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祝?!返慕虒W,我最感不解的就是老師們將講授重點放在祥林嫂的遭遇上。由此,小說的主題自然就成了控訴和批判。但是整篇小說9000字,前面足足有3000字都在談“我”回故鄉(xiāng)的感受、“我”和祥林嫂的對話、“我”聽聞祥林嫂之死的情形和感受,并未直接寫祥林嫂的遭遇。魯迅為什么要繞那么一個大圈呢?后面6000字寫祥林嫂的遭遇,在經(jīng)過了前文長長的鋪墊后,難道我們沒感覺它其實并不是對祥林嫂遭遇的純粹客觀的敘述,而是經(jīng)過了“我”的感受世界的加工嗎?
所以要我來講這篇課文,我就要從前面的3000字講起,因為整篇小說之眼,正在這3000字里。
在外的游子歸鄉(xiāng),見了親朋,重溫舊時的年俗,照理總該有些暖意和溫情。但是小說的開篇,就可看出“我”的情緒是落寞的?!拔摇比穗m回鄉(xiāng),而“心”卻似乎仍在游蕩,和故鄉(xiāng)總是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在描述“祝?!钡倪^年禮俗時,也是用語冷淡,暗含譏諷:“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正是這句話,點出了一個敏感的知識者,對停滯的傳統(tǒng)生活的壓抑之感。其實說起來,“我”回鄉(xiāng),包括魯四老爺在內(nèi),對“我”都是熱情相待的,沒當外人。但是這并非“我”所需要的。所以,“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游子回鄉(xiāng)是最容易弄成煽情橋段的。但是魯迅就是魯迅,他寫的是自己心靈的真實。其實我們的同學們,你們和父母一起過年回鄉(xiāng),難道就沒有過類似的“違和感”嗎?難道就是團圓熱鬧敬酒夾菜一派喜氣?
“況且,一想到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薄谧逵H朋的招待、祝福禮俗的熱鬧,都不能打動“我”,“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卻“使我不能安住”,也就是讓我坐立不安,這不奇怪嗎?而這次相遇,也不過就是祥林嫂問了兩個問題。為什么卻到了“不能安住”的程度?說句玩笑話,又不是和哪家閨女偷情敗露——至于嗎?顯然這次問答觸動了“我”的心靈。那么,觸動了心靈中的什么呢?為什么會觸動呢?這些問題難道不重要嗎?
圍繞著祥林嫂的提問,“我”即便在離開了她之后也仍然“細細推敲”,可見觸動之深。那么“我”推敲出什么來了呢?“她大約因為在別人的祝福時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給人解決疑問,選定醫(yī)生,萬一結(jié)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這說不清來作結(jié)束,便事事逍遙自在了?!?/p>
從生活經(jīng)驗中,你們可以想想,在什么樣的情形下別人問你的問題會給你帶來大觸動?大約是你自己也曾問過自己類似的問題,而且這樣的問題現(xiàn)在也仍然折磨著你,你自己也沒有確切的答案。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關(guān)于靈魂之有無的問題,正是“我”曾自問的問題,這個問題對于“我”來說,意味著人生最后的價值與歸屬,是一個終極性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我無法簡單回答,我自己也沒有確切答案。那么人在什么樣的情形下會問自己這樣一個難有確切答案的終極性問題呢?多半是孤獨、彷徨而迷茫的時刻。
說到這里,這篇小說真正要表達的情緒或許就漸漸顯露了。包括祥林嫂之死對“我”的觸動——大家想想,我們每天也會在新聞上看到很多有關(guān)死亡的新聞,什么樣的新聞最觸動我們?比如我是個孩子的爸爸,那么每當我看到孩子因疾病或事故而死亡的新聞時最受觸動。所以呀,在這里“我”分明感到了自己和祥林嫂之間實際上存在著某種共同性。而這共同性,就是孤獨、彷徨、迷茫。在“我”后來對祥林嫂故事的敘述中,重點不在他人對祥林嫂的壓迫,而正在祥林嫂自己的孤獨、落寞的境遇與精神狀態(tài)。她曾不斷地試圖突破之,但是最終還是無法避免陷入最后的空寂和虛無之中。
《祝?!氛娴牟皇且粋€吶喊、控訴的文本。它的主題是孤獨與彷徨。這主題是永恒的悲涼。不信?你看,它正出自魯迅的小說集《彷徨》,而不是《吶喊》?!拔摇痹谙榱稚┥砩峡吹搅俗约旱撵`魂。雖然從表面來看,“我”和她的差異是那樣的大。
金立群,評論家,代表作有《中國短篇小說經(jīng)典探賞》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