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福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25)
“交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哲學范疇。從字面上理解,“交往”這一概念最簡單的含義是指實物信息或意義的傳遞與共享。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指實物、信息或意義的異地傳輸、移動或轉達;其次是指資源、信息或意義的分享或共享。交往理論作為馬克思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工具,貫穿于唯物史觀形成的全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許多著作中都對交往范疇作了有益的探索。馬克思從物質生產活動中人與人的生產關系上,首次提出了社會交往理論。[1]馬克思認為,交往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行為,是人的社會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社會交往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尤其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創(chuàng)建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交往是唯物史觀的基礎。交往是伴隨著人類的進步而發(fā)展起來的,人類從出現(xiàn)起,便有了交往實踐活動。因此,人類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都離不開交往,交往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前進。同時,通過人的交往實踐活動,促使“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和與此有關的世界交往的普遍發(fā)展”[2],推動“世界歷史”的形成,并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和人的全面發(fā)展。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在年輕時代總結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問題而寫的一個未完成的手稿,是一部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著作。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離不開自然界提供的物質資料和能量,必須與自然界接觸,人類才有存在的物質基礎。在這個層面上,馬克思提到了“人與自然的交往”,指出“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盵3]從實踐的角度來說,這種交往本質上一種物質的交換關系。此外,在論述實踐主體的關系是時,馬克思闡述了“同別人的實際交往”,認為“人同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其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xiàn)和表現(xiàn)。”[4]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關系建立的前提是人與他人的交往。在《手稿》中馬克思沒有對交往一詞做出具體的界定,只是把交往分為“人與自然的交往”和“人與他人之間交往”這兩個層面。
此后,在標志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形成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中,他們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論述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交往關系的關系,認為舊的交往形式隨著生產力的不斷向前發(fā)展被新的交往形式代替具有歷史必然性,生產是交往的前提和物質基礎,生產決定交往關系的內容和形式。認為推動世界歷史形成的現(xiàn)實動和顯著標志是交往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同時,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把交往劃分為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指出物質交往具有基礎性地位。此外,還指出,人們之間普遍交往的建立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多次使用“交往”、“交往形式”和“交往關系”等用詞,但他們還是沒有在文本中對“交往”做出界定。
馬克思第一次明確地對“交往”范疇的具體含義進行總結和詮釋的是在1846 年12 月28 日寫給巴·瓦·安年柯夫的一封信里,馬克思指出: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我們在這里使用“commerce”一詞就是它的最廣泛的意義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詞那樣。例如各種特權、行會和公會的制度、中世紀的全部規(guī)則,曾是唯一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和產生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會狀況的社會關系。[5]由此可見,馬克思的交往范疇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對現(xiàn)實中的人在生產實踐交往中形成的各種社會交往關系進行了高度的概括。
基于“交往”范疇在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闡述和應用,可以從哲學、人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三個維度進行解析。
馬克思的交往范疇與其它哲學家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從人的實踐出發(fā)去理解交往,“現(xiàn)實中的個人”之間交往始終是馬克思的交往主體。生產力、分工和交換的不斷向前發(fā)展推動著人類的交往形式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持續(xù)更替。生產、分工、社會形態(tài)的變遷及發(fā)展與交往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的發(fā)展與交往形式的變更具有正相關性。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終極形態(tài)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在共產主義社會里,馬克思認為交往不再是屬于民族和地域之間的局部交往,交往具有世界性、普遍性和個體性。交往不再是人們?yōu)榱烁玫厣疃扇〉闹\生手段,不再是偶然之間的交往,相反,交往是人的目的,個人自由自覺活動的顯著特征,是象征著在對象化活動中人類的一種生存境界、彰顯著人的自由個性。
馬克思認為交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區(qū)別與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征。意識和語言都是交往必然結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所說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與西方社會學家提出的符號互動論是有明顯差別的,這種相互作用的首要前提是物質生產活動的需要,馬克思認為這種現(xiàn)實的需要促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必須進行有效的交往,否則,物質生產活動就不能有效地進行。在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筆記》中,馬克思就特別強調了交往在人類種族演進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指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離不開內部和外部交往的廣泛發(fā)展。[6]
