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應燾
摘 要: 高考中“四不像”作文頻出,原因是教師在平時沒有很好地進行規(guī)范訓練或訓練不到位,一味追求突破創(chuàng)新,而忽視了基本功訓練?!安灰砸?guī)矩不能成方圓”。突破先得有規(guī)矩,創(chuàng)新必須有繼承,尤其對初學寫作的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教師在平時的作文中要加強規(guī)范化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議論文的規(guī)范模式,在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基本的規(guī)范模式之后,再追求突破與創(chuàng)新。
關(guān)鍵詞: 中學生 議論文 規(guī)范結(jié)構(gòu)
議論文是高中作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高考考生首選的作文體裁??墒窃诟呖荚嚲碇?,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四不像”作文。說是議論文,可是找不到作者對問題的觀點和看法,缺少內(nèi)在的邏輯分析。有的前半部分重在敘事描寫,后半部分側(cè)重議論說理,把議論文寫成了既非完全說理又非完全敘事的雜糅之文。
究其原因,是我們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忽視了對文體的規(guī)范化訓練。尤其是在所謂“創(chuàng)新思維”的名義下,文體的規(guī)范訓練往往遭受冷落甚至指責,之后便是大量“四不像”作文出現(xiàn)。
梁啟超在《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中說:“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這是規(guī)矩范圍內(nèi)的事。規(guī)矩是可以教可以學的。我不敢說,懂了規(guī)矩之后便會巧,然而敢說懂了規(guī)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又敢說不懂規(guī)矩的人,絕對不會巧,無規(guī)矩的,絕對不算巧?!?/p>
梁啟超的這段話很好地回答了作文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的關(guān)系。那么一般議論文的規(guī)范格式是怎樣的呢?
議論文一般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論、本論、結(jié)論)三大塊構(gòu)成。
“提出問題”就是在議論文開頭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或者提出論題。所謂鮮明,不外乎這樣兩層意思:一是明確,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持什么觀點,要讓讀者一目了然,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二是簡要,最好能用一兩句話亮出觀點或引出論題,切忌拖沓冗長,將觀點湮沒在字里行間。如2014年高考廣東優(yōu)秀作文《數(shù)碼時代更能喚起珍貴的記憶》,開頭寫道:“有人曾指出,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人生過得越來越索然無味。人們紛紛懷念起黑白膠片的時代,以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間。然而,愚以為,數(shù)碼時代的技術(shù),更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毕日f“有人指出……”,緊接著“然而……”一轉(zhuǎn),可以說觀點鮮明而簡要。
對中學生而言,要求開篇即亮出觀點,有兩大好處:一是先明確論述對象或范圍,下文就有了“主腦”可遵,而不致行文“走題”;二是不會被人誤解為論點不明確,這對考試作文尤為重要。
“分析問題”是議論文的核心部分,就是在文章中間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運用各種恰當?shù)恼撟C方法展開分析論證,要求層次清楚,合乎邏輯。因為是主體,所以一般要占到全文60%乃至更多的篇幅。
分析問題,是學生寫作議論文的難點,很多學生不會分析,不會分點分層論述,一個觀點從頭說到尾,“巷子里扛竹竿,一捅到底”。分析問題說到底是思維的問題,訓練中要教會學生幾種基本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有了總的觀點之后,還能多角度、多層次地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如何分析問題呢?一般認為要在總論點之下,按一定的論述方向分層展開論述。論述的“方向”主要有四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結(jié)果如何。一篇中學生議論文作文,其本論部分只要從這四個指向中選擇一個或者兩個展開即可。具體地說,提出中心論點后,圍繞中心論點按某一指向問“為什么”“怎么樣”,得到的答案就是分論點。如2014年新課標卷Ⅱ作文,有位考生命題為《人生有權(quán)享受苦難》,在這個中心觀點下,他列出的分論點分別為:享受苦難,可以讓靈魂飛升;享受苦難,可以鑄就不屈的性格;享受苦難,可以獲取成功。三個不同層次的分論點所回答的問題,正是“為什么”的問題。
如2014年重慶高考滿分作文《細節(jié)決定成敗》,開頭:“一朵美艷無比的鮮花,可能會因為一點瑕疵而失去光澤;一鍋美味可口的飯菜,可能會因為一點雜質(zhì)而失去美味;人生更是如此,可能因一些小的細節(jié)而失大?!毕扔妙惐?,引出“人生可能因一些小的細節(jié)而失大”的觀點。然后分解出三個分論點進行論述:用牛頓和達爾文的故事論證“做好細小的事,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善于觀察,重視細枝末節(jié)”;用某公司招聘員工時的細節(jié)論證“做好細小的事,需要我們有敏銳的眼光和細膩的心靈”;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的名句論證“做好細小的事,需要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并且有一顆持之以恒的心”。分論點與中心觀點之間構(gòu)成“怎么樣”的關(guān)系,即“怎么樣才能做到不因細節(jié)而失大”。
分論點之間要形成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才能稱之為合乎邏輯;有了三到四個不同側(cè)面的分論點,才能稱之為層次清楚。
