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繼紅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第五中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確立的課程基本理念之一為“引導學生正確地考察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陜西《中考說明》規(guī)定歷史學業(yè)考試“要求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比較、評價主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初步掌握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釋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縱觀近幾年我省中考歷史試題,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已成為命題的顯著特色。為此,在日常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我結合歷史教學及中考復習備考的實際,就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粗淺認識。
新課標的頒布及實施,新教材的使用,文明史觀正在不斷地滲透并為人們接受。文明史觀的本質即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演進史,是人類文明在時間上的延續(xù)。歷史教學首先需要我們指導學生形成文明史觀,從人類文明的演進角度,審視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在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和遵循歷史規(guī)律的前提下,擺脫舊史觀形成的思維定式,從而獲得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新認識、新評價。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學生只有全面準確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人物、事件、現象和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并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整理之后,才能形成自己對歷史問題的初步認識,形成運用歷史知識結合歷史背景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
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常是由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敢不敢質疑等體現出來。歷史教學中要重視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思維能力,鼓勵支持學生別出心裁,大膽質疑,大膽臆想,大膽挑剔,大膽提出己見,才能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不斷增強。如,學習中國近代史鴉片戰(zhàn)爭時,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一方面,這是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場侵略戰(zhàn)爭,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屈辱,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另一方面,這場戰(zhàn)爭促使中國人民覺醒,部分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正視自己的不足,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任何歷史現象都有因有果,而某一事件的果,往往又成為另一事件的因,如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歷史線索,構成學科知識體系。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應引導學生不斷擴展知識的縱橫面,認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比較同類事件的異同,拓寬認識事件的時代背景,形成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才能全面、準確、客觀地認識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如,鄭和下西洋,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驕傲,是航海史上的壯舉。如果把他納入世界的范圍,與歐洲的新航路的開辟做比較,盡管他比新航路開辟的時間早、規(guī)模大、次數多。但從意義和影響方面看,他遠沒有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未來變化產生的影響深遠。如此比較后得出的認識,給我們留下更多的是歷史的反思。
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敢于質疑傳統(tǒng)觀念、已有定論,需要知識積淀、膽識及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這對于廣大青少年及教育工作者來說的確是個嚴峻的挑戰(zhàn)。只要我們立足課改,更新觀念,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既重知識,又重方法指導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就能實現新課標的理念、體現新課程的教育教學要求,為實施素質教育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