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摘 要: 《拉格泰姆時代》是美國著名小說家多克特羅的代表作,以其融虛構(gòu)情節(jié)與真實史實于一體的寫作特點著稱。該小說從多角度、全方位的視角再現(xiàn)了二十世紀之交的美國社會,回顧了世紀之初的那段歷史,并引發(fā)了讀者的重新審視。本文從新歷史主義批評角度解讀該小說。
關(guān)鍵詞: 多克特羅 《拉格泰姆時代》 新歷史主義
美國一流嚴肅小說家多克特羅以其融虛構(gòu)與事實于一體的獨特寫作模式而著稱。在成名作《但以理書》中,他首次嘗試了這種新型寫作手法。而在代表作《拉格泰姆時代》里,多克特羅更是將這種把虛幻創(chuàng)作與真實史實相融合的風格發(fā)揮得爐火純青。盡管該書因其反傳統(tǒng)的寫作手法而受到褒貶不一的評論,但它仍在美國文壇引起了轟動,并為多克特羅贏得了第一個“全國圖書評論界獎”。《拉格泰姆時代》主要取景于紐約,描寫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家庭在1902年到美國1917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經(jīng)歷的生活變遷。書中,這三戶虛構(gòu)的家庭與許多那個時代赫赫有名的真實歷史人物交織聯(lián)系,再現(xiàn)了二十世紀之交的美國社會里各階層的人民如何應對動蕩年代帶來的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該書構(gòu)思縝密、內(nèi)涵豐富、技巧獨特,可從多方面進行研究,然而它最大的特點無疑在于將有據(jù)可查的史實穿插到虛構(gòu)編造的情節(jié)中這種將歷史再現(xiàn)于文本中的寫作方式。本文試從新歷史主義角度解析該小說。
新歷史主義是發(fā)展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文學批評流派,注重研究文本與社會歷史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旨在透過文學作品的歷史語境理解文本,同時通過文學研究解讀不同時期的歷史。新歷史學家認為歷史并非完全客觀真實。在他們看來,雖然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由于在理解及記錄這些客觀事實的時候,記錄者會受其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受其自身道德、價值等觀念主宰,因而,在對原本客觀的歷史事件、人物進行描述、刻畫時,難免會帶有主觀色彩,導致記錄的歷史并非是客觀事實的“真實”再現(xiàn),而是經(jīng)由記錄者闡釋甚至修飾的產(chǎn)物。這樣,原本具有唯一性的歷史真相就沒有如實反映出來,而記錄的歷史因其帶有的主觀性變得不完全真實可信。就如阿蘭姆·維薩在《新歷史主義》這本書中歸納新歷史主義者恪守的五項“宗旨”時提到的一點:“沒有任何話語可以引導我們走向恒定不變的真理,也沒有任何話語可以表達永恒的人類本性?!保ňS薩11)
新歷史主義這種對“歷史”的懷疑態(tài)度得到了多克特羅的認同?!八凇短摷俚奈墨I》中清楚地表明了‘歷史只存在于編撰中’”(李俊麗110)。雖然歷史基于客觀事實,但由于它是“編撰”、“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chǎn)物,并且是通過各種文本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那么,從某種意義上講,歷史就與小說及其他敘述作品有了共性:其一,兩者都是人為“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物,均會受到“創(chuàng)作者”主觀思維的影響,而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反映其“偏見”,導致它們不能保持絕對的客觀性;其二,兩者均以文本形式出現(xiàn),均可從文本分析角度研究。這就構(gòu)成了歷史的文本性。就新歷史主義提出的小說與歷史的互文性這個觀點,多克特羅也表示了贊同,在《拉格泰姆時代》里,多克特羅則運用別具匠心的寫作手法,“還原”了他心中的那段歷史。
在對小說的布局上,多克特羅選取了三個來自不同階層、不同種族的家庭經(jīng)歷的故事作為貫穿全書的主線,并在其中穿插一些歷史上家喻戶曉的真實人物、事件。他并沒有給這三戶虛構(gòu)家庭中的成員命名,只是冠以諸如“爸爸”、“母親”、“小男孩”這樣的稱謂來指代,而對歷史人物則保留了真實姓名。通過這種方式,多克特羅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方面,這三個各不相同的家庭都具有代表性。將其作為小說主要人物并透過其生活經(jīng)歷能多層面地反映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困苦遭遇。并且,用模糊稱謂的方式“以偏概全”,使書中人物并非特指,而泛指當時美國社會中這一類家庭的各成員。也就是說,“歷史事實中的主角們可以是任何一個‘父親’、‘爸爸’、‘母親’、‘媽媽’、‘小男孩’和‘小女孩’,他們既是歷史的參與者更可以說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張佳坤,582)。另一方面,書中提到的真實人物都是耳熟能詳?shù)臍v史名人,將其與書中虛構(gòu)人物并置在同一舞臺,相互交融、共同演出,便能使小說的真實性得以提高。
