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萍
目前,農村中小學全部實現(xiàn)了班班通,構建起三通兩平臺,基礎設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作為農村數(shù)學教師,我們有責任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通過教育技術提高數(shù)學教學效率。教學曾經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把直尺和圓規(guī),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學起來有點枯燥無味,從而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是很好。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新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多媒體由于具有圖、文、聲、像并茂這樣的特點,它將改變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要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進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學,多媒體的應用勢在必行。下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多媒體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
在數(shù)學教學中,適時適當?shù)剡x用多媒體技術支持教學,以生動的畫面、動人的聲音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能使學生重視實踐操作,科學記憶知識,并且有助于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如講述《圓》中有關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的有關內容時,我利用FLASH設計了一個“動物趣味運動會”的情景,畫面是小雞、大象和河馬分別騎著圓形車輪、方形車輪和三角形車輪的賽車進行比賽,并配上運動會的背景音樂。這個情景一出現(xiàn)在課堂上,問題就自然引出來,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呢?又如在直線、射線、線段的判斷中,學生對“線”的特征雖然了解,但對其應用把握不準。我們在設計課件這一部分時,采用動畫顯示直線、射線和線段。例如,可以使線段自左飛入,然后按動畫疊放次序播放,射線是線段基礎上一端的無限處長及把線段兩端處長得到直線,這種在原有圖形基礎上的動畫展示過程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到線間的對應關系,加深了對“線”的特征的掌握和理解。多媒體可應用于數(shù)學教學中實驗模擬和難點突破,自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在數(shù)學教學中適時使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和諧的樂學氛圍,使學習變成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從而達到“樂中求知”、“寓教于樂”的目的。這樣從以教師教為主變?yōu)橐詫W生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初中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shù)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實現(xiàn)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如教學平移、旋轉、軸反射等幾何變換時,在電腦上動畫演示圖形變換比在黑板比畫易懂直觀得多。幾何圖形變換在數(shù)學教學中有著重要位置,通過圖形變換,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又如在學習《中點四邊形》這一節(jié)課時,就充分利用了幾何畫板實施教學。例如:已知四邊形ABCD是(?搖?搖),E、F、G、H分別是AB、BC、CD、DA的中點,求證四邊形EFGH是(?搖?搖)。同學們大膽猜想、探究,四邊形ABCD可以是(?搖?搖)?(1)任意四邊形;(2)梯形;(3)等腰梯形;(4)矩形;(5)菱形;(6)正方形。按理每種情形要畫一個圖形進行探索,但利用幾何畫板便于拖動的特點,以點A為基本點,只畫了一個圖形,然后每種情形就不需另外畫圖,只拖動點A就可以變化出上面六種情況所需要的圖形,這樣既省時省力,又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shù)學的靈活性,更便于學生觀察其中的變化過程。也就是在這樣一個變化過程中,達到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完成了中點四邊形的學習。而且在這個圖形變化過程中,多媒體課件直觀地展示了后面四邊形EFGH的形狀,對學生探索的方向進行了很好的引導。學生很輕松地就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當然也就增加了教學容量。
當然,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很多,課件的設計也要根據具體的數(shù)學問題進行設計,以求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加大課堂教學容量
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優(yōu)化教學信息、增加教學容量增強數(shù)學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把大量時間花在語言描述和板書等方面,語言陳述的內容過多,學生抓不住重點,前后內容聯(lián)系困難。板書內容過多,不僅擠占時間太多,而且不利于老師的課堂組織,難以取得好的效果。而應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例題、習題,使教與練的容量大大增加。如:對《圓的認識》設計采用了三個問題情景:首先是向學生提出圓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幾種?等學生回答后,從計算機中調出圓的幾種圖形,讓學生集中精力觀看后,情緒高漲,思路開闊;在對圓的判別中,設計插入一個繪制的車輪圖像,使學生對圓的性質豁然醒悟;在對一堂課的歸納、小結時,采用網絡技巧及特寫處理,把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思想和解題技巧以特寫方式歸于一張畫面上,并配上輕松的背景音樂,使同學能輕松愉快地掌握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法。又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時,先讓學生觀看一組由三角形組成的各種圖案,以此揭示課題:認識最簡單的多邊形——三角形。然后讓學生拿出他們準備好的三角形紙片,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進行觀察、測量、比較,揭示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的組成元素。再讓學生對現(xiàn)有的三角形圖片和紙片進行分類,教師歸納總結三角形的分類情況。最后再出示一組課堂練習,鞏固知識點。這樣融合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教學技術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應注意的原則
1.教學性原則
(1)選取那些常規(guī)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
(2)選取課堂上用常規(guī)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問題。
(3)能通過提供與教學相關的媒體信息,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情景)、資源環(huán)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信息源。
2.可操作性原則
課件的操作要盡量簡便、靈活、可靠,便于教師和學生控制:在課件的操作界面上設置寓意明確的菜單、按鈕和圖標,最先支持鼠標,盡量避免復雜的鍵盤操作,避免層次太多的交互操作。
3.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擬實驗,更符合科學性。課件中顯示的文字、符號、公式、圖表及概念、規(guī)律的表述式力求準確無誤,語言配音也要準確。但在科學性的評判上宣粗不宜細,要做具體分析。如果片面強調科學性,就會束縛人的手腳,不利于多媒體課件的應用。
總之,在平常的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可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地方還有不少,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她好,就不分場合時時都離不開她,讓學生整堂課只當觀眾,這樣費時費力且收效甚微。我們要把傳統(tǒng)教學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靈活選擇,讓多媒體技術更好地服務數(shù)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