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路平
人們常說教育是偉大的,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得不承認,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在工作中,失誤或許是在所難免的,比如:經驗不足、工作粗心、方法簡單、褒貶失當等等,但是無法原諒的,便是對學生心靈的傷害。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時認為,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自我尊重。他這樣諄諄告誡年輕教師:“自我尊重取決于什么?怎么培養(yǎng)?年輕的朋友,請記住,這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因為在要摘掉這朵花時,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小太陽的透明露珠。要培養(yǎng)自尊心,只能用溫柔細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能容許采用粗魯的、 ‘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p>
我們曾經在失誤之后,這樣原諒自己也這樣對學生解釋:“我是一片好心啊!”現在我們意識到,不管我們平時對學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不管我們過去在學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們以前對學生進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們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也許是一頓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也許是一句辱罵,甚至也許只是一個冷漠鄙視的眼神——那么這一切都煙消云散了!
我們批評學生時,常常不注意措辭,激憤之中往往尖酸刻薄。從教育手段來講,可以說教育的藝術就是語言的藝術,但不恰當的語言有時成為刺向學生心靈的尖刀。每當我們自以為雄辯,自以為尖銳,自以為辛辣的時候,學生看似不在乎而心靈卻在哭泣。更有甚者,有的學生可能已經習慣于我們的嘲諷而無動于衷了。
由于武斷或主觀偏見,我們有時也冤枉學生。說起來,好像冤枉學生也是難免的,往往是偶然的。但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我們冤枉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后進學生”:科任教師反映課堂紀律不好,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某個“搗蛋分子”;教室的玻璃窗打碎了,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一貫舞槍弄棒的“調皮大王”;班上的東西丟失了,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某些有“前科”的學生……不能說,我們的這些想法沒有一點道理,但如此定式思維,冤枉一些我們心目中的“后進學生”就是必然的了。結果,被冤枉的學生不僅心靈痛苦,他們還會在思想上、感情上與我們對立起來,以后我們所有的“苦口婆心”都是白搭!
教育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讓學生對自己懷有希望。“我永遠不會相信你了!”“看來你是教不好了!”“這是最后一次原諒你了!”“我沒有你這樣的學生!”……當學生本來是非常尊敬老師,并認為老師是真誠地幫助他時,這些話無疑會擊碎他內心深處“想做個好學生”的美好愿望。因此,不對學生揚起你的拳頭;不用刻薄的語言對你的學生說話;寧可讓學生欺騙十次,也不要冤枉學生一次;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要對學生說“你是不可救藥的”這樣的話。
教育的過程是獨一無二的,教育學生的模式也是豐富多樣的,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是他們的引路人、守護者,是他們幼小心靈的呵護者。人生本就不完美,有遺憾也屬正常,但不要讓它成為我們的終身遺憾,而是讓我們時刻鞭策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最終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走向成熟。
(作者單位:英山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