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剛
摘 ? ?要: 在教育工作中,由于個體差異,很難避免出現(xiàn)一些學困生,學困生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難點,只要我們堅信學困生是能夠轉化的,深入研究教育教學規(guī)律,積極探究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用愛心關注,用智慧啟迪,用尊重激勵,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力爭使每個學困生都得到最大發(fā)展。
關鍵詞: 學困生 ? ?成因 ? ?轉化策略
學困生,顧名思義,是學習困難學生的簡稱,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基礎比較差,失去了學習信心,對學習沒有興趣,在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方面有明顯缺陷。學困生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難點,老師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往往簡單地強調要愛學生,認為愛就能夠解決一切。愛是教育的靈魂,但愛不是萬能的,不適當的愛不但救治不了學困生,還可能會加重學生的“病情”,扭曲學生心靈。教育是藝術,但同時是科學,解決學困生問題,我們在愛的基礎上還要具有科學精神,要學會科學地關愛學困生。正如一句名言所說:“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必定打開了另一扇窗?!痹诰唧w工作實踐中,我們不僅要積極尋求學生關“門”的原因,更要幫助學生找到并穿過那扇“窗”,給學生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的發(fā)展道路。
一、學困生的成因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W生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為學困生也有一個過程。要幫助那些學習困難的孩子,首先要了解他們是怎樣成為學困生的。經過十幾年的教育教學,我把學困生的成因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家庭原因
溺愛:現(xiàn)在家庭中孩子越來越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大人圍著一兩個孩子轉,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或主角。這種社會現(xiàn)實造成了家長對孩子溺愛有加,百依百順,形成了孩子怕苦、怕累、怕難、貪玩、依賴性強、驕橫、任性、唯我獨尊的性格。
2.自身原因
適應性差:學生在升入中學后,學習環(huán)境和內容都是嶄新而陌生的,面對突然增加的眾多學科束手無策,誰能很快適應,誰就學得輕松,反之就形成學困生。
行為習慣差:通過調查了解,多數學困生過多地依賴他人,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獨立的學習習慣。
智力欠缺:有部分學生智力發(fā)展低于同齡其他學生的平均水平,他們記憶困難,理解緩慢,對于知識不能變通;他們愿學、樂學,但結果往往是在學習上花的時間比其他學生多,而成績卻遠遠不如他們,在學習上處于持續(xù)困難狀態(tài),久而久之成為學困生。
3.學校原因
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不夠新,與素質教育的實施相悖;教學中采取“填鴨式”、“管束式”、“保姆式”等落后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xiàn),主動性全無;有的老師對于犯錯誤的學生嚴厲訓斥和指責,甚至有體罰和變相體罰的現(xiàn)象發(fā)生;有的老師對學生表揚得不合理,批評得沒理由;有的老師對全體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等等。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師生關系的不融洽和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久而久之出現(xiàn)學困生。
二、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通過對學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我認為,學困生并非是無藥可救,只要運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會使學困生得到轉化。
一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困生不是“差生”。評價一個學生是不是“差生”,關鍵要看我們的學生觀。如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考大學,而且是考重點大學,那么所有考不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就都是“差生”;如果我們不以考大學為標準,而是以能不能搞發(fā)明為標準,那么所有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就都是“差生”;如果我們要的是“順民”,那么所有有個性的就都是“差生”……所以說,“差生”是一個有參照物的概念。很多學生學習困難,是因為他們的智力發(fā)展水平、學習習慣、家庭學習環(huán)境等落后或不如同齡學生,但是,不少學困生的道德品質是沒有問題的,除了不愛讀書,不會讀書,他們并沒有什么不良品行。面對學困生,教師可以做些什么幫助這些學生呢?我想,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走出人生的低谷,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
二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在對學困生的教育中,教師尤其是中學教師,不要一受挫折就失望、灰心。大多數學困生的學習問題早已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我們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解決問題嗎?顯然,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首先要有一個良好心態(tài),能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時,要有一個合適的教育效果評價標準,不要和自己過不去,和學生過不去。標準太高,我們自己失望,學生也灰心。
三要用科學的精神關愛學困生。在具體工作實踐中,當學生在一條道路上不能取得成功時,我們要抱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師德原則,深刻反思,是不是他們努力的方向本身就是錯的,要積極地、科學地幫助其尋找原因,所謂科學地,我認為就是“因材施教”,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性,找到適合他們發(fā)展的道路。
四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是“面向全體學生”,學困生在班集體里所占的比例雖小,但仍然是“全體”中的一分子,我們要是放棄了,那素質教育還從何談起?要想真正實現(xiàn)“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的目標,我們就更應該花更多時間和心血關注他們、轉化他們,努力地喚起他們的上進心,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
有教育存在,就有優(yōu)秀生和學困生,他們只是相對而言的。因此,學困生及學困生的轉化是教師要永遠面對的問題。學困生轉化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關心愛護是基礎,全程管理是保證。對于那些學困生,我們要有耐心,要有責任感,要極力轉化,絕不能放棄。只有這樣才能挽救他們,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生。
參考文獻:
[1]張美秀.學困生問題的分析與對策[D].中國教育在線,教師頻道,2010.04.07.
[2]李忠奕.淺談學困生的轉化[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