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發(fā)展、心理健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具有系統(tǒng)性特點,實施過程與教育效果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影響。網絡輿論是影響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要針對網絡輿論特點合理優(yōu)化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本文分析了網絡輿論對思政教育產生的影響,探討了針對性優(yōu)化思政教育的方法,包括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更新教育理念;實施正確引導,營造和諧教育氛圍;提高媒介素養(yǎng),強化網絡道德。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輿論 高校
近年來,網絡已經在各大高校實現全面普及,在網絡環(huán)境下形成的輿論氛圍不但復雜多變,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沖突性[1]。大學生逐漸形成主體意識,容易在網絡輿論的影響下出現自我化、投機化等傾向,這就增加了思政教育難度。本文針對網絡輿論環(huán)境的特點探討思政教育的實施對策,以供參考。
1.網絡輿論對思政教育產生的影響
首先,由于網絡輿論具有交互性、自由性與虛擬性的特點,因此學生能夠通過多種網絡傳播途徑獲取知識,教師在思政教育中不再處于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喪失對于思政教育方向與內容的主導權。同時,在網絡輿論影響下,學生的現代意識,包括話語權、包容性、民主性及平等權等被逐漸強化,被動接受教育的模式會逐漸被主動接受教育取代,因此可能對教師的思政教育理念產生懷疑,這就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的具體形式及內容等提出新的挑戰(zhàn)[2]。網絡輿論中的各類信息“泥沙俱下”、“良莠雜陳”,對于選擇能力、辨別能力及自控能力等還不夠成熟的高校學生而言,容易在網絡輿論的不良影響下出現政治信仰與理想信念動搖、責任感與使命感缺失、行為失范及情感冷漠等問題,這也對思政課程教育目標的實現提出新挑戰(zhàn)。
2.針對性優(yōu)化網絡輿論環(huán)境中思政教育的方法
2.1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更新教育理念。
教師應深入大學生感興趣的網絡平臺與場所等,在網絡平臺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分析學生的日常行為、思考能力與人際交往等可能在網絡輿論中受到的影響,以根據學生的思想動向及時調整、更新思政教育理念。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加學生QQ群、微信,瀏覽朋友網、人人網、校園新聞網站、校內BBS,開通博客、微博等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與真實想法,并與學生進行交流,用傾聽式、觀察式、平等交流式教育理念取代傳統(tǒng)灌輸式教育理念,確保思政教育能夠起到正確引導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作用。另外,在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時還應充分發(fā)揮積極網絡輿論具有的作用,以充分利用網絡輿論傳播優(yōu)勢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積極的網絡輿論是指符合正確“三觀”,能夠反映多數社會群體共同愿景、意志、利益,且有助于推動社會發(fā)展的輿論。在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時可以充分利用健康網絡輿論所具有的“黏合劑”作用,讓學生針對網絡輿論自由發(fā)表對國家前途及命運的看法,同時根據自己所學知識、生活經驗等提出意見與建議,從而通過利用網絡輿論及思政教育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同時強化學生的民族精神、集體主義及愛國主義等[3]。
2.2實施正確引導,營造和諧教育氛圍。
網絡輿論具有積極與消極作用,應通過正確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網絡輿論,并由此營造出和諧的教育氛圍。首先,可以將校園網作為引導積極輿論的網絡陣地。高??梢岳盟颊逃碚撠S富校園網中的信息,使校園網中的信息具有多樣性特點。例如,可以采用視頻、圖像及文字等信息載體在校園網中宣傳唯物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等,或在校園網中設置思政教育特色欄目,包括理論答疑版塊、主題討論版塊及理論宣傳版塊等,以便向大學生及時傳達黨政方針及重大決策等,讓學生在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下堅定精神信念與政治立場。應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等精心設計網站形式與內容,并及時更新思政教育內容,盡量使作為輿論引導陣地的校園網具有統(tǒng)一學習服務功能、思想交流功能及理論宣傳功能等,使學生可以找到精神家園。其次,可以選拔優(yōu)秀的學生干部、黨員等擔任輿論領袖,正確引導校園論壇輿論氛圍。高校中的學生同質性較強,身心特點、生活閱歷及學習目標等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思想行為也容易與同輩人出現趨同現象。對此,可以讓學生干部與黨員擔任輿論領袖,利用回帖、發(fā)帖等傳遞健康網絡言論,以減少外界不良網絡輿論的消極影響。
2.3提高媒介素養(yǎng),強化網絡道德。
在了解學生思想動向及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的基礎上,還應通過思政教育提高媒介素養(yǎng)及強化網絡道德建設,以便讓大學生自覺鑒別與抵制不良網絡輿論。首先,可在思政教育的課程體系中納入媒介知識方面的教學內容,或將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學術報告、知識講座及選修課等作為媒介知識的普及方式,以通過在高校中廣泛普及媒介知識有效提升不良網絡輿論的鑒別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形成正確輿論觀念。其次,應重視在思政課堂中強化網絡道德教育,讓學生在接受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規(guī)范自身行為,自覺約束在網絡中的言論,避免發(fā)表反面性與攻擊性言論[4]。同時要讓學生了解我國關于網絡輿論的法律規(guī)定,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與責任意識,對自己在網絡中發(fā)表的觀點、言論負責,避免出現胡說一氣的行為。此外,要通過網絡道德方面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負面性網絡輿論的危害性,自覺為營造積極和諧輿論氛圍作貢獻。
3.結語
在網絡輿論充斥的環(huán)境下,思政教育的主體、客體均會受到影響。對于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而言,教育主體為教師,教育客體為大學生,為了充分利用網絡輿論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將消極影響降到最小化,應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入手積極調整思政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總體性在場探析——兼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邏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4):40-46.
[2]張澍軍.論“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規(guī)范規(guī)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觀”創(chuàng)新探討之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8.
[3]李偉,平章起.以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為契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基于全國20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調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8-12.
[4]王躍,王剛,王永貴.運用網絡教學平臺全面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高層論壇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