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達
李白是與杜甫并峙的唐代詩壇雙子星座之一。“安史之亂”中,李白受永王之累,長流夜郎,半道遇赦東還,漂泊于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一般認為,他在寶應元年(762年)貧病交加,來到安徽當涂,投靠當?shù)乜h令、被他稱做從叔(或族叔)的李陽冰。是年十一月,詩人走完了他的生命歷程,行年六十有二。巨星的殞落,自然會引人注目。千百年來,學者們對此眾說紛紜,大力渲染,將有關(guān)李白之死的問題予以了復雜化、神秘化。
李白究竟死于哪一年?
長期以來,李白的研究者們一直確信他死于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享年62歲。這是因為,第一,與李白同時代的散文家、也是唐代碑版高手的李華撰有《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并序》,其說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第二,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作《為宋中丞自薦表》,上有“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之句。據(jù)此,可推算出李白生于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卒于寶應元年(762年)。
李從軍先生在《吉林大學學報》1983年第5期發(fā)表《李白卒年辨》一文,指出李白應享年64歲,卒于廣德二年(764年)。李先生認為:傳統(tǒng)觀點誤出于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并序》,而這篇墓志乃后人偽托,根本不是李華所作。理由如次:
其一,所謂李華墓志一開始便說:“嗚呼,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華卒于大歷元年(766年);而“唐高士李白之墓”在這之前,并不在安徽當涂青山北址,而是在龍山東麓,直到元和十二年(8l6年)正月二十三日才由龍山東麓遷往青山北址。這有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可證。此時,李華已去世50年,怎么可能寫出上述碑文?
其二,李華墓志,終唐之世,乃至北宋前期,均不見文獻記載。古本李白集中未附此文。《文苑英華》所收李華為他人作的碑銘共有千余篇之多,也惟獨沒有這篇墓志。它僅見于清人王琦輯注的《李太白文集》的附錄。這本身就是可疑的。
其三,劉全白于貞元六年(790年)到龍山憑吊李白,有感于“荒墳將毀”,“盛才冥寞”而“表墓式墳,乃題貞石”。由劉氏所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可知,原龍山舊墓無碑。這就是說,所謂李華墓志,亦乃“子虛烏有”。
其四,從文字本身看,所謂李華墓志僅一百五十余字,且對李白家世和待詔翰林的經(jīng)歷不置一詞,以至注家王琦也深感奇怪。而李華的其他碑銘,都是洋洋灑灑的長篇,家世、身世俱以詳述,從內(nèi)容到風格均與這篇墓志殊異。
李從軍先生在論說“寶應元年”說不能成立之后,通過對魏顥《李翰林集序》、李陽冰《草堂集序》、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和曾鞏《李太白文集后序》等文獻資料的辨析,考定出李白卒年應是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則享年64歲。
到了1986年,張昕、陳建平二先生在《唐代文學論叢》總第8輯上發(fā)表《〈李白卒年辨〉存疑》一文,認為李從軍先生所舉的論證,對某些文獻史料的理解,還存在歧說。有關(guān)資料可證明李華《墓志》所謂“青山北址”,乃指“龍山東麓”的舊墓,并非后來遷葬“青山之陽”的新墓;再者,文獻載與不載,只能說此文有可以存疑之處,而不能因此就斷定一定是“偽作”??傊?,張、陳二先生認為,《李白卒年辨》的論證,尚不能杜舊說之口,所提出的“廣德二年”說只能作為討論的起點。
林貞愛先生在《李白身世及生卒年代新考》(載《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一文中,也從商榷李從軍先生論李華《墓志》為“偽作”處起論,認為其并非偽作。林文此論提出李白生于神龍二年(706年),由此下推62年,得出李白卒于大歷二年(767年)的結(jié)論。
此外,閻琦先生在《西北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上,還發(fā)表了《李白卒年芻議》一文。文章從分析李白《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詩的系年入手,在研究李白行蹤,特別是李白到當涂時間的基礎上,認為李白卒年應在廣德元年(763年),其享年為63歲。
李白死于何處?
