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環(huán)
上海市金山區(qū)朱行中學教師何愔白手起家,將自家的電飯鍋拿到學校當加熱器具,自掏腰包在網上買染料,將扎染課開進校園。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辦一些展示評選活動,以鼓勵學生。2013年4月,扎染課被確立為“金山區(qū)第八輪青少年民族文化技藝培訓項目”中的重點項目。何愔也成為2014年上海市“金愛心教師”獲得者。
目前,一些教師缺乏對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很多學生小學六年的學習,竟不能讀書,不愿讀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讓學生盡快具備閱讀的能力?如何使學生早一天步入閱讀的天地?筆者于2013年4月開始,對一個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學前孩子開始了閱讀訓練。這個孩子是姐姐的孫子,學前,在讀背兒歌、識字寫字方面,能力很差,學前老師總找家長,全家人也為此苦惱。對于這樣的孩子,在家里設閱讀課訓練之,每天教孩子讀故事20~30分鐘,結果會怎么樣?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了實驗之旅。
如今,兩年過去了,這個學前就讓家長苦惱的孩子,閱讀狀況如何?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現記述如下,以饗讀者。
訓練過程:
起始階段,我買了一套適合孩子閱讀的讀物,每本500字左右,圖文并茂,共12本。每天讀20~30分鐘。教的時候,不學生字,也不教拼音,開始就讀整個故事。基本采用范讀加帶讀的方式。直到他把這個故事自己讀下來為止。第一遍范讀。我讀他聽,為他嘗試讀奠定基礎。第二遍帶讀。我讀得多,只有少數他可能認識的字詞讓他順著我的語氣接著讀。比如:“豬媽媽有三個豬寶寶”一句,我讀“豬媽媽有——”讓孩子接著讀“三個豬寶寶”。“三個”肯定認識,若“豬寶寶”讀不出來,我就接著讀。第三遍還是帶讀,方法同上。在不斷的重復中,我讀的內容越來越少,孩子自己讀的內容越來越多,直到他把整個故事自己讀下來。訓練的前兩個月,每個故事要讀8遍他才能自己讀下來。每本書400多字,要讀6天或者5天,還需要指讀。第三個月,就不需要指讀了。每本書只需4天,他就能自己讀下來。
半年后,待孩子在學校學完拼音(孩子9月份上的一年級),主要利用三個月的時間(11月、12月、寒假一個月)鞏固拼音,練習直讀。采用的方法是在語境中訓練。在讀兒歌或故事時,遇到不認識的字,由讓孩子拼讀,逐步過渡到在語境中直讀。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孩子終于能在閱讀中比較準確地直讀生字的拼音了,而且不破壞語境。
一年后,開始讀《365夜故事》《安徒生童話》《寓言故事》《中外神話故事》《成語故事》《西游記》等注音讀物。這時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自己嘗試讀。我坐在一旁鼓勵、糾錯。比如讀《安徒生童話》,第一遍可能出現這樣的現象:個別生字的拼音讀不準,需要提示一下:如“蕁麻”的“蕁”字,字音沒讀準。就提醒:“什么麻?看清拼音,再讀一遍?!边@樣他就讀準了;因為不理解意思,個別句子讀不好,也需要說明一下。如“皇后不幸病逝”這個句子。就需要告訴孩子:“‘病逝就是生病死去了。再把這個句子讀一遍?!弊x不好的長句子,給他示范一下,讓孩子模仿。有時孩子也主動詢問不懂的地方,這都需要一一解答。這時每個故事都讀兩遍,孩子基本上能讀正確。不用范讀全文,不用逐句去教?!段饔斡洝愤@本書,五萬多字,多數故事都是他讀我聽,讀一遍完成的。
在讀這些故事的同時,也常常讓孩子自己往下默讀,隨便翻閱,先睹為快。有時也拿些淺顯的兒童讀物,讓孩子自由閱讀。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自己讀書的能力與興趣。
訓練結果:
以下是我在實驗過程中留下的兩則日記,它記錄了某一時刻的訓練結果,能真實地反映孩子的閱讀狀況。
2015年4月22日 星期日
今天晚飯后到二姐家,讓孩子讀了《三國演義》(注音讀物)中的兩個故事,先默讀一遍,然后再出聲讀一遍。讀錯的地方我矯正。其中一個故事,他知道事情的結果。我有些納悶。讀完了故事,我有意留下時間讓他自己默讀?!度龂萘x》這本書快讀完了,他也關注最后的結果。他自己挑了一個故事讀上了,然后又問:“這個諸葛亮是假的,那他什么時候死的?”于是又往前看,自己讀了十幾分鐘。
臨走時,我說:“‘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水滸傳》注音讀物)的故事,好吧?他還做了別的事情?!币源苏T導他自己閱讀。他說:“還有‘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呢!”我說:“《水滸傳》上還有林沖,李逵呢?!彼f:“我知道。”我接著說:“李逵為母親殺了四只老虎,快去看吧!”孩子聽了,拎著書就跑了,上西屋自己閱讀去了。直到我走也沒出來。
