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勤峰
【摘要】席卷全球的MOOCs浪潮引起了傳統(tǒng)高等教育模式和理念的全新變革,也給圖書館傳統(tǒng)服務模式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作為高等教育重要支撐的高校圖書館,必須認清使命,找準定位,更新理念,創(chuàng)新服務,轉變角色與定位,積極構建聚合優(yōu)質資源的“跨區(qū)域”共建共享聯(lián)盟,建立面向學習者需求的“嵌入式”服務機制,營造以知識服務為載體的“泛在化”環(huán)境,主動適應MOOCs時代的新需求。
【關鍵詞】MOOCs 圖書館 管理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258.6 ? ? ? 【文獻標識碼】A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規(guī)模的網絡開放在線課程,人們常稱之為“慕課”,是繼開放課(Open Course Ware)(OCW)、網絡學習(E- Learning)之后的第三代新型網絡教育模式。它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大規(guī)模的網絡平臺為紐帶,在專職教師的指導下,成立網絡學習小組,利用各種社交媒體工具使用學習資源、分享學習體會。相比傳統(tǒng)網絡課程,MOOCs不僅有豐富的音頻、視頻或文本資源,還提供在線交流、討論、分享、協(xié)作平臺,是一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MOOCs引起了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也給圖書館傳統(tǒng)服務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筆者長期從事圖書館工作與研究,近兩年來全過程參與了“SHUCC上海高校課程中心聯(lián)盟”和“WEMOOC東西部課程共享聯(lián)盟”中《公共關系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和管理。結合自身圖書館工作和教學體會,擬就全球MOOCs浪潮下我國高校圖書館如何認清使命、找準定位,更新理念、創(chuàng)新服務作些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變革:“MOOCs”的興起
為了在全球范圍開放在線優(yōu)質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名校、名師、名課的大規(guī)模學習共享,加拿大學者布賴恩·亞歷山大和戴夫·科米爾于2008年提出了“MOOCs”這個新概念。同年,喬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尼斯開設了《關聯(lián)主義學習理論和連接的知識》在線課程,吸引了25位來自曼尼托巴大學的付費學生,以及23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免費學生。①隨后,國外一些知名高校開始嘗試這種網絡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較好效果。2011年,斯坦福大學宣布三門計算機課程對全球免費開放,每門課程都吸引了10多萬人參與,其中最著名的《人工智能導論》吸引了來自190多個國家約16萬名學生參與,最終2.3萬人完成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平均成績比歷屆整整高了一個等級,課程前400名學生無一來自斯坦福大學,顯示這種教學模式較之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優(yōu)越性。此后,MOOCs開始風靡全球,政府、高校、科研機構新聞媒體和商業(yè)公司等相關機構都表示了極大的興趣。②2012年,國外先后成立了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EDX、斯坦福大學的Coursera和Udacity三大知名MOOCs平臺,集聚了全球上百所一流大學開設的近千門課程。單看Coursera,才成立一年多,就獲得美國最大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KPCB)5900萬美元融資,全球81所成員高校或機構加入,386門共享課程,注冊學生超過200萬。③因此,美國《紐約時報》將2012年稱為“The year of MOOCs”。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11月13日,美國教育理事會(The American Councilon Education,簡稱ACE)同意對Coursera上由頂尖大學提供的幾門課程進行評估;而在2013年2月,Coursera宣布其五門課程進入了ACE的學分推薦計劃,學生選修這些課程的學分可獲大學的承認,這一事件標志著MOOCs正式進入了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體系。④此外,MOOCs平臺也正嘗試覆蓋高等教育“出口”,用自己的方式整合高等教育生態(tài)鏈。比如,Coursera就已開始提供就業(yè)匹配服務。
MOOCs大潮席卷而來,也讓我國高校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國內高校開始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參與國際合作,并迅速構建了很多本土化的“慕課”平臺。2013年可謂“中國MOOCs元年”:5月2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5所名校加盟EDX,7月8日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宣布加盟Coursera。與此同時,國內高校也開始積極構建“跨校選課、多校合作”的MOOCs本土化平臺,僅上海和北京兩地就成立了十多家高校共建共享聯(lián)盟。比如,清華大學推出了基于EDX開放源代碼的“學堂在線”,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聯(lián)合成立了C9高校在線課程平臺等。還有教育部支持、校企聯(lián)合共建的“智慧樹在線學堂”推出了兩大優(yōu)質課程聯(lián)盟:一是上海市教委聯(lián)合上海30多所高校成立的“SHUCC上海高校課程中心聯(lián)盟”,從100多門候選課程中精選了14門符合學生需求的優(yōu)質課程,已有8000余名學生獲得跨校修讀證明;二是北京大學牽頭的“WEMOOC東西部課程共享聯(lián)盟”推出了22門名師課程,已有68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共2萬余學生跨校選修課程。⑤