李白逝世于何地?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統(tǒng)一:一般認為李白逝世于今安徽省當涂縣。從李白詩中可知,他是上元二年(761年)秋冬間從金陵到當涂去依靠“從叔”、縣令李陽冰的。詩人在當涂前后有一年光景,這期間雖也曾有過放歌“龍山飲”之歡愉,但總的來看處境并不好,加之疾病纏身,最終死在當涂。但是,李白死在當涂的什么地方?人們對此的看法卻不盡一致。
一說死在當涂青山舊宅。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引《江南通志》云:
李白宅在當涂縣青山之麓。白至姑熟,依當涂令族人李陽冰,見茲山幽邃,營宅以居。
范傳正在他寫的《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說李白:
晚歲,渡牛渚磯,至姑熟,悅謝家青山,有終焉之志。盤桓利居,竟卒于此。
李白在當涂的“青山舊宅”的具體位置在哪里?清《一統(tǒng)志·太平府》講:“青山在當涂縣東南三十里”。李白既然有宅在青山,自然卒于舊宅之中。
二說死在當涂縣城。王琦《李太白年譜》于“寶應元年壬寅”下寫道:
時李陽冰為當涂令,太白往依之,十一月,疾卒。
據(jù)此,李白晚年到當涂,依靠在那里當縣令的“從叔”李陽冰,這應是不成問題的。所以,有的學者就認為,李白逝世地當在李陽冰的住所。
此外,還有說死在宣城的?!杜f唐書·李白傳》云:“竟以飲酒過度,死于宣城?!?/p>
據(jù)范傳正碑記,李白故墓在龍山東麓?!对涂たh志》載:“龍山在(當涂)縣東南十二里”。這樣來看,李白的“青山舊宅”與“龍山”似乎是一個地方。所以,馬依群先生在《李白研究論叢》第2輯(巴蜀書社1987年版)上撰文說:李白晚年是住在龍山,病在龍山,死在龍山(家中),殯在龍山的。
李白墳在哪里?
李白故去之后,憑吊作品不可勝數(shù)。其中白居易《李白墓》詩曰: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
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云:
嗚呼,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
僅據(jù)上引所見,在唐代就在采石和青山各有一座李白墓。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李白真墓在哪里呢?
關(guān)于李白的喪葬,史志文獻約略可稽。《新唐書·李白傳》說:
白晚好黃老,渡牛渚磯至姑熟,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元和末,宣歙觀察使范傳正祭其冢,禁樵采。訪后裔,惟二孫女……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頃葬東麓,非本意?!眰髡秊楦脑?,立二碑焉。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亦述范傳正委托當涂縣令諸葛縱遷李白墓于青山之陽的情況:
按圖得公之墳墓,在當涂屬邑,因令禁樵采,備灑掃,訪公之子孫,欲申慰薦。凡三四年,乃獲孫女二人……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遺言宅兆,頃屬多故,殯于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墳高三尺,日益摧圮,力且不及,知如之何?”聞之憫然,將遂其請。因當涂令諸葛縱會計在州,得諭其事……便道還縣,躬相地形,卜新宅于青山之陽,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于此。遂公之志也。西去舊墳六里,南抵驛路三百步,北綺謝公山,即青山也。
上述史載告訴我們:當涂青山乃是遷葬墓,李白此前曾葬于龍山。范傳正,字西老,南陽人,其父范倫與李白友善。他為李白遷墳改葬乃情理中事,其所記述是迄今所見李白喪葬情況的最早資料,因此而為《新唐書》李白本傳所本,應屬可信。
那么,白居易所云“采石江邊李白墳”又當作何解釋呢?趙令疇《侯鯖錄》說:
李白墳在太平州采石鎮(zhèn)民家萊圃中,游人亦多留詩,然州之南有青山,乃有正墳?;蛟唬禾灼缴鷲壑x家青山,葬其處,采石特空墳耳。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亦云:
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間有墓,世傳為李白葬所,累甓圍之,其墳略可高三尺許,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繪白像,布袍裹軟腳幞頭,不知其傳真否也?
由此可見,采石磯自唐以來的確是有李白墳塋。那么,采石李白墳的性質(zhì)究竟如何?
1982年,朱金城先生在《“采石江邊李白墳”辨疑》(載《紀念李白逝世1220周年大會會刊》)一文中認為:第一,白居易詩表明《唐摭言》所記李白“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傳說在唐代業(yè)已開始流傳。第二,采石江邊的李白墳很可能是一個與龍山真墳同時或稍后建立的衣冠墓,以紀念經(jīng)常泛舟于采石江上的李白。
李子龍先生在《衣冠冢與青山墓》一文里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宋初林逋《采石山》詩中,有“翻然卻怪宣城守,是甚移將李白墳”句,認為這是講宣城(唐代當涂縣屬宣州、宣城郡)守曾將李白墳從采石遷出。李先生由此又反推出:李白溺死之后最初藁葬于采石。后來因為采石駐軍之需或江水浸淫,“而龍山又有李白舊居,其子伯禽尚居于此”,故由宣城守將李白棺從采石遷往龍山東麓。但這“仍不合于李白及其后人的本意”,所以后來才又由范傳正委托諸葛縱由龍山再遷至青山之陽。這樣,采石便留下一座空墳。到明成化(1465年—l487年)以后,人們才漸稱其為“衣冠墓”,以別于青山李白墓。
我們認為,李子龍先生的說法有道理,不然難以解釋今天在采石江邊的李白衣冠冢的來歷,也不能講清白居易當年何以會憑吊采石江邊的那座李白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