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絲雨
(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繁榮,新聞媒介之間的競爭也加大,媒體必須以龐大的受眾量來吸引廣告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雖然新聞采寫、編排的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的頻繁出現(xiàn)又成了一個不可小覷的問題。自媒體出現(xiàn)后,很多大眾媒介都開始積極利用網(wǎng)絡這個傳播渠道向大眾傳遞新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新聞侵害名譽權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然而,我國長期以來在新聞立法這塊有所缺失,致使在司法實踐中,很難去評判此類案件。
名譽權是與社會公共權力相對應的私權之一,所謂名譽,是指社會人群對自然人或法人的行止、能力、名聲、信譽、德行等內(nèi)在、外在諸因素的綜合品評。而名譽權即是指公民有要求他人對自己進行客觀公正評價并排斥他人貶損自己名譽的權利,它是一種受法律保護的人格權。我國《憲法》第38條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p>
(1)行為人確實實施了新聞侵害名譽權的違法行為:新聞侵害名譽權違法行為是指行為人通過大眾媒介刊載、播出有損特定人名譽的語言、文字、圖像等并讓第三人所知的違法行為。新聞侵害名譽權違法行為有以下幾個要素:1)行為人通過侮辱、誹謗等違法行為侵害了他人的名譽。2)名譽被侵害的人是特定的人。3)行為人通過媒體對被侵害人實施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并有第三人知曉。
(2)行為人的行為確實使得被侵害人的名譽受損:判斷新聞報道是否構成侵權,我們必須要看新聞報道是否真的影響了第三人對被侵害人的社會評價,報道是否真的造成了被侵害人名譽上、精神上或者財產(chǎn)上損失。當然,社會對受害人評價的降低是以這樣一個前提為基礎的:即新聞報道歪曲事實,嚴重失實或者新聞評論影響他人人格。筆者認為,新聞失實導致新聞侵害名譽權分為以下兩類:1)貶損性新聞失實侵害名譽權。2)褒揚性新聞失實侵害名譽權。
(3)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是否和被侵害者名譽受損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追究行為人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在判斷新聞是否侵害名譽權的時候,要先看新聞媒體報道或揭露的有關事實是否對公民本人有直接的損害后果,是否對公民本人造成了人身或精神上的損害后果。在新聞活動中發(fā)生的侵害名譽權案件中,受害人社會評價降低的結果必須是因為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造成的,如果損害結果不是侵權行為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就沒有理由讓行為人承擔責任。
新聞機構及其工作者是社會的喉舌,依法行使新聞輿論監(jiān)督權。新聞自由是新聞的基本原則,真實是新聞的基本特點。隨著社會不斷的發(fā)展,探究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原因從而使得新聞工作者能很好地預防侵權變得非常重要。
(1)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原因。1)新聞媒介競爭加劇,記者不斷搶占獨家新聞: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各種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各個新聞媒介之間的競爭加劇,激烈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使得媒介機構為搶占讀者及受眾而開始發(fā)現(xiàn)并策劃獨家新聞。這就使得新聞工作者有時單純地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而故意放大或者捏造新聞事實,從而給當事人造成負面影響,構成新聞侵權。此外,由于新聞具有時新性的特點,過了一定的時間后,新聞便成了“舊聞”,受眾也就沒有興趣和必要去了解這個報道了,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在得知新聞事實后第一時間就將新聞發(fā)布出去,然而,過分地追求速度就會使得新聞工作者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核實新聞事實,從而導致新聞侵權。2)新聞工作者法律意識淡?。哼M入21世紀后,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他們會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然而我國在對新聞工作者進行高等教育時,并沒有系統(tǒng)地進行過法律方面的教學,這就使得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薄弱,沒有很好地區(qū)分新聞侵權和正當?shù)妮浾摫O(jiān)督,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無法正確預計新聞事實會引起的負面效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
(2)新聞侵害名譽權的預防。1)建立和完善新聞競爭機制:隨著媒介市場競爭的加劇,很多新聞機構為了爭搶獨家新聞而忽視了對新聞事實的核實,導致了多起新聞侵權案件。因而,媒介在遵循市場原則,相互競爭之余還應該保持新聞的真實客觀,這不僅要靠新聞工作者的自律,還需要建立健全競爭機制,保證新聞的基本特性。2)新聞從業(yè)人員要依法行使新聞輿論監(jiān)督權:新聞輿論監(jiān)督權既是公民的憲法性權利,又是新聞媒體的一項基本權利,采訪權、調查權、報道權、評論權等構成新聞輿論監(jiān)督權的權利體系。然而新聞監(jiān)督權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行使,新聞從業(yè)者不能打著輿論監(jiān)督的由頭來隨意誹謗和侮辱他人,否則便會會造成民事權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3)提高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加強新聞從業(yè)人員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新聞侵權知識的學習,是避免新聞報道侵權的很好方式。筆者認為,應當加大高校新聞專業(yè)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把法律知識作為新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以此來增強法律意識,以使其在將來的工作中避免侵權案件的發(fā)生。4)完善和健全新聞立法:我國目前還沒有新聞方面的立法,對新聞輿論監(jiān)督權很難進行全面的規(guī)范。為全面規(guī)范新聞行為,在保障新聞工作者輿論監(jiān)督權力的同時,應限制其權力的濫用,所以,我們必須盡快制定《新聞法》或者《新聞輿論監(jiān)督法》,形成規(guī)范、客觀、公正的新聞體系,適應社會對新聞工作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并且更有力地保障新聞輿論監(jiān)督的權利。
[1] 趙海霞.新聞侵害名譽權構成要件的分析——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認定中需特別注意的問題[J].法制與社會,2009(2下).
[2] 李建澄.淺談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J].百家講壇,2011(5).
[3] 王軍鋒.簡論新聞侵權及其預防[J].新聞知識,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