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飛
[摘 要]文言文是了解、傳承中華經典文化的重要工具。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中應做到:以讀為主,培養(yǎng)語感;聯(lián)系生活,積累運用;口頭檢查,鞏固知識。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 特點 傳承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4-001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載體。那么在現(xiàn)代,學習文言文是否有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文言文記錄了中華歷史中浩如煙海的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同時,文言文是流傳了數(shù)千年的古代書面語言,當中的許多基本詞義、語法特點仍然支撐著現(xiàn)代漢語,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不可缺失的一環(huán)。此外,文言文是在古代漢語口語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形成的一種簡潔典雅的語言,有著獨特的文韻、意境之美。因此,即便時至今日,文言文也有著很重要的學習意義。
從小學開始學習文言文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對任教的班級進行了近一年的文言文教學嘗試,有了一些收獲和心得。在教學之前,我們需要制定切合學生年齡、學段特征的目標和要求。教學目標應強調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讀懂句子,不應對詞法、語法進行過深的講解。此外,在選取文本題材時也要注意,過于晦澀的文言文不僅讓學生難以理解,還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應選擇內容較為淺顯、故事性強的小短文進行教學,并結合文本設計一些富有吸引力的導語,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笑林廣記》《夢溪筆談》等書中篇幅不長的笑話、趣文是不錯的教材來源。這些文章不僅淺顯易懂,更生動有趣,能讓學生哈哈大笑,樂在其中。此外,我們還可以選擇《揠苗助長》《鷸蚌相爭》和《狐假虎威》等與教材同步的相關文言短文進行教學,將其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拓展。這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又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可謂一舉兩得。
由于教學對象是小學生,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也要經過思考和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要符合小學各學段的不同特點,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讀為主,培養(yǎng)語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讀書的要求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在文言文教學當中同樣適用。培養(yǎng)文言語感、理解文言文必須建立在讀的基礎上。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而培養(yǎng)語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掌握朗讀方法,對文本進行熟練地朗讀。因此,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我十分注重朗讀。在教學文言文的第一課《不禽不獸》時,我首先就在黑板上板書了“讀通”“讀懂”“讀熟”“讀好”幾個要求。這些要求是學好文言文的前提,也是對文本進行理解、運用的重要途徑。
在學生剛剛接觸到這篇《不禽不獸》時,我首先要求學生“讀通”?!白x通”即把文章讀通順,解決文章中出現(xiàn)的難讀字、多音字和易錯字。在初讀時,“朝賀”“慨嘆”“倨傲”等詞語學生平時沒有接觸過,難以讀通。我在出示拼音后,對幾個難讀的句子進行了范讀,學生跟讀數(shù)遍之后,便能將文本流暢地讀出來了。
在讀通文本之后,我便帶領學生對文本進行理解。理解關鍵詞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學生對關鍵詞進行解讀后,就可以通過思考、推測來理解句意,進而對文本有了初步的把握。學生在理解了“朝賀”即臣下覲見君王進行慶賀、“慨嘆”意為有所感觸而嘆息、“倨傲”是高傲自大的意思后,便能基本理解《不禽不獸》的大意了。這時,我便請學生對文章進行逐句翻譯。通過對關鍵詞的準確把握,學生很快便理解了文章大意,即“卑鄙圓滑的人沒有明確的立場,常常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改換身份”。此時讓學生再讀文章,學生便能帶著自己對文意的理解去讀,真正做到了“讀懂”。
“讀熟”是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理解、讀懂文章之后,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讀熟文章,尋找學習文言文的感覺。學生在讀懂《不禽不獸》后,我便要求學生自由朗讀短文。學生讀熟后,我指名學生在班上朗讀,其余學生聽一聽、評一評,自己再試一試,力求做到人人讀熟。此外,對篇幅很短的文章,在學生理解、熟讀后還可以要求他們當堂背誦,從而加深印象,鞏固積累。
“讀好”是對學生朗讀更進一步的要求,即在讀書之時能夠注意到讀文言文的節(jié)奏、停頓和情感語氣。古人讀書叫做“吟詠”,這與朗讀白話文有很大的差異。如《不禽不獸》中鳳凰和麒麟互相慨嘆的一句話:“如今世上惡薄,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真乃無奈他何!”這類句子較長、蘊涵著情感的話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讀好。我先請學生讀這句話,看一看學生是否注意到停頓,再對這句話進行范讀,用斜線畫出正確的句讀作為提示:“如今/世上惡薄,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真乃/無奈他何!”學生聽完范讀后,結合斜線提示進行斷句,很快便能讀好這句話。最后,我提問學生:讀這句話時該帶著什么樣的語氣?學生結合全文的大意以及“慨嘆”“無奈”等詞義,通過朗讀,將鳳凰和麒麟無奈的感慨體現(xiàn)了出來。部分學生在齊讀時甚至配上自己的肢體語言,將搖頭嘆息,不勝感慨的狀態(tài)演繹得惟妙惟肖。這就是做到了“讀好”。