MOOCs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渴望知識的人們提供了名校、名師、名課的學習和交流機會,對于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降低教育成本、促進教育公平、倡導終身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校圖書館服務管理面臨的新挑戰(zhàn)
從20世紀80年代的傳統(tǒng)手工勞動,到90年代的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tǒng),再到21世紀初以數(shù)字化、網絡化為主要特征的數(shù)字圖書館,借助信息技術的巨大推動力,圖書館每隔十年就有一次更新?lián)Q代的飛躍?,F(xiàn)在,MOOCs推動了傳統(tǒng)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育技術、教育途徑和教育資源的重大變革,再次給高校圖書館帶來了改造自己和顛覆傳統(tǒng)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圖書館管理與服務被重新賦予嶄新的內涵和使命。
服務對象多元化?!癕OOC”四個詞匯代表了“慕課”的主要特點:Massive(大規(guī)模):學習者規(guī)??梢赃_到成千上萬人;Open(開放):只要有上網條件皆可學;Online(在線):隨時隨地網上學習,不受時空限制;Courses(課程):優(yōu)質網絡教育課程。MOOCs以大規(guī)模的網絡平臺為紐帶,學習者利用各種網絡社交媒體工具使用學習資源、分享學習體會。MOOCs是一個“國際化的世界性課堂”,對學習者沒有年齡、國籍、背景、時間和地域限制,不僅僅包括本校和外校師生,還可以是其他高校科研人員、企業(yè)職工、政府工作人員或者其他社會人士。所以,高校圖書館服務對象從有限的“校內學習者”擴展到大規(guī)模的“社會學習者”。學習者數(shù)量“規(guī)?;焙蜕矸荨岸嘣?,將帶來大規(guī)模的咨詢、查找、培訓等需求,勢必使高校圖書館有限的人員、資金、信息和網絡平臺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變革傳統(tǒng)理念,滿足日益擴大的“社會學習者”群體的信息服務需求,對高校圖書館來說是嚴峻的挑戰(zhàn)。
服務模式交互化。傳統(tǒng)高校圖書館主要為高校師生提供文獻館藏和網絡支持服務。學習者可以查詢館藏文獻,參加學術講座和軟件使用培訓等,圖書館的網絡技術平臺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MOOCs需要豐富的網絡交互服務:面授課程前,教師將精心準備的優(yōu)質課程視頻音頻資料、課程安排和相關資料發(fā)布到MOOCs平臺,學習者自主學習視頻資料、完成作業(yè),組成網絡學習小組討論,在圖書館查找相關知識,準備課程實踐,教師和助教可以隨時查看學習者進展、回答問題并實時督促。其次,面授課程時,學習者與教師互動交流,分享觀點、探討和解決問題。最后,面授課程結束,學習者完成課程作業(yè),教師對學生進行考核評估。MOOCs的課前準備、教學組織和課堂實踐的全過程都離不開信息網絡環(huán)境,尤其需要微信、博客、飛信、虛擬學習環(huán)境以及同步在線會話等信息技術支撐。因此,高校圖書館必須主動適應MOOCs教學模式的變革和需求,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交互友好的網絡信息服務。
服務過程知識化。傳統(tǒng)高校圖書館僅提供文獻館藏和讀者信息獲取的后勤保障式“信息服務”。雖然數(shù)字圖書館的快速發(fā)展,將圖書館的服務延伸到圍墻以外,但圖書館的服務管理還是只關注數(shù)字資源規(guī)模和檢索傳遞能力,不重視按照學習者需求來開發(fā)個性化、知識化服務,導致圖書館在教學和科研中發(fā)揮的影響力有限。
要求學生在課堂外先“聽課”,在課堂內則側重深入的分享、探討和問題解決—這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顛覆了人們的傳統(tǒng)思維定勢,從“以教師為重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實現(xiàn)從學歷教育向知識結構的調整和能力培養(yǎng)的轉變?!雹拊贛OOCs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習者必須注重線上教學和線下學習的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習者具備更高的信息素養(yǎng),更加注重對知識的組織、管理和運用。為此,高校圖書館必須豐富服務內涵,拓展服務外延,變革服務機制,提供更豐富的課程擴展材料和學習交流平臺,主動“嵌入”MOOCs的課程設計、組織管理和教學實踐各個環(huán)節(jié),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全過程“嵌入式”的知識服務。
高校圖書館功能與服務的范式轉變
面對MOOCs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作為高等教育重要支撐的高校圖書館,亟待重新思考自身的職責與使命,找準角色與定位,創(chuàng)新管理與服務,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和網絡服務平臺優(yōu)勢,主動融入MOOCs教學組織和實踐過程,推動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構建聚合優(yōu)質資源的“跨區(qū)域”共建共享聯(lián)盟。雖然MOOCs強調大規(guī)模、開放性、網絡化,但其核心還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高校圖書館在MOOCs優(yōu)質資源聚合與共建共享中可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圖書館可以整合館藏紙質資源、數(shù)字資源以及網絡免費資源,實現(xiàn)信息資源“一鍵式”實時快速檢索,不同高校之間還可以建立圖書館聯(lián)盟。其次,圖書館可以保存和維護已開發(fā)的課程資源及其相關擴展材料。教師可以隨時發(fā)布和完善參考素材、研究報告、會議材料等,校內外學習者可以隨時通過圖書館網站自行在線觀看、下載相關學習內容、上傳學習成果,學習者之間可以在線交流、討論或者提問,并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最后,圖書館可以整合各高校優(yōu)勢學科,分工協(xié)作,資源互補,共同構建跨區(qū)域圖書館虛擬學科服務平臺。