孩子母親說:“已經三個晚上了,孩子入迷地讀書。讓他睡覺,他說這個故事還沒讀完呢……”聽到這里,我不知道有多興奮!就盼望這一天??!盡管沒聽到孩子稚嫩的聲音:“姨奶拜拜,路上小心!”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2015年4月26日,一個值得記憶的日子。
這天晚上去二姐家,我把新買的書——《夏洛的網》拿給孩子。這是給孩子閱讀的第一本不帶拼音的兒童讀物。他能讀懂嗎?有興趣讀下去嗎?帶著種種疑問,開始了我的嘗試。
我首先給他讀了故事的開頭,讓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他,接著就讓他自己讀,我陪在他身邊。他不認識的字問我,不懂的意思也問我。不知不覺,過了五十多分鐘,讀了二十四頁。我對他說:“不讀了,歇歇吧,我該回家了?!彼弥鴷鰜硭臀遥傲艘痪洌骸耙棠贪莅?!”下半句——“路上小心!”還沒說,就跑回去了。
回到家,看到他媽媽發(fā)到微信上的照片,知道他上廁所還在讀書。第二天他媽媽告訴我,說他在廁所蹲了很長時間,出來還用手按著書的某一處說:“讀到這兒了?!比缓笥纸又x,讀到四十幾頁。
我今天晚上去他家,他媽媽說,孩子想把這本書帶到學校,她沒讓。結果孩子有一節(jié)課空閑(一些孩子排練節(jié)目,沒上課),還埋怨她呢!孩子還說,他們班有一位老師的孩子,有一本600多頁的故事書,也想讓他媽媽給他買一本。
真沒想到,就這么一本《夏洛的網》,竟使孩子讀書的熱望,一發(fā)而不可收。
眼前看到的一幕,正是我兩年前的期盼,具有劃時代意義。
以上兩則日記足以說明:孩子具備了自己閱讀的能力,喜歡上了閱讀。如果能選擇適合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給予他讀書的時間與空間,再輔以恰當的監(jiān)督、指導與激勵,讓其走上讀書的道路并不難。
訓練思考:
我做了一下統計:由2013年4月15日到2015年4月28日,我指導孩子閱讀的課外書有30多本,字數達到30萬字以上。開始12本,每個故事都讀8遍左右;后來讀的故事也讀兩遍以上;只有最近讀的《西游記》《夏洛的網》是一遍。
雖然每天只讀20多分鐘,但訓練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孩子自己把故事讀下來。不認識的字,告訴他;不會停頓的地方,示范給他;不懂的地方,講給他。這個故事讀順暢了,就讀下一個。就這樣,一天天讀,一本本練,不知不覺中,孩子就認識很多字,閱讀能力也形成了。
我曾設想,若沒有這每天20多分鐘的課外閱讀訓練,結果會如何呢?2015年5月7日,我對一位本地區(qū)窗口學校的二年級小學生進行了調研。這位小學生是親戚家的孩子,在班級的成績屬于中等偏上。家長沒有對他進行課外閱讀訓練。我拿出拼音讀物讓他出聲讀,他讀得磕磕絆絆。有些生字的讀音也拼不準確。孩子家長說,做數學應用題,他有時列式出現錯誤;家長一讀題,他又能馬上改正過來。家長給他買了一些課外書,但他沒有興趣讀。這說明孩子還不具備自己讀書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應該大有人在。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在學校的語文課上學不會閱讀?我想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是閱讀量太小。語文教材,一至四冊,要讀的課文、兒歌等總計字數不超過11萬字。兩年時間學習11萬字,如果課外閱讀毫不涉及,閱讀量過小,很難學會閱讀。
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這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本來是訓練學生的讀書技能,卻偏偏在單獨識字或課文的分析上下功夫。以致課程結束了,還有一些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通順。這樣的語文課,無論上多少節(jié),都沒什么實效。
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再與閱讀訓練無關的事情上糾纏,而是讓大量閱讀登堂入室,課堂教學就變得簡單高效,就不會導致很多學生小學六年的學習,竟不能讀書、不愿讀書的現象。
教孩子學閱讀的二年間,我至少有五個月的時間不在現場教授。如果這五個月我全在場,如果每次訓練的強度一點不減,孩子能自己讀書的時間,可能還會提前半年。
要學會閱讀,大概要經歷這樣幾個階段:
能閱讀——會閱讀——喜歡閱讀。
能閱讀,要求學生拿出一篇文章就能讀正確、讀通順。會閱讀,要求學生掌握閱讀的基本技能。如根據文章的文體特點,迅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或主旨的能力,等等。會閱讀,使閱讀變得更容易。正因為學生能閱讀、會閱讀,他才可能進行大量的閱讀;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品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喜歡閱讀,使閱讀成為習慣。
站在岸上學不會游泳。沒有科學的訓練,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飛躍。沒有什么捷徑,功到自然成。學閱讀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