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電視”用十幾個小時直播織毛衣
——“慢電視”能讓人身臨其境感,有報道說,有位觀眾在觀看了5天的火車行程之后,火車到站那刻,他竟然也拉開家里的窗簾,開始找行李。
最早用“慢”來做電視節(jié)目起源挪威。2009年,為紀念連接奧斯陸與卑爾根的卑爾根鐵路誕生百年,NRK電視臺全程跟拍了這趟火車的旅程。
列車行駛了7個多小時,節(jié)目也播出了這么長時間,幾乎沒有任何后期處理,卻意想不到創(chuàng)下高收視率。據(jù)統(tǒng)計,大約120萬人收看或至少部分收看了這檔節(jié)目,人數(shù)相當于挪威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挪威國家廣播電臺慢電視節(jié)目負責人魯內(nèi)·莫克爾布斯特稱,這是真正的“真人秀節(jié)目”。
在挪威熱播過的慢電視節(jié)目還有,用十幾個小時直播織毛衣、柴火熄滅、看別人釣魚,另一檔大熱、讓Twitter癱瘓的慢電視是5天游輪節(jié)目,也是—分鐘都不落的全程直播。
當然也有評論說,花幾個小時,盯著屏幕發(fā)呆,十分滑稽。
現(xiàn)在,在英國,BBC4變成了慢電視的試驗基地,計劃今年底推出慢電視系列節(jié)目,用“慢”來表達簡單生活中的藝術和流行文化。節(jié)目具體內(nèi)容為兩小時的運河旅程、三小時的國家博物館暢游、三個30分鐘的無解說手工制作過程。
另一家英國慢電視的先鋒是英國航空,英航不再專攻好萊塢大片,而是上線了“慢電視”,內(nèi)容是挪威的一段火車旅程,從卑爾根到奧斯陸,全程7小時,無聲。這種以“慢電視”追求達到旅程平靜感的做法,目前英航是唯一一家。
慢電視的長鏡頭拍攝,挖掘人們的主觀意識和潛能,這一秒可能會感到無聊,下一秒就會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BBC4頻道總監(jiān)哈瑞森說,對于傳統(tǒng)的節(jié)目形態(tài),觀眾再熟悉不過,無非就是加快一切的表現(xiàn)手法,而“慢電視”這種完全違背傳統(tǒng)的節(jié)目,精彩之處不再是不停地“大喊大叫”,而是毫無修飾敘事中的未知部分永遠抓著觀眾的心。
這也許就是“慢電視”被稱作史上最無聊又有魔性的節(jié)目的原因。
“機器警察”將開始巡邏迪拜街頭
——聽說,日本的一個實驗室已經(jīng)找到機器人毀滅人類的證據(jù)之一,他們研究的最新的機器人已經(jīng)學會了揮劍。
看過經(jīng)典美國科幻片《機械戰(zhàn)警》(Robocop)的人,一定對全副武裝、除暴安良的機器人警察墨菲(Murphy)不會感到陌生。在迪拜,電影里的“機械警察”就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上崗”了。
迪拜正準備引進高科技機器人,用來執(zhí)行街道、商場及其他人員密集場所的巡邏任務。首批警務機器人將在2017年正式引入,并有望在2020年前成為正規(guī)警力的一部分。
迪拜警察局職能部門主管哈立德·納賽爾·阿拉祖克上校在一次主旨演講中表示,引入智能機器人的原因在于迪拜人口不斷增長,通過這一舉措,“可以在不雇傭更多人力的前提下提升服務效果”。
與電影里打擊犯罪的機械戰(zhàn)警不同,這些智能機器人的外形與《星球大戰(zhàn)》里的圓筒狀機器人R2-D2類似,高約15米,重約136公斤,沒有武器裝備。該批型號為K5的機器人均為美國加州舊金山的Knightscope公司制造。
這些機器人配有互動屏、麥克風,熱力傳感器、激光掃描器、GPS定位、氣味探測儀和空氣污染監(jiān)測儀,甚至可以每分鐘讀取300輛汽車的號牌信息。據(jù)介紹,這批K5機器人將擔負起守衛(wèi)和公共信息終端的職能,直接與市民和游客進行互動。他們的智能終端與警務呼叫中心接通,人們有任何問題或是投訴,都可以直接向機器人反映。