馬克思所指的交往不僅包含伴隨經濟活動中的商品流通、交換、各地區(qū)間的貿易等行為,更特別強調在經濟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經濟關系,這同西方現(xiàn)代交往理論家哈貝馬斯提出的交往行動理論及雅思貝爾斯提出的以“愛的斗爭”為基礎的交往具有顯著的區(qū)別,其理論根源在于馬克思在應用交往的概念時從生產實踐的立場出發(fā),具有直接必然的聯(lián)系。
綜上所述,可以這樣來界定馬克思的交往范疇:交往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交往主體(如現(xiàn)實中的個人、組織、民族和國家等)間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和交互活動。相互關系涵蓋人與人之間在物質交往中形成的交換關系以及由這種關系所決定所形成的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交互活動既包括物質交往活動方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互動,其中,物質方面的交往活動在整個交往體系中具有決定地位,它決定著精神交往的形式和內容。
在當代西方哲學中,把“交往”范疇置于哲學范疇的視域下進行研究,具有比較代表性的是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和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交往”哲學。
哈貝馬斯圍繞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對后現(xiàn)代主義進行有力批判,企圖“重建歷史唯物主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陸續(xù)出版了《交往與社會進化》、《交往行動理論》等著作。他在考慮人的交往行為時,首先把人的活動區(qū)分為體現(xiàn)真實性的目的行動、要求公正性的規(guī)范調節(jié)行動、彰顯真誠性的戲劇行動和具有合理性交往行動,希望在真誠性、公正性、真實性的三大有效性的基礎上重建交往理性,將整合和復興生活世界合理化的途徑定位在交往理性的重建上。把整個社會分為“一個致力于文化意義及價值再生產的交往理性的領域”,“另一個是對物質再生產有貢獻的系統(tǒng)理性的領域”[7],前者注重社會整合,后者提倡系統(tǒng)整合。概括地說,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強調在三大有效性的前提下,以語言為核心的交往活動在社會規(guī)范的建立中具有重要作用,主張用交往理性來約束人的行為、關系的建立以及整個生活實踐。從表面上來看,似乎馬克思和哈貝馬斯都是從主體間和主客體間的二重關系來理解和把握交往,但實則不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視角是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出發(fā)點,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始終站在物質生產活動的層面上來談交往,注重的是物質變換中形成的生產關系,凸顯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往,同時,在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中考察人類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的更替和世界歷史的出現(xiàn)。而哈貝馬斯確是以語言為媒介,以社會規(guī)范的有效統(tǒng)一為最終目的,主張社會進化的最重要動力是“語言交往”,其立足點是人們日常的語言交往行為,注重的是在話語交流中形成的主體間性,彰顯的是主體之間相互的精神溝通,其邏輯的終點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合理性的建立。
雅斯貝爾斯是在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認為是否有利于人類的交往是衡量和判斷哲學真理性的尺度?!八鼈儯ㄕ軐W)對于交往意味著什么?它們能夠促進還是阻礙交往?它們引誘人走向孤獨,還是召喚人進行交往?”[8]他認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交往史,把交往分成此在的交往、意識一般的交往和精神交往三種形式,分別對應經驗的、觀念的和文化的共同體。同時,將交往的歷史形態(tài)分為共同主體性、相互客體性和外在交互主體性,指出每一種交往形態(tài)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都有其必然性,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離不開交往,同馬克思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論述的“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人的三形態(tài)具有許多相似之處。“生存的交往”是最理想的交往,“生存”交往的過程也是“相愛的斗爭”,這種“愛”是主體超越功利、超越經驗的真情涌現(xiàn),與費爾巴哈強調的“相愛”具有相同之處,在此交往狀態(tài)下,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從總體來看,雅斯貝爾斯的哲學思想都是致力于為哲學的生存作闡明,交往在哲學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在交往中哲學才達到目的,其中所有目的的意義終于建立:覺察存在、照亮愛、完善寧靜?!盵9]肯定生存交往的重要作用,把“相愛的斗爭”歸結為生存交往的本質。
把哈貝馬斯和雅斯貝爾斯的交往觀同馬克思主義的交往觀進行對比,聯(lián)系他們各自所處的時空背景,由于哈貝馬斯看到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中的種種弊端和嚴重的社會危機,因此,從道德哲學的角度企圖通過重建交往理性來使現(xiàn)代社會擺脫危機,但他忽略了勞動在社會的演進和人的自我全面發(fā)展中的基礎地位。雅斯貝爾斯在人道主義的召喚下,奢望在生產交往中讓個人在人格獨立和保持個性的狀態(tài)下進行交往。二者的理論雖然對當代社會的交往困境提供思考的空間,但都帶有烏托邦性質的色彩。在此意義上,只有在唯物史觀上,將社會關系的變遷和人類社會的形態(tài)置于交往的現(xiàn)實性基礎上,全面把握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內容,才能深刻分析交往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也是為什么馬克思交往理論在現(xiàn)代性問題研究中日益凸顯的重要原因。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今天,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各個區(qū)域、各個領域的聯(lián)系日益增強,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有助于我們認識時代特征,是我國制定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的重要依據(jù)。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交往”的哲學范疇,對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范 進.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9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32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日]中岡成文.哈貝馬斯交往行為[M].王屏,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7.
[8]Karl Jaspers.Was ist Philosoph[M].Berlin:Piper Verlag GmbH,1976.414.
[9][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卡爾·雅斯貝爾斯文集[M].朱更生,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