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部《十二公民》的公映時間,應該是宣傳很少,排片也不多,像我這種愛光顧影院的人都沒注意到。最近在電腦里看了之后,有種不吐不快的感受。
說是電影,但看起來更像是話劇,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法學院的一次補考,引入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案件是近期發(fā)生的真事,本市一個富豪的養(yǎng)子涉嫌謀殺親生父親被捕。考生作為被告律師,辯護完畢,校方請來十二個社會各界人士作為陪審團來給被告定罪,電影的情節(jié)就圍繞著十二個人的辯論展開。開始我以為這是一個徹頭徹尾講法律的故事,因為又是陪審團,又是政法大學的考試,又關乎一個孩子的性命,可是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就變成了一個披著法律外衣的社會學的深刻問題。
陪審團的十二個成員幾乎囊括了各個階層,有北京出租車司機、房地產(chǎn)商、急診科醫(yī)生、河南小保安、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房東、校園小商販、保險推銷員、不良青年等。除了8號之外,其余人一開始都認定富二代有罪。因為有人證和物證;“富二代”本來就不是什么好東西;兇手是“外地人”;或者對討論根本不感興趣,只想舉手后趕緊走人;或者就是發(fā)泄怒火而懶得追問真相……這些都鮮明體現(xiàn)出目前很多中國人對社會熱點及公共事務的態(tài)度。任何一個公眾事件發(fā)生,輿論幾乎都一邊倒,要么喝彩,要么謾罵,人肉搜索加“先殺之而后快之”,淋漓盡致且快意恩仇,個別理性的聲音提示一下現(xiàn)象背后的真相,就會迅速被貼上冷漠的標簽,甚至被視作幫兇,一起被搜索。
只要一有冤假錯案被沉冤昭雪,大家?guī)缀醵疾患s而同去謾罵法律的不嚴謹和法官的草菅人命,無罪推定和依法治國被反復強調(diào)和深度解讀,但人命真的掌握在公民手中的時候,我們能理性而認真地看待嗎?影片中幾乎眾口一詞認定被告殺人了,而所有的出發(fā)點都來自于有罪推定,8號則憑借一種“想討論討論”的堅持,一步步抽絲剝繭,推翻口供,其他人也漸漸被吸引并加入其中。人們不再模棱兩可,而是逐漸闡明自己的態(tài)度,最終實現(xiàn)反轉(zhuǎn)。過程中,8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況,我們不禁懷疑,現(xiàn)實中,這樣的斗士有多少,即便有,又能堅持多久呢。電影給觀眾上的也是一堂法律意識啟蒙課。
影片一開始,眾人在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但是爭論起來,卻是一部《羅生門》。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用個人的理解去推斷兇手和證人的想法,一切都來自于主觀判斷,于是有了陪審團成員之間激烈的沖突,階層之間的矛盾凸顯出來,甚至同一階層之間,都可以處于對立狀態(tài)。大家爭論的不再是案件本身,而是去抱怨自己的利益被別人侵犯了,其實何止是帶著先入為主的觀點去看犯罪嫌疑人,而是在用有色眼鏡掃視著全世界。
《十二公民》有一個刻意光鮮的結(jié)尾,它告訴觀眾8號是個檢察官,陪審團成員之間最終達成了和解,也暗示著階層間的和解,雖刻意,但我們內(nèi)心也希望結(jié)局總有一天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