“解決問題”是議論文的結(jié)論部分,或者得出綜合性結(jié)論,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就內(nèi)容來說,是全文的綜合、概括、總結(jié)、提高和深化。就結(jié)構(gòu)而言,要呼應全篇,使文章首尾圓合。如2014年高考新課標II卷滿分作文《授之以漁擺脫依賴》的結(jié)尾:“授之以漁,為后輩指示一條明路。放手任其經(jīng)受風雨的洗禮。擺脫依賴,獨自行走。讓一路的經(jīng)驗累積成看破紅塵的睿智。一路艱辛鑄就了風雨不驚的平穩(wěn)。最后,站在路的盡頭,即使沒有轟轟烈烈。也能笑對命運,不留遺憾?!笔谥詽O是相對于長輩而言的,是教育方法;擺脫依賴是相對于自己來說的,是結(jié)果。生存能力需要長輩授之以漁,也需要晚輩自強不息,擺脫依賴。這樣既總結(jié)全文,又升華主題,畫龍點睛。
結(jié)論部分與引論部分一樣,應該簡明扼要,不能拖沓。如能引發(fā)更深層次的思考,那是最好的。
讓我們看一篇例文:
青春永不褪色
2014年江蘇高考優(yōu)秀作文
有人說: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們的青春也終將褪色。然而我卻說:“我們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臨的前一秒?!?/p>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的一種“狀態(tài)”。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輕漂亮的歲月,它是一種昂揚熱烈的“生命狀態(tài)”。它并不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如愛因斯坦,即使年老,卻仍能和孩子們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讓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這樣的他,有誰會說是一位暮氣沉沉的老人,又有誰能說他的青春已經(jīng)褪色?
有些人,認為青春只是生命的階段,終將隨著年齡增大而消逝,他們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小老兒”。
要保持青春的狀態(tài),我們需要擁有樂觀開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總會有暴風雨的出現(xiàn)。這些可怕的暴風雨,往往會吹落青春的風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顆樂觀開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傘,保護著你的青春。蘇軾晚年多次被貶,但樂觀豁達的他依舊不改青春昂揚的姿態(tài),一手美食,一手詩書,口唱大江東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樂觀,我們的青春才不會被風雨侵蝕。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們學會“忘記”。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語,都會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傷痕。所受的傷害多了,你的青春也會傷痕累累,最終只能無奈地倒下。而學會忘記,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藥”,青春上的傷痕也會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著我們只需要熱血和激情,更須難得的一份沉穩(wěn)。只憑熱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雖然絢麗卻無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穩(wěn),我們的青春才能如太陽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因挫折而過早地老成和圓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壓而變得暮氣沉沉?如若他們能以樂觀為盾,以激情為戈,又怎會青春早逝呢?
我們的青春應是太陽,耀眼,永恒。
這是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開頭一段引出論題,以“有人說……”“我卻說……”的方式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緊扣“青春”、“永恒”的論題。
第二段,提出了一個相當新穎、深刻的中心論點:青春不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概括和提煉,符合青春的本質(zhì)特征,放在句首,又做到了鮮明。
本文本論部分很有特點,從不同角度分解出“分論點”:要保持青春狀態(tài),必須擁有樂觀開朗的心;要學會“忘記”;要多一份沉穩(wěn)。這里的“學會忘記”,相當中肯,頗富東方智慧。這幾個分論點的指向是“怎么樣”,套一種思維模式,那就是“怎么樣才能讓‘青春永恒’呢?”
結(jié)尾處,兩個詰問,揭示現(xiàn)狀,發(fā)人深省,又緊扣中心,最后一句抒情式的號召,簡潔而有力,回扣題目,使文章顯得思維嚴密,結(jié)構(gòu)嚴謹。
常聽人說“文無定法”,這其實說的是高層次高境界的文章,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行云流水,行止自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只有蘇東坡那樣的文章圣手方能做到,一般人難以企及,何況是初學寫作的中學生。就中學生而言,強調(diào)“文無定法,”往往不知所云,無從下手。先要從“有法”開始,有“法”可依,方能入門,能入門,方能登堂,登堂后再求突破創(chuàng)新。任何技能的獲得都是如此,寫作也不例外。正如梁啟超所說的“不懂規(guī)矩的人,絕對不會巧,無規(guī)矩的,絕對不算巧”。
對于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熟練掌握幾種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方式,應該說不算難事,平時多訓練,在考場上,相對可以從容應對。因此,在訓練中,應當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引導,讓學生心中裝有幾種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模式。這樣既可避免“四不像”作文的出現(xiàn),又可讓學生從容應對,不致在考場上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