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萌
國家課程改革勢頭強勁,在新一輪課改中,突出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加強公民教育、加強生態(tài)文明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改進課程育人、改進實踐育人、改進文化育人;改進學科育人功能,要在發(fā)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而游學似乎在各個方面都可以承擔起育人的任務。
“游學,是為了找回遠方的自己,是腳下的路,更是心中的路,是心靈的成長,對人生的體驗。”“行走中國”游學課程是我?!案怠獋鹘y(tǒng)文化課程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傳承文化,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對各地的文化古跡、風土人情、山川地理有感性直觀的了解,油然而生親近、自豪之感,在本土文化的浸潤和濡化中,與祖國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遺產血脈相通、骨肉相連,成為身心有所寄托、精神有所皈依的“有根的人”。正如學校歷史教研組長付建和老師所說:“一路走來,名勝古跡、山川地理、植被作物、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或者印證教材結論,或者填補知識空白,或者拓展見識,或者引發(fā)思考,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如入七寶洞窟,俯仰皆是?!?/p>
“行走中國”游學課程,涉及歷史、地理、政治、文學、美術、攝影等領域,每年的路線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制定。目前,學生已邁進山東、山西、陜西、河南等文化重鎮(zhèn)。學生在曲阜崇仰先賢,在墓冢前祭拜先人,在延安踏上紅色之旅,在古城探討古城的保護與開發(fā)方案,欣賞中華百年建筑,感受祖國氣壯河山;在殷墟發(fā)現甲骨文的魅力;在袁林,學生留下這樣的文字,“古老的青石板訴說著歷史的沉重,厚厚的青苔演繹著袁林的清幽”……傾聽歷史,思考未來,學生在文化的浸染中內化學科知識,提升文化底蘊,喚起自己主動成長的“心力”。
游學課程革新了教學方式。在游學課程建設過程中,學校也積累了大量的課程資源,推出一批高質量課程,如北京九中游學校本課程在2013-2014學年度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建設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獲獎。
在游學中體驗文化,傳承文化,感悟生活。學生在游學課程中,不斷豐富文化內涵和文化精神,昂首做有抱負、有擔當、有品位的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