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兵
摘 要:通過對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理念,進行了有效的教學實踐,并進行了深刻的教學反思,希望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從而促使教師專業(yè)化快速成長。
關鍵詞:教學實踐;反思;拋體運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6-0079-2
新課程改革中強調“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對于教師來說,課后的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是一種不斷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入的再認識,用來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從而進一步豐富自我素養(yǎng),逐步完善教育教學藝術,提升自我發(fā)展能力,更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以《飛機投彈與平拋運動》為例,通過分析、實踐,并進行反思。
1 教材分析和設計思想
本節(jié)內容選自高中物理“滬科版”必修二第一章《怎樣研究拋體運動》第2節(jié)《飛機投彈與平拋運動》,是研究拋體運動規(guī)律的基礎,也是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理論基礎,更為研究曲線運動提供了方法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的學習和掌握至關重要,本節(jié)重點學習平拋運動的分解方法、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理論建立過程。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直線運動及力和運動的關系,但學生初涉二維曲線運動,平拋運動怎樣分解為水平和豎直方向,兩方向的運動有怎樣的關系則是本節(jié)的難點。本節(jié)課筆者采用媒體動畫輔助,平拋演示儀實驗探究,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模擬平拋運動,構建模型,使生活與物理密切結合,從而教會學生處理曲線運動的方法,理解合運動與分運動的關系,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達到課堂效果最優(yōu)化。
2 授課過程
2.1 創(chuàng)設情景、構建模型、引入課題
用多媒體動畫模擬飛機投彈,讓學生當飛行員炸掉海上的敵艦。通過學生分析、體驗在何處投彈才能炸掉目標這一問題情景,然后再選擇用粉筆頭再次模擬炸彈在空中的運動,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總結出平拋運動的特征(看初態(tài),分析力,看軌跡等),順利引入課題。突出只受重力(忽略空氣阻力)這一主要因素,用斜拋運動來對比、區(qū)分平拋運動,使學生形成抽象概念,并深化條件。
2.2 逐步設問、建立假設
想要知道飛機在一定高度上飛行,炸彈要擊中目標,必須距目標多遠開始投彈,就必須對平拋運動規(guī)律作出研究。那怎樣研究呢?引導學生得出:炸彈在空中做曲線運動,向前方運動的同時且向下,即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同時運動。必須想辦法將二維運動轉化為一維運動來研究,分析后得出:水平方向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所以水平方向為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只受重力作用,而且豎直運動的初速度為零,所以豎直方向為自由落體運動。
這是將一個平拋運動分解在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上研究的,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有什么關系呢?與平拋運動的實際情況又有什么關系呢?
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引出伽利略的假設:“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同時參與這兩種運動: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而做勻速直線運動,在豎直方向上只受到重力作用而做自由落體運動。這兩個方向上的運動‘既不彼此影響干擾,也不相互妨礙’,物體的實際運動是兩個運動的合運動”。
可見,學生的分析和伽利略的假設基本吻合,可是該分析結果和伽利略的假設是否正確?
2.3 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抓住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互不影響這一思路逐步驗證。出示平拋運動演示儀,介紹原理,進行演示,觀察結果,得出結論: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做自由落體運動,水平方向是勻速直線運動,且這兩個方向上的運動是相互獨立的。同時借助課本上的頻閃照片來分析,得出相同時間內水平位移都相同,即水平方向是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等時間隔的位移大小比為1:3﹕5﹕7,再次驗證了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為自由落體運動。該實驗為運動的合成和分解奠定了基礎,說明了合運動和分運動的關系。
2.4 拓展思維、典型引路
關于平拋運動的軌跡,介紹伽利略用幾何方法作出的軌跡是一條拋物線,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學生,可從實驗得到軌跡為拋物線,并通過理論推導得出拋物線軌跡方程。然后指出伽利略對平拋運動的過程和軌跡給了完整的描述,是伽利略對拋體運動研究的重大收獲,揭示了二維或三維運動的基本研究方法: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2.5 知識深化、交流評價
設置生活中簡單的平拋運動,讓學生進行分析,最后再次優(yōu)化飛機投彈問題。一架飛機在高空中水平勻速飛行,從飛機上每隔1 s釋放一個鐵球,若不計空氣阻力。分別選擇飛機上的人和地面的人為參考系,觀察每個鐵球在空中的運動情況?所有鐵球在空中的排列情況?落地的情況?學生分析討論,用平拋運動規(guī)律和軌跡分析來解決問題,并能以物理圖像直觀清晰地表達物理過程,并交流評價,最后教師通過動畫演示過程,使情景直觀,加深理解。
3 對該教學過程的幾點思考
3.1 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指出“高中教師有必要對物理課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和體驗后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思考”。教學中,以飛機投彈為情境,讓學生當飛行員,使學生在分析、思考、實踐后能夠得出結論,提高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的動力。在探究平拋運動條件時,將粉筆頭、炸彈等物體在空中運行過程忽略空氣阻力,作為理想的模型來研究,深化了對平拋運動條件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設疑,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沖突,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3.2 能夠體現(xiàn)知識的自主構建
本課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以問題為載體,對平拋運動進行研究,在探究和實驗的過程中,又以問題的方式逐步深化,使學生在問題思考、解決后又萌發(fā)新的問題,體現(xiàn)出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使學生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和欲望。對平拋運動的研究過程突出科學方法:建立模型—科學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深化應用,讓學生在學習中領悟科學方法,培養(yǎng)能力,提高科學素養(yǎng)。
3.3 能夠轉變學習方式
將發(fā)現(xiàn)式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融入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夠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問題的解決者;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交流與討論,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經(jīng)歷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享受獲取知識的愉悅。
4 結 語
有效教學的實施過程不在于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得到正確答案,而是一個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互討論、交流評價,使學生學會探索,并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得以全面的發(fā)展的過程。這就使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良好氛圍的創(chuàng)造者,科學問題的開發(fā)者,學生思維的訓練者,因此新型教師不僅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探索新的科研成果,更要有所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否符合學生的發(fā)展、反思教學行為是否恰當、教學評價是否多元化,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關系是否符合新課程等。
參考文獻:
[1]劉誠杰.物理教師專業(yè)技能培訓[M].西安:西安科技出版社,2005.
[2]姚承權.淺談如何寫課后教學反思[J].物理教學探討,2013,(10):46.
[3]束炳茹,何潤偉.普通高中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11.
(欄目編輯 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