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川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 07-0062-02
隨著新《物理課程標準》的公布實施及課程改革實驗的推進,把我們帶進了新一輪的教學改革。越來越多的物理課教師在極力改變“一言堂”或者“一問一答”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教學方式。自主探究式教育、小組合作式教育、賞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模式,逐漸走入課堂。
在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者、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者,教師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人格力量,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學生。目前,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如何加強自身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專業(yè)水平,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高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我們作為新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物理教師,必須抓住時機,深入研究,在新課改中創(chuàng)造出適合學生健康發(fā)展的物理學科教學特色的方式、方法。
一、賞識每一名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學習有問題的學生是老師頭疼的對象,課堂上,看著他們迷茫的眼神,很多老師都會產生無奈,束手無策的心理。作為老師,就應將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作為教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來抓。教師要消除對這些學生的成見,要有積極、向上的教育教學心態(tài),要認識到他們的成長過程是動態(tài)的、可變的,上升空間是很大的。在課堂上,如果他們反饋信息的積極性不高,就應從教師自身上去找原因。要多理解、多照顧他們,及時、正確地對他們進行評價,肯定其點滴的進步,讓其品嘗成功之喜悅,學習的積極性才會不斷得到提高。這樣,他們的“懼怕”和“對抗”心理才會逐漸消失,學習的自信心才會不斷提高。針對這部分學生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專門設計一些適合他們的問題,鼓勵他們積極回答。另外,在一些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讓他們參與。如:在做一些演示實驗時,專門找班內物理學習較差,平時又默默無聞的學生,經常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幫輔,在課堂學習中多為其提供機會,積極鼓勵他們上臺演示。經常給他們一個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的機會,這在無形中就能使他們產生了積極的學習欲望,對部分學生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起到積極作用。事實證明,只要用心去關注這部分學生,并結合他們具體實際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就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提升學業(yè)成績,促進全面發(fā)展。
二、優(yōu)化教學過程,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
建構主義認為:人的認識來源于主題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是一個學習者不斷的、積極主動的建構意義過程。個人的知識形成,取決于個人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學生必須根據自身有的知識經驗對教學內容進行“同化”或“順應”,即在新的學習內容與主體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lián)系。因此,在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教學中,我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實例來提出問題:你們知道“中山艦”和“泰坦尼克號”的沉船事件嗎?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此時我進一步設問,假如將打撈沉船的任務交給你,你將采取怎樣的措施?學生的思維一下子由興奮轉入思考,接下來紛紛發(fā)表意見:有的說用若干根繩子系在若干架飛機上,再讓人設法潛入海底把繩子系在船上,用飛機把船拉上來,有的說死海不死,往大海里投放足量的鹽,增大海水的密度,讓船自動浮起來,有的說向大海里投放若干空桶,利用空桶所受浮力拉起沉船……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聽了各種方案后,我首先肯定了同學們想法中正確的成份,轉而提出:這些方法是否都切實可行?學生通過分析比較,達成共識,利用投放空桶的方法簡單可行。我要求他們下來后進一步討論如何具體操作,于是學生課后又積極地去思考,去查閱資料。這樣,就慢慢養(yǎng)成了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這一堂課,雖然它并不是盡善盡美的,但它必盡是一次課堂教學觀的一種突破。從表面上看它有點“亂”,這是和以往的課堂傳統(tǒng)教學相比而言的。傳統(tǒng)教學的“靜”是一種: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后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不教不學。雖然課堂上“靜”了,但它把課堂上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學生不是“學”會的,而是被“教”會的。而這一堂用新觀念、新教法指導下的課堂實踐,雖然有點“亂”,但這種“亂”包含了一種課堂教學的“美”,在很大程度上真正體現(xiàn)了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基本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基本做到了課堂教學叫J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了教學內容,求得了新的發(fā)展,達到了共識、共享、共進,較好地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三、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培養(yǎng)學生實驗動手、觀察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它主要以問題探究為主,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探究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增強問題意識,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探究問題“能增強學生對周圍實際現(xiàn)象的興趣,發(fā)展他們看出多種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的能力”。物理是一門建立在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是學好物理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避免學生高分低能的有效方法,在物理教學中,我引導著學生不但認真完成教材上的每一個探究實驗,通過學生親手做實驗認真觀察思考,最后得出物理規(guī)律,而且還努力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去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講解光的折射這節(jié)內容時,我補充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看水中的魚時,由于光的折射,我們看到的是變淺了的魚的虛像,如果要想用魚叉去叉這條魚應該怎樣叉才能叉到?學生很自然就想到了照著看到了魚的下方才能叉到。接著我又提問:如果用激光筆照射這條魚又怎樣才能照到這條魚呢?好多學生一樣子就答道:對著看到的這條魚下方照射。這個答案明顯是有問題的,由于光從空氣進入水中時,也會發(fā)生偏折,根據光路可逆,其實只需對著看到的魚照射就行了。當然,有部分學生回答出了正確答案,當時還遭到大家的嘲笑。這時我并沒有急著給學生答案,我知道:在探究的問題深、難、寬時,探究起來就有一定困難,就會不完全,就會卡殼,此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要適時引導,用恰當?shù)姆椒?,指導學生獲取問題的結論。于是,布置學生放學后通過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第二天學生帶來了交流的結果真令我眼前一亮,我總結了一下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當激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要正對我們看到的那條魚才能照射到。
②當激光筆緊貼水面射入水中時,光只在水中傳播,要對著我們看到的那條魚的下方,才能照射到。
⑧當激光垂直水面入射時,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光要對著看到了的那條魚的下方照才能照射到。
這樣一來,注重學生手腦并用,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起了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習慣。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了,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他們都能積極地去思考,去驗證。學生學到的物理知識自然而然和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了,也就讓學生真正達到了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
總而言之,深入理解教育新理念,切實把握教材特點,針對學生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教出特色,走出一條改革創(chuàng)新之路,當好新時期課改中的物理教師。
(責任編輯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