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虹
(昭通學院 人文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流寓夔州期間,杜甫已經(jīng)臨近生命的盡頭,其生命體驗極為復雜。了解杜甫流寓夔州期間的復雜生命體驗,既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其夔州詩的思想情感以及藝術(shù)成就,也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把握杜甫流寓夔州期間乃至整個晚年的心境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還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杜甫人格的偉大崇高。本文嘗試著對杜甫流寓夔州期間之生命體驗的復雜內(nèi)蘊進行一番分析。
宇宙永恒,人生短暫,正如莊子感嘆的: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保?](P742)( 《知北游》)而人類的生命是在時光中逐漸老去的,故在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中,又以時序的推移最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這給人類的精神狀態(tài)帶來了深刻影響?;ㄩ_花謝,寒來暑往,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在這個永恒輪回中不斷變化著。南朝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 “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保?](P222)揭示的正是這一點。而在四時之中,秋天乃是一個特殊的季節(jié),正如歐陽修在《秋聲賦》中所說: “夫秋,刑官也。”它代表了生命的衰敗和終結(jié),最易讓人類意識到人生的短暫,故尤足以激發(fā)人類的悲感,就如常言說的:“春女感陽則思,秋士見陰而悲?!碑敃r序處于深秋時節(jié),萬木凋零,氣氛肅殺,常會給個體帶來抑郁消沉、寂寥落寞的生命體驗。正因為如此,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個常見主題,形成了綿延不絕的傳統(tǒng),用“自古逢秋悲寂寥”來形容真是恰如其分。在詩人們的寂寥感受中必然蘊含孤獨意識,飄零夔州期間的杜甫正是如此。
杜甫乃閱歷豐富、情感深沉,對時序變遷極為敏感之人,其詩集中春夏秋冬皆有悲歌,而以悲秋之辭最多,就如其《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云: “故人何寂寞,今我獨凄涼。老去才難盡,秋來興甚長?!弊詮挠捞┰?765 年) 夏離開成都草堂后,杜甫攜家人當年秋寓居云安,次年秋又飄零到了夔州,并滯留了近兩年時間,堪稱“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詠懷古跡五首》其一)。當杜甫創(chuàng)作《秋興八首》時,時序正處于深秋。詩人老病窮愁,心情寂寥,遂登山臨水,目睹了巍巍高峽和滾滾長江之間的濃郁秋色,情不自已。故《秋興》開篇第一首,肅殺的秋氣就撲面而來: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全詩首聯(lián)即不同凡響, “玉露”者,白露也,而“凋傷”“蕭森”則又渲染出一幅多么肅殺而又壯觀的巫山巫峽深秋景象圖! 作為飄零于茫茫天地間渺小的個體,無論是誰,獨立寒秋面對此景,哪怕他本來心如“波瀾誓不起”的古井水,恐怕也不能不黯然以悲了。尤其是,年復一年去而復來的蕭瑟秋風,既讓大自然歲華搖落,慘淡寂寥,也讓人類的生命紅顏暗老,白發(fā)新添,怎能不激發(fā)杜甫深沉的悲秋之情! 頷聯(lián)承上展開,江間者,巫峽也; 塞上者,巫山也。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風云在天而曰接地,巫山巫峽的秋景又被詩人描寫得何其陰晦蕭森! 何況詩人身下還有一條滾滾東去的長江水。面對逝川,孔子曾感慨: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波浪兼天,奔流不息的長江仿佛就是一條永恒的時間之流,淘盡了人世間的興亡變幻,也淘盡了一代代人的鮮活生命,彰顯著永恒和短暫之間的深刻對比,怎能不讓杜甫深沉的時光遷逝之感隨著波濤洶涌的長江水而翻騰起伏! 又怎能不讓他的靈魂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寂寥!
