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澤瑤
【摘要】目的:探討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患兒行超聲心動圖診斷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接收的20例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患兒的臨床資料,均給予其超聲心動圖診斷,分析并總結其超聲心動圖表現(xiàn)。結果:本組20例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患兒行超聲心動圖診斷后的結果顯示,冠狀動脈輕度擴張者為18例,冠狀動脈內徑大于4mm者為2例。結論: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患兒行超聲心動圖診斷后,冠狀動脈形態(tài)與心臟形態(tài)均可清晰顯示,且可準確測量心臟大小與冠狀動脈內徑,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川崎病;冠狀動脈;超聲心動圖;診斷
川崎病為嬰幼兒全身性小血管炎病變,又被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該病會累及全身小動脈,且冠狀動脈會受累,為嬰幼兒后天性心臟病之一,因而有必要給予患兒盡早診斷,以為患兒的治療提供可參考的依據(jù)。本文以我院接收的20例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均給予其超聲心動圖診斷,現(xiàn)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2 結果
本組20例川崎病患兒經診斷后的結果顯示,所有患兒均伴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的變化,其中有90.0%(18例)患兒冠狀動脈輕度擴張,內徑在3-4mm之間,冠狀動脈內徑與主動脈根部內徑比值為0.16-0.3范圍內;其余10.0%(2例)冠狀動脈內徑>4mm,其中有1例患兒的冠狀動脈內徑為5mm,但冠狀動脈內徑與主動脈根部內徑的比值為0.61,有1例患兒于后期復診時冠狀動脈內徑出現(xiàn)反復性增寬現(xiàn)象。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接收的20例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患兒的臨床資料,本組患兒中12例為男性,8例為女性;年齡為7個月-9歲,平均年齡為(3.25±1.20)歲。
1.2 診斷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其超聲心動圖診斷,采用ACUSONS2000彩色多普勒診斷儀對其進行診斷,探頭的頻率為3.5MHz,選取四腔心切面、左右室流入道與流出道切面以及大動脈短軸切面,充分顯示左、右冠狀動脈的主干與分支,進而仔細觀察冠狀動脈的起源、形態(tài)以及走形情況,并對冠狀動脈的內徑進行測量。
1.3 冠狀動脈病變診斷標準
患兒經超聲心動圖或心血管造影檢查后,若≥5歲者冠狀動脈絕對值>4mm,<5歲的嬰幼兒冠狀動脈絕對值>3mm,或冠狀動脈管腔明顯不規(guī)則、某節(jié)段冠狀動脈內徑為臨近節(jié)段的1.5倍以上者,則視為冠狀動脈異常。
1.4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
3 討論
川崎病于1961年發(fā)現(xiàn),該病于兒童或嬰幼兒中均可見,據(jù)有關統(tǒng)計調查研究表明,約有80-85%的患兒年齡<5歲,且以6-18個月的嬰幼兒群體較為多發(fā),女性發(fā)病率明顯低于男性?;純喊l(fā)病后,其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損傷、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等,主要病理表現(xiàn)為血管性病變,會累及患兒的左、右冠狀動脈,使血管壁擴張、變薄,進而出現(xiàn)瘤樣改變或出現(xiàn)狹窄,部分嚴重患兒或會出現(xiàn)閉塞。
就正常者而言,其冠狀動脈分別起源于左、右冠狀動脈,且其具有較細的內徑,心底短軸于主動脈根部4-5點鐘方向可見左冠狀動脈開口,10點鐘方向則可見右冠狀動脈開口,為其行超聲心動圖診斷后,可清晰顯示胸骨旁主動脈根部短軸切面,探頭方位進行調整后可于主動脈根部4-5點鐘方向見左冠狀動脈主干向左走形,而后探頭按順時針方向旋轉30°后可見長軸圖像,再行側動后可充分顯示回旋支、左前降支;相對于左冠狀動脈,右冠狀動脈較難,顯示左冠狀動脈切面基礎上會稍向上傾斜,于主動脈根部10-11點鐘方向見右冠狀動脈長軸,但分支向上便會存在較大的難度;還可于左室長軸切面處將主動脈前壁后內旋轉探頭顯示出來,再向上傾斜探頭后,可顯示右冠狀動脈。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組20例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患兒行超聲心動圖診斷后的結果顯示,冠狀動脈輕度擴張者為18例,冠狀動脈內徑大于4mm者為2例,其中有1例患兒于后期復診時冠狀動脈內徑出現(xiàn)反復性增寬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以左冠狀動脈受累較為多發(fā),當患兒處于亞急性期時,冠狀動脈變化出現(xiàn)高峰;處于恢復期時擴張的冠狀動脈便會縮小進而促使管壁的回聲增強,導致管壁不規(guī)則或出現(xiàn)鈣化回聲。
綜上所述,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患兒行超聲心動圖診斷后,冠狀動脈形態(tài)與心臟形態(tài)均可清晰顯示,且可準確測量心臟大小與冠狀動脈內徑,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