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知名學者,于丹在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領(lǐng)域建樹頗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于丹還非常熱衷于公益事業(yè)。在第九屆國際公益慈善論壇召開期間,于丹結(jié)合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提出了她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慈善要從娃娃抓起,讓慈善成為一個從幼小就養(yǎng)成的習慣。
民生周刊:作為公益理事會的顧問,你今年對公益慈善有什么新的心得嗎?
于丹:一年一度的慈善論壇,其實都有永恒的主題,那就是基于人性和我們民族根性的慈善。年年也都有全新的面對的挑戰(zhàn),那就是在今天這樣變化的條件下,什么樣的觀念,什么樣的行動,才算是真正的慈善。
圍繞這個觀點,我今年想重點談的話題是,慈善其實是一個幼小養(yǎng)成的習慣。我作為一個教師,呼吁慈善作為一種公民的習慣,要從娃娃抓起。
民生周刊:是什么原因讓你覺得慈善要從娃娃抓起?
于丹: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大家在媒體報道中都會看到一個現(xiàn)象,就是家里的老大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與父母翻臉。家長要是要老二的話,我就離家出走,我就自殺。有很多高齡的母親,好不容易懷上二胎,含著眼淚去打胎的也不是個別現(xiàn)象,因為家里十幾歲的老大怎么也容不下這個弟弟妹妹。我們還看到,有更大一點的老大,和父母談條件,可以生二胎,但是必須簽下字據(jù),我必須要多得財產(chǎn)。種種的現(xiàn)象其實是讓人心寒的。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多子多福的民族。家里的老大原來是干什么的?我們看兄長的“兄”字,是一個小兒上面頂著一個大大的口,也就是說原來一家六七個、十來個孩子,在祭天和祭祖的時候,誰有資格說話?只有長子長孫是有資格開口的。所以,為什么家里經(jīng)常跟老大說你必須得自律,你必須得修身,因為你在給弟弟妹妹做榜樣,因為你在祭拜天地和祭告祖先的時候,你是那張嘴,你要無愧于心,行端影正,這個兄長才張得開這個嘴。
我們的孩子今天怎么了?所以我要說慈善其實是對捐助主體的一種陶冶和承傳,我們不要認為慈善只是幫助別人,其實慈善要從娃娃抓起。這件事情,我們現(xiàn)在缺少一種機制。
民生周刊:我們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缺失呢?
于丹:在不同的國家,我都問過人家,幼兒的慈善怎么做?人家說從幼兒園到上小學,慈善都是一門必修課,也就是給孩子們這種機會,就是帶他們?nèi)タ?,一些別的孩子怎么生活?他們可以自己做手工,可以去義賣。孩子們自己沒有錢,但是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夠強,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的藝術(shù)家。孩子的手工,孩子的泥塑,這些東西都不能拿出來拍賣嗎?我們的孩子們不能出去看看他人怎么生活嗎?我們的孩子就不能用自己的努力,幫別人干點什么嗎?
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里錦衣玉食,然后到了幼兒園開始上小學的功課,到了小學念初中的功課,到了初中念高中的功課,到了高中你要是不念到大學里的專業(yè),怎么擇校???我們是把所有的生命都透支到一個學習機制之中了。人要受的教育是終身學習,但是根性的種子要是沒有種下的話,長大就扳不回來了。人在小時候是做什么的?是確定根性。
民生周刊:很多人都在說,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都是家庭的問題。是不是說,慈善從娃娃抓起,很重要是要抓家風?
于丹:我們要從娃娃抓起,從家教文風抓慈善。中國的慈善不能再是一個概念了,每一個家庭的人,在孩子幼小的根性里沒有種下慈悲的種子,長大指望他掙了錢可以去救助別人,這是做不到的。
作為一個老師,作為一個母親,我要呼吁,從家教文風中,在獨生子女這個特殊的群體中,重新回到中國的孝悌之義,讓他們懂得天地君親師的敬畏,知道人性的善根,要從小踐行慈善。
我們能不能夠從幼兒園到小學,建立慈善機制。也就是說,讓小孩們?nèi)タ?、去做,要知道憑愛心、憑手就給得起。
民生周刊:如今我們對慈善似乎有很多誤區(qū),很多人現(xiàn)在片面理解慈善,就是看捐款多少,就代表善心多少。
于丹:我覺得慈善是一種平民的習慣,也就是說不一定非得把慈善跟名人、富商聯(lián)系在一起。慈善的主體其實是我們?nèi)w。
慈悲這二字都是從心的,也就是有慈心在內(nèi),才有善舉在外。我們在今天,太過于計較慈善的形式。中國人有一個說法叫“論心不論計”。有慈心善念的話,慈善不僅僅是對需要捐助的人的一種義舉,其實它對于捐助主體來講也是一種人格的陶冶。
民生周刊:按照你的觀點,慈善最重要是平時的養(yǎng)成?
于丹:慈善是習慣。別等到有地震、有海嘯、有大爆炸,我們才做慈善,發(fā)動募捐。
公民要從小抓起,而孩子的習慣要從家庭抓起,從家教文風培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家庭、家教、家風的落實,這個中間應該包含著慈心與善念。以慈心養(yǎng)人格,以善念化社會,一個小孩子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他是有尊嚴的。
我在這里呼吁,讓今天的中國孩子,把慈善當做一種習慣來養(yǎng)成;能夠在我們的小學、幼兒園里,有一些慈善的平臺,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給得起的人,他的生命是驕傲的。這樣,我們未來的公民才會把慈善、善念當做共同的信仰,我們今后才會少一點呼吁,多一點自覺。因為,慈善應該是公民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