夔州位于三峽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是十分奇特、十分蕭森、十分閉塞的。在夔州期間,杜甫每天面對的是高江急峽,群山連綿。在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中,他確實感受到大自然的壯觀: “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掠山巔?!? 《夔州歌十絕句》之四) “奔峭背赤甲,斷崖當白鹽?!? 《入宅三首》其一)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閣夜》) “秋風亦已起,江漢始如湯?!? 《又上后園山腳》) 他同時也感受到大自然的蕭森甚至陰郁:“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 《白帝》) “林中才有地,峽外絕無天?!?( 《歸》) “巫峽千山暗?!? 《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其一) “久雨巫山暗。”( 《晴二首》其一) “春雨暗暗塞峽中?!? 《江雨有懷鄭典設》) “巫峽陰岑朔漠氣?!? 《虎牙行》) “瘴癘浮三蜀,風云暗百蠻?!?《悶》) 而夔州的人文環(huán)境則更讓杜甫失望: “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jié)束隨商旅?!薄按肃l(xiāng)之人氣量窄,誤競南風疏北客。”( 《最能行》) “肉食哂菜色,少壯欺老翁?!? 《贈蘇四徯》) “舊識能為態(tài),新知已暗疏。”(《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其一) “甲卒身雖貴,書生道固殊。”( 《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 所以杜甫感慨: “異俗吁可怪,斯人難并居?!?《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其一) 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別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了,只怕最平常的社會交往亦難以滿足。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面對夔州如此陰森閉塞的地理環(huán)境和風俗惡薄的人文環(huán)境,作為遠道而來的暫居客的杜甫雖有妻小相伴,不是孑然一身,但也不能不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與被荒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道盡了一生的孤獨與寂寞。因此,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故鄉(xiāng),如“丈夫貴知己,歡罷念歸旋”( 《贈李十五丈別》),“老馬終望云,南雁意在北”(《客堂》),“不可久留豺虎亂,南方實有未招魂”(《返照》)。其思歸之情可謂切矣,讀之令人黯然。但在戰(zhàn)亂頻仍的動蕩時代里,杜甫卻只能久久地羈縻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夔府孤城里,欲歸不能。日常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一個人長久處于與世隔絕、生命被廢棄的狀態(tài)則必生苦悶之情。中國文學史上抒發(fā)此種苦悶的作品不勝枚舉也證明了這一點。苦悶需要排遣,從《秋興八首》可以看出在夔州期間老病窮愁的杜甫排遣苦悶的方式之一就是登山臨水,遙望京華,如《秋興》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當“夔府孤城落日斜”之際,杜甫便“每依北斗望京華”。“每依”者,無夕不然也。京華在此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詩人度過了青壯年時代的地方,是詩人理想和抱負依歸的地方,是大唐盛世的見證?!巴┤A”者,不僅僅是望京華,也是望家園,望自己理想的得以實現(xiàn),乃至懷念流逝了的青春年華,懷念殘破了的大唐盛世。漢樂府《悲歌》云: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敝皇巧綆n重疊,煙水渺茫,京華望而不見,徒增心頭之悲耳,故不知不覺“聽猿實下三聲淚”了。何況此時此際城墻外嗚咽的悲笳聲隱隱傳來,讓遲暮之年的詩人情何以堪! 難怪他從日落夔府之黃昏一直凝望、追憶、沉思到月映蘆荻之深宵,幾乎徹夜不寐了。當北望京華與故園,杜甫感受到的正是一種生命被廢棄的荒棄感。
年齡的增長也會給人的生命體驗帶來深刻影響。當親友日漸凋零,而自己也已步入老病之年,則任何一個感情豐富的人都難免受到遲暮感的侵襲,飄零夔州期間的杜甫就是如此。眾所周知,人的生命必然要經(jīng)歷生老病死的過程,不論是蓋世英雄還是絕代佳人,都抗拒不了這一自然規(guī)律。年輕時,一個人可能覺得來日方長,躊躇滿志,因而少年不識愁滋味; 到了遲暮之年,一個人則會覺得去日苦多,壯志未酬,因而常常會體驗到“天涼好個秋”的悲哀。而中國古代的文士又是最易受到遲暮之悲侵襲的人群,因為歷代的中國文士都深受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觀念的影響,普遍有著建功社稷、名垂竹帛的人生理想。對大多數(shù)中國傳統(tǒng)文士而言,最大的苦悶就是“沒世而名不稱”,亦即生命在默默無聞中終結(jié),其應有的社會價值不能獲得充分實現(xiàn)??傮w而言,遲暮之悲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個常見主題。
杜甫年輕之時正處于大唐盛世,與同時代許多其他詩人一樣,早年的他也曾“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有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 的鴻鵠之志,可惜一直不得意,困頓長安多年,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的屈辱生活。直到天寶十載(751 年),杜甫才由于進獻《三大禮賦》受到唐玄宗賞識,命侍制集賢院。可惜,沒多久,安史之亂便爆發(fā)了。杜甫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當旅居夔州時,杜甫已是五十余歲的白發(fā)老翁了。在旅居夔州之前,杜甫就患有肺病、瘧疾、消渴等多種疾病,來夔州后非但沒有好轉(zhuǎn),反而因為水土不服而頻繁發(fā)作,詩人的身體日益虛弱。加之許多親人以及李白、嚴武、高適等故友紛紛棄世而去,杜甫的知交零落之悲與日俱增。宋玉《九辯》云: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倍鸥Υ藭r的處境之窮愁落魄,更遠甚于宋玉,而老病雙至,又讓他感受到死亡陰影的日益逼近。正如同樣作于夔州期間的《遣懷》所說:“亂離朋友盡,合沓歲月徂。吾衰將焉托? 存歿再嗚呼?!逼湫木持拍?、孤獨、抑郁是不難想象的,因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生命遲暮感。如《秋興》其五: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葉嘉瑩先生評論此詩說: “前六句用筆宏偉壯麗,即可見當年朝省儀仗之盛,亦隱見杜甫當年意氣之盛。而尾聯(lián)結(jié)以‘一臥滄江’慨‘朝班’之不再,無限家國身世之慨,盡在言外?!保?](P106)確實,從《秋興》其五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縈繞于步入遲暮之年的杜甫心頭的那種悲劇性生命體驗,尤其是第七句中的一個“驚”字,何其生動地寫出了老年杜甫臥病秋江之際的那種歲月流逝白首無成的悲涼感受! 但除了繼續(xù)忍受那種刻骨銘心的孤獨感的折磨直到生命終結(jié),處于遲暮之年的杜甫又能何為呢?
