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東
(山東省嘉祥縣疃里鎮(zhèn)高廟小學)
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時代發(fā)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信任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如何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呢?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
平等和尊重是實施有效教育、避免因師生關系所導致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前提條件,應該成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堅信學生都是有價值、有尊嚴,并且可教育的。任何時候,對于那些表現(xiàn)出學習困難的學生都特別需要這種信念的支撐。平等意味著師生平等,也包含平等公正地對待所有學生的含義。師生平等的低水平的要求是教師要把學生當成有尊嚴的人看待,特別是在師生事實上不平等的文化背景下,平等意味著教師要更多地放低姿態(tài)。平等還意味著無論學生成績、出身、外貌特征或家庭經(jīng)濟狀況如何,教師都應該平等地對待他們。不管是優(yōu)生還是差生,教師應該把表揚和獎勵帶給每一個學生,并且去賞識他的每一個閃光點,切忌諷刺、挖苦學生。
教師對學生應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學習成績不好并不一定意味著該學生將來對社會沒有貢獻,也并不一定意味著該學生將來不會取得成功。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所謂“第十名現(xiàn)象”。他通過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最終在社會上有成就的人,當年在學校的成績僅僅是中等偏上而已,那些當年在學校成績優(yōu)異者反而沒有取得大的成就。這一發(fā)現(xiàn)促進了人們對學校教育的反思,特別是對教育目標、人才標準和學生觀的反思。
歷來強調(diào)師道尊嚴的中國文化使師生互動變得虛偽客套,教師往往是端著架子、裝模作樣,這既累了教師,又苦了孩子,并且這種虛假的溝通方式和現(xiàn)代社會對人際關系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真誠要求教師開放、自然、個性化地投入師生關系中,以“真正的我”的面目出現(xiàn),不將自己隱藏在專業(yè)角色后面,也沒有防御式的偽裝。放下架子、平等交流,這樣學生輕松,教師自己也輕松。
基于上述原則的新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充滿理解和尊重的。這種理解和尊重意味著“目中有人”,承認學生的獨特性,提倡同感的理解,要理智、客觀、設身處地,無諷刺、挖苦、忽視、蔑視和強加于人。新的師生關系下的溝通表達應該是真誠開放的,這種真誠開放意味著安全、信任和說真話,不掩飾、不做作、不說套話和無需預演。
教師要學會運用期望效應,特別注意避免負面期望的發(fā)生。為此,教師要多使用表揚與獎勵,少使用批評,并且批評要做到對事不對人,切勿對學生進行一般性的、概括性的否定評價。對好學生要減少表揚,對學習困難的所謂差生要多鼓勵和肯定。并且經(jīng)常使用表揚的形式傳遞批評的信息,如說“如果……就更好了”。教師要更清楚地意識到批評帶給學生什么——自尊的傷害、逆反,甚至對錯誤的強化。請大家記住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教師不僅要少使用批評,在新的師生關系下,我們還要把讓學生感覺良好作為師生關系的明確目標。為此,請不要吝嗇“溢美之詞”。人總有閃光點,要以積極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學生,即使他成績不好,即使他經(jīng)常和你作對。
對學生的心理和人格發(fā)展而言,教師有生殺予奪之權——是靈魂的工程師,還是心靈殺手,全在一念之間。切記:與人快樂,自己快樂;愛學生,就是愛自己。
建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還應注意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做魅力型的教師。為提升師生交流的質量,教師要學會幽默的智慧。有心理學家認為,幽默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對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既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又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要用自己的好榜樣去教人,才能收到訓練和熏陶的實效。”身教重于言教,可謂教師育人之本。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將是必然,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教師的不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