夠的富裕,人人都有保障,就業(yè)保障、醫(yī)療保障、養(yǎng)老保障,那么還會出現(xiàn)老人摔倒了無人敢扶,還會出現(xiàn)小月月事件嗎?不會了,因為這一系列道德問題的背后存在的是沒有足夠的經濟保障。因此,教育尤其是德育,是要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會有成效的。

      [1]殷海華.《論語》智慧品讀[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2]嚴華英.中華傳世名著文庫·論語[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3]布魯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歡
      論語孔子教育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孔子的一生
      如何讀懂《論語》?
      孔子的一生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在哪兒
      武川县| 合水县| 无锡市| 名山县| 肥乡县| 汉中市| 阿瓦提县| 苗栗市| 内江市| 大庆市| 绵阳市| 建平县| 策勒县| 定西市| 闻喜县| 辽宁省| 阜南县| 都兰县| 天峻县| 新密市| 绵阳市| 韩城市| 藁城市| 远安县| 茌平县| 江口县| 梁平县| 临沧市| 军事| 龙州县| 南开区| 耒阳市| 淳安县| 济阳县| 尖扎县| 红原县| 宣化县| 镇平县| 阳城县| 新沂市|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