除了刻畫不同層面的小說人物以外,多克特羅還采取讓不同人物就同一事件、同一情形從各自視角闡述的方式,達到對事物的全方位認識。這樣的人物刻畫不僅能使讀者對人物自身有更深入的洞悉,還能使讀者通過人物的闡述對事件本身有了自己的認識。這就有助于讀者在心中“還原”一個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并重新審視那段歷史,達到作者的寫作目的。多克特羅這種多角度審視歷史的態(tài)度與新歷史主義的觀點相契合。新歷史學家認為,“事件的起因往往是復雜多樣、難以解析的”(Tyson 280)?!皼]有一個對歷史的充分普遍的解釋(一個能為特定文化的各方面提供單一答案的解釋)”(281)?!耙虼耍職v史主義注重傾聽歷史的多種聲音,力求探索出權(quán)力話語背后隱藏的真實情況”。這里所說的多種聲音主要體現(xiàn)為各群體對歷史所作的敘述,這也構(gòu)成了新歷史主義的另一特點,即關(guān)注邊緣人群對歷史的陳述。新歷史學家認為,邊緣人群的這種敘述“有助于確保主導敘述,即一個從單一文化視角然而卻自認能提供唯一準確的歷史版本的敘述,將不再掌控我們對歷史的理解”(284)。由此可以看出,多種聲音對擺脫權(quán)力話語束縛、還原歷史本相的重要性。
多克特羅在小說中對邊緣人群給予了大量關(guān)注。這在《拉格泰姆時代》中主要反映于三個人物——埃瑪·戈德曼、爸爸和科爾豪斯·沃克。?,敗じ甑侣菤v史上有名的無政府主義者,以其激進的政治演講和寫作著稱。在小說中,戈德曼則在挑戰(zhàn)人物觀念上起到關(guān)鍵作用,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她用女權(quán)主義思想對伊芙琳·內(nèi)斯比特的勸誘上。戈德曼崇尚自由,主張從最基本的身體解放一直到性愛自由。她反對女性為追求外表的光鮮而用緊身腹帶來束縛、傷害身體的做法,提倡自然美,要“讓身體順其自然,自由自在地呼吸”(多克特羅44)。而小說中的爸爸這個人物則代表了廣大懷揣美國夢的移民。他不畏艱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舉家來到美國,希望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拓一片光明的前景。然而,當一家三口抵達美國開展生活、憧憬未來時,才意識到前行的道路是何等坎坷崎嶇:他們不僅會受到當?shù)鼐用竦钠畚?,還會招致老移民的憎恨。爸爸本是一個社會主義者,拒絕被資本主義社會所勞役。但是,在堅守自己的信仰卻未收獲任何實質(zhì)性回報、反倒屢遭挫折后,在媽媽受到凌辱而使這個家庭的美國夢徹底粉碎后,爸爸打破了之前的承諾,選擇了順應時代潮流,融入了先前痛斥的資本主義社會。透過爸爸一家的遭遇可以折射出當時美國社會中移民們四面楚歌的境遇。在“危機四伏”的異國他鄉(xiāng),移民們不得不為了生存這個現(xiàn)實問題而出賣自己的肉體及思想。至于科爾豪斯·沃克,這個人物反映的則是種族歧視問題。沃克是一名黑人音樂家,開著福特老爺車的他過著令白人都羨慕的優(yōu)越生活,而他那種“令人不安的堅毅和自命不凡的氣質(zhì)”(112)也引起了白人的反感。沃克是一個強烈追求平等的黑人,當他受到綠寶石島消防隊隊員的惡意挑釁后,并非如同當時多數(shù)黑人一樣忍氣吞聲,而是執(zhí)意申訴、討回公道。然而沃克的這種執(zhí)拗與當時社會觀念強加給黑人的生存法則相違背、相沖突,他的堅持不但沒有為他贏取應有的賠償,反而釀成最終家破人亡的慘劇。沃克的例子也許不夠典型,卻反映出當時美國社會中黑人遭受的壓迫與歧視,他們“飽受‘平等但隔離’政策之害”(李俊麗,109)。
小說《拉格泰姆時代》是多克特羅的一次大膽嘗試。書中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讓人難以辨認、無從考據(jù),卻多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卻被掩蓋的事實。站在二十世紀后半葉的位置回顧世紀之初的這段歷史,不僅使其得以更客觀地再現(xiàn),還引發(fā)讀者深思。
參考文獻:
[1]李俊麗.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拉格泰姆時代》研究.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8-111.
[2]張佳坤.后現(xiàn)代文學的里程碑——評EL多克特羅《拉格泰姆時代》.科技信息,2010(30):582.
[3]E·L·多克特羅.常濤,劉奚,譯.拉格泰姆時代.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4]H·阿姆蘭·維薩.新歷史主義.紐約:羅特利奇,1989.
[5]Tyson,Lois.Critical Theory Today:A User-Friendly Guide.2nd ed.New York:Routledge,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