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著節(jié)選】
我的這一番如何度過重見光明的三天的簡述,也許與你在一向情況下所作的安排不一樣。可是,我相信,假如那種厄運真的降臨到你的頭上,你的目光將會盡量投向以前未曾見過的事物,并將它們儲存在記憶中,為今后漫長的黑夜留下美好的記憶。你將更加珍惜你的眼睛和聽見的每一件物品。然后,你將真正回到一個美好的世界在你面前展開。
我,一個盲人,希望能給那些視力正常的人一個提示——給那些能夠充分利用天賦視覺的人們一個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失明的災(zāi)難明天即將降臨。同樣,聆聽美妙的樂曲吧、鳥兒的歡唱、管弦樂隊鏗鏘有力的奏鳴,猶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任何你想要撫摸的東西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失靈。嗅聞所有鮮花的芬芳,品嘗每一口佳肴吧,猶如明天你將失去嗅覺和味覺。充分利用每一個感官,通過自然提供的感官,為世界向你顯示所有令人愉悅的細(xì)節(jié)而驕傲吧!
然而我相信,視覺是所有感官中最為美妙的。
◆小閱來導(dǎo)讀◆
【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1880年-1986年),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她并沒有放棄,而是自強不息,考入哈佛大學(xué)拉德克利學(xué)院學(xué)習(xí)。最終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成為一個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藝術(shù)特色】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著名散文,全文都是想象。我們知道,事實上作者是生活在黑暗與寂靜之中,她全憑觸覺來感知世界。這種感知的范圍可想而知,事實上非常小,對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世界的感覺范圍也極其有限:對聲音以及色彩的記憶,也僅有幼年時的19個月,但作者卻在這篇散文里為自己安排了三天的活動。所謂活動,也純屬虛構(gòu),但作者偏愛虛構(gòu)不能看到或聽到的那些場景和事情。例如作者并不知道太陽的光輝是怎么回事,卻多次寫了。從豐富的想象背后,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一顆充滿光明和色彩的心。
全文從開頭至尾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都是一顆火熱的、不屈的、充滿光明和善良的心靈的跳動。雖然全篇是家常話語,卻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這是作者的經(jīng)歷和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召喚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從審美角度來看,本書表現(xiàn)了別具一格的樸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