目前迪拜正計劃在兩年到四年的時間內(nèi)對機器人進行升級,從而使機器人可以在沒有人工介入的情況下直接與公眾交流,采用人工智能(Al)的機器人只是迪拜打造高端警力的一部分。
《la farfa》胖女生也有時尚
——在日本,面向胖女生的服裝變得越來越時尚,背景之一是日本年輕女性意識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胖女孩不再遮遮掩掩勉為其難地去掩蓋身材。
時尚圈“排擠”胖子,似乎胖界無時尚,不信翻開時尚雜志看看,對胖子的不屑尤為明顯。大家只信奉一個原則,女生就是“要么瘦,要么死”,完全不在乎每個人都有追求時尚的權利。
這幾年,胖姑娘由于找不到適合的衣服,很多人開始定制自己的大碼女裝,漸漸地,一些大碼女裝品牌隨之興起。如今,連媒體也按捺不住了,開始順應這股潮流,關注胖人的時尚。
2013年,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本專門針對胖女孩的時尚雜志《la farfa》,一面世,這本雜志就火了。該雜志打破傳統(tǒng)與偏見,專門為胖女孩提供穿衣打扮的時尚訊息,內(nèi)容緊跟時尚前沿,從專業(yè)角度為讀者提供服裝、配飾、發(fā)型、化妝等建議。
要想成為這本雜志的模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衣服型號在2個L以上才有資格。為了能有登上這本新時尚雜志的機會,據(jù)說一些模特不斷吃東西把自己變胖——是不是完全顛覆了你對時尚雜志的的印象?
對于繁忙擁擠的時尚界而言,出這么本雜志或許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有跡象表明,《la farfa》進入的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市場。在日本,專門銷售大碼時裝的品牌smiLeLand,從網(wǎng)上開始不斷壯大,除了它在澀谷的旗艦店,已經(jīng)開設了至少四家線下分店。
除了胖時尚雜志、胖時尚品牌,做一個胖時尚網(wǎng)站、胖時尚美麗說,可能都是不錯的商業(yè)機會。
藝術家用4.5噸紙搭出一座“紅橋”
——“紙橋”的科技含量、知識密度以及對材料的性能認識特別高,常見的紙橋造型上多采用三角形、矩形、梯形、拱形、卒形及其他一些形式。
英國環(huán)保藝術家史蒂夫一梅薩姆(Steve Messam)利用2.2萬張紅紙,在坎布里亞郡赫爾韋林山(Helvellyn)的Grisedale峽谷,建造了一庭長達5米的紅紙橋。奇異的地方在于,這座橋沒有使用膠水、螺栓以及其他任何固定支架支撐。
這座獨特的紅色紙橋,吸引了很多遛狗者和騎自行車者的興趣,他們想要測試這座橋是否能夠撐起自己的體重。
梅薩姆說,這座紙橋結構堅固,足以承受行人的重量,因為重達4.5噸的紙張令其強度比橡木高一倍。而使用紅色,是讓紙橋與周圍風景形成對比,與地形完美匹配,不會讓人覺得過于突兀。
登山家艾倫·辛克斯(Alan Hlinkes)是首批通過紙橋的游客之一。他說:“通過紙橋時我有點兒不安,畢竟它完全是紙做的。紙橋建于3米多高的巖石河床上,頂部有些晃動,但即使下暴雨,這座紙橋也沒有損壞跡象,看起來非常結實?!?/p>
梅薩姆耗時三年研究用紙建造真正的橋梁,今天終于成功了。紅紙橋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被視為環(huán)保的象征。建橋的紙都是特制的,即便下雨,也不會褪色。展覽結束后,紙橋將被拆毀,紙張則會歸還給造紙廠以便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