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音樂》
BBC Music
2015年09月號
封面文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愛沙尼亞的阿沃·帕特是真正意義上的古典作曲家嗎?他在朋友間似乎不被認為太有影響力,常以塔文納、格雷茨基那一群體的成員身份被提起,反而在嚴肅古典之外的跨界、流行領域聲名日隆。雜志認為,帕特晚期的三個特征是:充分利用寂靜本身的力量,對早期作曲家(如奧克岡、若斯坎、杜費和帕萊斯特里那);對格里高利圣詠的再發(fā)掘;借助前兩者,朝東正教信仰的更深層次進發(fā)。
趣文標題“Score draws”或可翻譯為“樂譜標注中的別有洞天”。音樂家在樂譜上的圈圈劃劃能否透露出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現(xiàn)身說法的人很多,其中,布羅斯基四重奏組的中提琴家卡西迪(Paul Cassidy)的譜子上,留下了他去博洛尼亞演出時,問老肖遺孀伊麗娜討得的《第八弦樂四重奏》細節(jié)真經;與之相似,利蓋蒂向鋼琴家艾瑪爾補述了一些表情記號;索爾蒂目力衰退時,仍堅持著老德國學派的分句標注習慣,不過用了更易看清的紅筆;管風琴家雅各布斯在雷格爾的譜子上竟抄著一打文學素材,不愧是發(fā)散性思維達人?。?/p>
雜志啟首處每一期“發(fā)現(xiàn)音樂”欄目小歸小,卻很別致。這次說的是序列音樂(Serialism)的小定義:它是西方現(xiàn)代音樂流派之一,將音樂各項要素排列組合編成序列后作曲,勛伯格的十二音技法是為發(fā)端,由韋伯恩等人進一步深化拓展,到了全(或整體)序列主義階段則高度嚴密復雜,電子合成器也是助力之一。此時傳統(tǒng)音樂的各要素(如主題、樂句、樂段、音樂邏輯等)都不復存在,時間感被大大淡化,但仿佛一切又都能從序列中延展而來,就像是一個永動機。雜志說,相比調性音樂的寬松彈性,序列音樂中所隱含的“決定論”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場噩夢。
《留聲機》
Gramophone
2015年09月號
當科學與音樂相碰撞時,會發(fā)生什么呢?一次NMC錄音廠牌,美國科技博物館與奧羅拉交響樂團的合作計劃讓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成為了可能:在布滿各式機械與飛行器的大廳里,將會演出六部委約的新作品,每部長約十分鐘。作品也同時被錄音,并將于不久后發(fā)行。不消說,這些當代作曲家的新作都或多或少與科技主題相關,如加拿大作曲家瑪約(Christopher Mayo)就用傳統(tǒng)弦樂器與四架電子鍵盤創(chuàng)作出了基于人類“飛翔”主題的《海上飛機》。
作者科萬帶領我們重溫德國女高音歌唱家西弗里德(Irmgard Seefried)的音樂遺產。她的職業(yè)生涯從1940年代早期延續(xù)到了1970年代中期。歌唱家施瓦茨科普夫言下無不艷羨:“我們都很嫉妒她,我們窮盡心思所取得的那些東西,能被她很自然地得到,因為她真正懂得如何從心中唱出一支歌?!盌G Eloquence下的西弗里德系列已出到了十一集,她的唯美嗓音從磁帶的轉錄中聽來可謂“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