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
摘 要:本文主要內(nèi)容為承德皇家寺廟中殊像寺三大士考究,介紹了殊像寺建立的歷史內(nèi)涵和時代背景,以及對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殊像寺“殊像”之內(nèi)涵,關于三大士的由來及演義,三大士的宗教內(nèi)涵,殊像寺主殿會乘殿研究。
關鍵詞:殊像寺;會乘殿;避暑山莊;三大士
承德皇家寺廟古建筑自1994年與避暑山莊一起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以來,其宗教內(nèi)涵、歷史地位、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已經(jīng)越來越為全社會各他階層所重視。其實,每一座寺廟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歷史內(nèi)涵和時代背景,因而對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比如說皇家寺廟之一的殊像寺。
殊像寺與其它幾座寺廟建立的時代背景有明顯的不同,其它各寺廟都是出于國家安全的需要,出于國家民族政策的需要,出于國家民族團結和融合的需要,而殊像寺則是出自于國家統(tǒng)治者內(nèi)心的需要。乾隆中后期,國家繁榮,社會穩(wěn)定,滿蒙漢藏維等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和交流已成大勢所趨,西藏的兩位政教首領的宗教地位和社會地位已經(jīng)確立。因此,在修建當時皇家寺廟中最大的一座寺廟普陀宗乘之廟后,乾隆皇帝有心要為自己建一座家廟,這就是建于乾隆三十九的殊像寺。
殊像寺的建筑形式與其它寺廟有所不同,它的中軸線貫穿始終,但到主殿后又隨假山的山形而發(fā)生變化,它的配殿與其它寺廟也不同,一共有四組,其它仿漢式寺廟只有兩組。
1 殊像寺主殿會乘殿
殊像寺雖然是乾隆皇帝的家廟,但是它代有很傳統(tǒng)的漢式寺廟建筑形式,比如它的主殿會乘殿就坐落在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重檐黃琉璃歇山頂,外檐裝飾很有特點,分上下兩層,下層施五彩單翹單昂斗拱,上層施七彩單翹重昂斗拱,這種建筑形式在皇家寺廟里并不多見。主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左右兩側靠墻壁設經(jīng)閣,據(jù)檔案記載,這里曾經(jīng)存放有乾隆年間編篡的滿文《大藏經(jīng)》三部,民國年間,其中兩部流落海外,另外一部下落不明。左右兩側經(jīng)閣前各設有一座楠木塔,是為乾隆皇帝祝壽的萬壽塔,塔里存放數(shù)百尊無量壽佛,今無量壽佛已無存,僅存兩座孤塔。
殿門內(nèi)上方門楣正中,有乾隆御題匾額“會通三際”,意為菩薩以神通、智慧通達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世。大殿正中兩側的金柱上掛有乾隆御制盈聯(lián)“發(fā)心為眾生緣,深入善權菩薩果;現(xiàn)相如三世,了分身住曼殊床?!币鉃榉鹌兴_以眾生因緣,求取正道以達到眾生都能成佛的愿望;文殊菩薩示現(xiàn)身相如同三世佛一樣,端坐在寶座之上。
大殿正中北側的高臺上,供奉有三尊木髹金漆大佛,即文殊、觀音和普賢,這就是佛教里有名的“三大士”。這座大殿里的“三大士”排列很有特點,文殊菩薩居,乘坐青獅,觀音菩薩居文殊菩薩右手一側,乘坐朝天吼,普賢菩薩居左,坐騎為六牙白騎。這與其它寺廟里的三大士中觀音居中的排列有明顯的不同。三尊佛像的造型非常獨特,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木髹金漆,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至今的工藝水平也難以望其項背。
2 關于三大士的由來及演義
“大士”梵文的意譯,音譯為“摩訶薩”,意思是“偉大的人”,是對菩薩的通稱。宋徽宗宣和元年曾經(jīng)下詔書,佛改稱金仙,菩薩改稱大士,僧人改稱德士。根據(jù)資料記載,在佛教史上,關于“三大士”的稱號有三個不同的版本。在中國,流傳至今關于“三大士”的最早記載是在隋代。隋文帝楊堅登基伊始,便下令在長安大興善寺建了一個佛教典籍翻譯的中心,這就是國立譯經(jīng)館,那連提黎耶舍、阇那崛多和達摩笈多三人先后擔任大興善寺譯經(jīng)館譯主,而且譯作豐富,此三人對中國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因而被后人尊為“開皇三大士”。這是關于與佛教有關的“三大士”的第一個版本。
第二個版本出現(xiàn)于唐代,即開元三大士,指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至公元741年)三位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人來到中國傳教,創(chuàng)立密宗,發(fā)展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佛教史上稱這三位僧人為“開元三大士”。
第三個版本指的就是文殊、普賢、觀世音,他們被尊稱為佛教中最偉大的菩薩,合稱為“三大士”,供奉三位菩薩的佛殿就叫三大士殿。在信徒眼中,他們通常的排列是觀音居中,文殊在左,普賢在右。
3 三大士的宗教內(nèi)涵
(一)觀音菩薩
在會乘殿,觀音菩薩居文殊菩右手一側。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菩薩等,唐朝時因避諱李世民,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觀察聲音”的菩薩,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jīng)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二)普賢菩薩
在會乘殿里,普賢菩薩居文殊菩薩左手一側。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佛祖釋迦牟尼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圣。
(三)文殊菩薩
在會乘殿,文殊菩薩居中。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其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之為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文殊菩薩是除觀世音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他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
4 殊像寺“殊像”之內(nèi)涵
前文筆者已經(jīng)提到,殊像寺是乾隆皇帝的家廟,據(jù)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御制碑文《殊像寺落成瞻禮即事成什(有序)》的記載,早在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春天,乾隆皇帝陪皇太后去山西五臺山瞻禮。五臺山有殊像寺,里面供奉有文殊菩薩塑像?;侍蟆澳R像以歸”,在北京香山建造了寶相寺,供奉文殊菩薩。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繼被稱為文殊菩薩轉(zhuǎn)身之后,又在廣元寺受戒。乾隆皇帝在皇太后虔誠禮佛心態(tài)以及活佛稱頌他為文殊菩薩轉(zhuǎn)世的感召之下,于乾隆三十九年在普陀宗乘之廟西側修建了殊像寺,并在殊像寺大殿會乘殿供奉了“三大士”,同時將文殊菩薩置于中間最主要的位置,可想而知,乾隆皇帝對文殊菩薩的信仰程度是如此之高。
據(jù)此,我們可以看出,正是因為有了乾隆皇帝的關注,文殊菩薩得以居中,享有比其他兩位大士更高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外八廟匾聯(lián)注釋》,張占生注,1988年,地質(zhì)出版社。
2、百度百科·開皇三大寺。
3、《三國佛教略史》;百度百科·開元三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