高校圖書館要實現(xiàn)聚合優(yōu)質資源的“區(qū)域化”共建共享聯(lián)盟,必須建立一系列機制體制來保障其良性運行。比如,多元化的開發(fā)投入、合作參與、應用推廣、共建共享、開放競爭、考核評估等機制,完善跨校管理制度和社會評價體系,還要建立和完善MOOCs資源知識產權保護和授權機制,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等。
建立面向學習者需求的“嵌入式”服務機制。MOOCs教學模式下,學習者可以自主學習、在線交流、師生互動,但也普遍存在課程通過率和學習者參與率不高,形式單一、內容淺顯、缺乏有效指導等問題。據(jù)統(tǒng)計,國外大部分MOOCs課程完成率不到10%,少量MOOC課程完成率能達到40%。不少學生因為語言、基礎知識積累欠缺、信息素養(yǎng)不高或缺乏有效的交互體驗等原因中途放棄學習⑦。優(yōu)秀的MOOCs課程實踐,不但需要教師有廣博的專業(yè)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精美的視頻資料以及豐富的輔導素材,尤其需要加強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訓管理和指導幫助。高校圖書館可以發(fā)揮信息網絡平臺優(yōu)勢,為學習者提供全過程服務,提高MOOCs學習者的信息素養(yǎng)和參與能力。首先,嵌入課程設計和完善。解決MOOCs師生課程設計過程中軟硬件方面的需求,并開展版權教育、信息素養(yǎng)培訓。其次,嵌入課程管理和維護。圖書館員可以擔任課程協(xié)調人,負責管理和發(fā)布相關信息,搜集和反饋學習者需求,解決大規(guī)模學習者與有限的老師、客服交流溝通不夠的問題。最后,嵌入課程效果分析和反饋。圖書館對學習者行為進行大數(shù)據(jù)分析,反饋給教學團隊,促進課程設計和完善,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教學系統(tǒng)(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簡稱ITS)。
營造以知識服務為載體的“泛在化”環(huán)境?!胺涸趫D書館”(Ubiquitous Library)以用戶為中心,將圖書館的服務延伸到圖書館的圍墻以外,滿足人們在信息活動中對信息發(fā)現(xiàn)、知識產生、知識傳播等隨時隨地的需求。在MOOCs環(huán)境下,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硬件設備、網絡平臺和學習者組成一個有機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學習者既是信息使用者,又是潛在的信息生產者,位于這個動態(tài)系統(tǒng)的中心。圖書館的軟硬件系統(tǒng)、功能和服務都是由學習者的需求驅動的和設計的,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專業(yè)化、知識化的服務。⑧首先,建立教研參考系統(tǒng)。圖書館員通過知識捕獲、發(fā)現(xiàn)、組織和交換等服務,將信息內容轉換成知識,為MOOCs課程內容設計提供課前導學相關資料支撐、知識版權咨詢等深度咨詢服務。其次,擴展圖書館網站功能。圖書館可以引入WIKI、Twitter、SNS網站、書簽、郵箱、微博、微信、虛擬教室等社交媒體工具或信息推送工具,為學習者構建無所不在的“網絡社區(qū)”⑨。最后,提供手機圖書館、個人圖書館、移動圖書館、RSS訂閱、智能聊天機器人等個性化定制服務。同時,圖書館也可以不斷完善發(fā)展自身服務,加強圖書館自身的資源建設、館員素質建設,不斷轉變觀念、提高素質、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推動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為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圖書館副館長、副教授、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課題“終身教育視野下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YB184)
【注釋】
①顧小清,胡藝齡,蔡慧英:“ MOOCs的本土化訴求及其應對”,《遠程教育雜志》,2013年第5期,第6頁。
②Li Yuan, Stephen Powell.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http://publications.cetis.ac.uk/2013/667.
③姜澎,樊麗萍:“想走得更遠,先回歸教育本身”,《文匯報》,2014年4月8日。
④李曼麗:“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學設計原理探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第18頁。
⑤參見:[EWUCC發(fā)展歷程]東西部高校第二期工作培訓會報告,http://www.zhihuishu.com/ableucc/socialGroupDetail/findSocialGroup。
⑥葉艷鳴,慕課:“撬動圖書館新變革的支點”,《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年第2期。
⑦姜藺,韓錫斌,程建鋼:“MOOCs學習者特征及學習效果分析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3年第11期,第57頁。
⑧劉姝:“面向MOOCs的圖書館泛在化服務對策研究”,《圖書館學研究》,2014年第1期,第 77頁。
⑨張勇,周宗成:“網上群眾工作模式研究”,《求實》,2014年第9期,第37頁。
責編 / 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