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軍
(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第二中學)
十幾年的教學工作和多次的聽、評課,我的想法與收獲頗多,這些想法與收獲讓我的教學變得輕松。借此我把自己的一些有效做法、想法整理出來跟大家交流。希望大家能提出寶貴的意見與建議。
比如在一次聽課時,課件中有一個閃動的東西很吸引我的目光,我留心去看,發(fā)現(xiàn)它是一組大寫的字母,便試圖去拼,拼出了兩個字“備課”。經(jīng)歷了這一先被吸引然后仔細拼的過程,雖然時間有點長,但這兩個字深深烙在我的腦海,至今還記憶猶新。大家可以對比想象一下,如果當時僅給出“備課”兩個字,很可能都不會注意到它們。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嘗試把一些重點的東西換種形式展現(xiàn)出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以這種方式展示的內容在一節(jié)課內不宜過多,且一定是重點。
(1)當用課件或小黑板等方式出示習題后,接下來會干啥?我的想法與做法是:讓學生去讀。這樣做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審題能力。因為考試要求學生獨立解答,且審題是突破的關鍵。當學生讀完題還是不會做時,又會如何做?很多人會著急,便開始講解。但我認為課堂上不能急,要穩(wěn)。此時,還可以找學生分析,當分析不當或不到位時,再請其他學生作補充。這樣一來留給所有學生更多地思考時間,二來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審題能力會大大提高。會有人說,這樣做我的課上不完。您想過嗎?上課是為了上完內容還是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2)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可以因為趕進度而縮短“思”的時間。且在學生思考之前教師盡量把關于本次“思”該講的、該問的都明確給出,盡量避免在學生思考期間,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產生干擾。
(1)在學習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應先以教師的身份設計框架問題,再以學生的身份設計啟發(fā)性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等逐步解決問題,學生的各種能力在解決問題中得到提升。如我在《滑輪》這一節(jié)課,提出了57個問題。但本人能力有限,在平時的教學中,對于問題的提出,沒有太多的要求,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想怎么提問就怎么提問,在提問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有體現(xiàn)出由淺到深的層次感,今后我要刻意向“在設計問題時,要有內容問題、單元問題、基本問題,這些問題要與本單元教學內容相聯(lián)系,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要能激發(fā)學生的高級思維”的方向努力。實踐需要時間,雖然我在短時間內進步不大,但我認準了,就會不懈努力。我希望我們未來的課堂應該是“聽不到問題的答案,聽到的只是教師的簡單提示和啟發(fā),學生體驗到的是交流之后的埋頭苦干”。(2)教師要時常去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興趣、知識的接收方式、理解方式等,尋找學生最佳的接受方式與理解方式。(3)還要注意“問題”出示的先后順序。如,有關“輪船”問題的教學中,有這樣兩種不同的發(fā)問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
師:輪船是鐵做的,如果把與輪船同樣重的鐵球拋入大海,會咋樣?
生:沉入水中。
師:輪船是鐵做的,且與鐵球質量相同,輪船咋會飄在水上?
生:思考、猜想、議論。
師:想知道嗎?好吧,打開課本第87頁,它會告訴你的。
第二種方式是:
師:請打開課本第87頁自學第一、二自然段,回答問題“輪船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
生:自學課本。
師:誰來回答“輪船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
這兩種方式,引起你對問題的興趣與探究欲望相同嗎?在你大腦中產生的刺激與思考相同嗎?效果能一樣嗎?
很多時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既有簡單的,又有困難的。這時,在對知識前后銜接影響不嚴重時,我通常是先出示最簡單的知識或問題,讓學生在一次次成功的喜悅中去沖刺更難。學生在整堂課中的情緒都是輕松、愉悅、向上的。但如果剛上課就出示一個有難度的知識或題目,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帶上了畏難情緒,雖然問題解決了,但這種情緒會影響整堂課。學生會在畏難、壓抑甚至在挫敗的失落情緒中完成一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嘗試把知識分層、分時段、分方式地去解決。我通常把零碎的、有一定難度的、有綜合性的知識放在練習冊的講評中,甚至是考試卷的講評中去解決。我認為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教給學生了”而應該是“學生學會了、理解了”??荚嚂r不會做,學生才會更重視,更希望教師講解;練習時,做了一遍、思了一次,你再講更容易接受。這樣做:(1)不會打亂整堂課的知識結構;(2)把知識點放在練習時,以練習為載體去理解知識,比你在課堂上空講理論更有效;(3)講評試卷與練習時更有針對性、更有效;(4)化解了知識點,減輕了一節(jié)課的壓力,不同時段分散接受、理解,更有利于突破難點。
不能為趕進度而將難點或由于其他學科造成的難點繞過。今后這些難點還會出現(xiàn)在課堂上,每次都讓你為此浪費時間;且會在學生心中留下困惑與畏難情緒,讓學生一看到類似的題目或知識就不想做、不敢做。比如物理學科涉及的科學技術法的運算,這個知識點初二共有3章中的計算題都涉及了,初三還有。所以,我寧愿首次遇到時便花一節(jié)課時間進行講解,讓學生一次性突破,這樣為今后的學習掃清了障礙。在今后的課堂中便不會在為此而浪費時間,也不再是學生的負擔。
我們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去代替老師,雖然有錯,但在錯誤中發(fā)現(xiàn)、學習更有效。同時我們也減了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