盛久必衰,衰久復盛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當眼見國家處于衰敗動蕩之中,而自己又無力救世,那么個體尤其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個體就難免會產(chǎn)生悲涼感,進而產(chǎn)生孤獨意識,飄零夔州期間的杜甫就是如此。
在創(chuàng)作《秋興八首》時,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已于廣德元年(763 年) 結(jié)束,但戰(zhàn)亂并未停止,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zhèn)擁兵自重,大唐王朝依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真可謂萬方多難。詩人是對時代盛衰最為敏感的一群。杜甫生長于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中年后卻遭逢國難,面對家國的殘破,黎民的憔悴和無休止的內(nèi)憂外患,強烈的盛衰之感、今昔之悲從其心底油然而生。其《憶昔》云: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余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倍?jīng)歷了大動亂之后的現(xiàn)狀卻是: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弊詈髢删鋫鬟_出的情感之沉痛,真不亞于《詩經(jīng)·黍離》之悲。盛衰之感在《秋興八首》中也有深沉表現(xiàn),如其四云: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昔日繁華的長安城,如今已成為殺戮之場,一破于祿山,再破于吐蕃,如弈棋一樣勝負不定,真讓人有“百年世事不勝悲”之感。經(jīng)歷了一次次天翻地覆的大動亂之后,“王侯第宅”換了新主人,文武大臣的衣冠也不同于昔日,則長安城里人事與政局的變動之大可知矣??蓱?zhàn)亂猶未結(jié)束,依然是金鼓交振,羽書飛馳,亂象不知還要持續(xù)到何年何月才是盡頭。須知杜甫乃古今公認的詩史,對國事極為關心,但由于僻處萬山叢中的夔府孤城,他對于長安城的翻云覆雨,只能零零星星地從他人口中“聞道”,連冷眼旁觀的機會都沒有。詩人并非不欲拯救國家蒼生: “尚想趨朝廷,毫發(fā)裨社稷”( 《客堂》),“長懷報明主,臥病復高秋”( 《搖落》),“時危思報主,衰謝不能休”( 《江上》),拳拳之忠,千載之下猶令人感動不已。但“煙塵繞閶闔,白首壯心違”(《夜》),杜甫能做的不過是“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 《老病》) 而已,不過是為國家蒼生悲號而已,不過是撫今追昔聊以自慰而已。于是當“魚龍寂寞秋江冷”之時,詩人不由自主地“故國平居有所思”了。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流寓夔州期間的杜甫感受到強烈的寂寥感、荒棄感、遲暮感還有悲涼感,這種生命感受由時序的變遷、個體的失意、國家的災難以及蒼生的痛苦等多種因素觸發(fā),因而內(nèi)涵極為復雜,既具有個體性,又具有社會性,既具有現(xiàn)實性,亦不乏形而上的意味,是四者的渾然合一,其內(nèi)蘊極為復雜、深沉、博大。杜甫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詩圣,但他的“圣”不僅表現(xiàn)在詩歌成就方面,更表現(xiàn)在人格境界方面。學者葉嘉瑩認為杜甫的藝術(shù)魅力就在于其“對悲苦的正視與擔荷”(葉嘉瑩: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而從杜甫流寓夔州期間所體驗到的包括時序變遷、僻居苦悶、人生遲暮和時代苦難在內(nèi)的具有多方面深廣內(nèi)蘊的生命感受中,我們能最直觀、最深刻、最形象地體會他憂國憂民的詩圣情懷!
[1]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王運熙,周鋒譯注.文心雕龍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