“讀”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核心。能夠讀好文言文,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對古文的語感。在課堂中,教師不妨將范讀、個人讀、互讀、齊讀、比賽讀等方式結合起來,將學生帶入“文言文游戲”中,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讓學生將文本讀通、讀懂、讀熟、讀好,從讀中獲得知識。
二、聯(lián)系生活,積累運用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但當前文言文的學習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應試,學習模式也大多以做題為主。這就脫離了學習文言文是品味經典美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初衷。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將文言文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將課內外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外生活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這不僅能使文言文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顯得更具意義,更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不可小覷的指導作用。學生能夠通過文本中蘊涵的道理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這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同時,文言文故事本身也可以作為一種素材,當中蘊涵的成語、名句、新知識都可以作為知識儲備進行積累,從而為學生的表達與寫作提供良好的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短文通過弈秋教兩個人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絕對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學完這篇短文之后,我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文章的感想。學生先對學弈二人的不同行為和結果進行評價,指出“思援弓繳而射雁”的人學得不好的原因在于三心二意。接著,有學生通過這篇文言文聯(lián)系到自身的學習。他認為,現(xiàn)在的學習和兩千多年以前并無區(qū)別,同齡的學生坐在同一個課堂中,學習狀況出現(xiàn)差異便是因為當中有“思援弓繳而射雁者”,是因為自己的不專心導致了成績不夠理想,而并非由于“智弗若”。如果每個人都能“惟弈秋之為聽”,那么大家肯定都能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學生能在引導下把文言文與自身的情況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改變了文言文脫離現(xiàn)實的情況,更是用故事提醒自己、指導自己,在學習時盡力做到專心致志,努力成為一名真正的“善弈者”。
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僅能聯(lián)系生活,獲得感悟,更能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課內外知識。在備課時,我會選擇一些與成語有關的文本作為教材,拓展學生的知識。如《揠苗助長》告訴學生要遵守自然規(guī)律;《南轅北轍》提示學生行動要和目標一致;《歧路亡羊》警醒學生學習一定要確立目標;《濫竽充數(shù)》教育學生不能弄虛作假……學生通過文言文學習,對已知的成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學習了新的成語,增加了成語積累量,并學會了運用。
三、口頭檢查,鞏固知識
文言文的語言表達和文體對小學生來說是陌生而新鮮的。同時,在學習文言文時,學生也會接觸到大量的人名、地名、官職、器物等專有名詞和“倒裝”等特殊的古代語言習慣。如果在學習后不加以鞏固、反饋,那么學生很可能由于時間的推移將所學知識逐步遺忘,這就使文言文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課后的檢查反饋,將學生習得的知識加以鞏固,確保學生能夠完全掌握。
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對一些較難、較深的知識可以不要求學生完全掌握,只要求他們理解核心詞意以及文章大意即可。因此,我們在檢查時可以摒棄固有的筆試考試模式,使用更為輕松、易行的方法,如運用口頭對話、交流的方法對知識進行回顧、鞏固。首先,可以請學生自己重新讀一讀課文,并在讀書時回憶重要知識點。然后,指名學生說一說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可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針對文本對其他同學進行提問。教師在學生提問、回答過后可以對學生忽視的重點進行補充提問并解答。接著,教師可以請學生說一說學完課文后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以及主人公的看法,再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以及給自身的啟示,讓學生做到“溫故而知新”。這樣一來,文言文的復習回顧與鞏固就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大的壓力和負擔,更不會引起學生的畏難情緒,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也需要提高自身修養(yǎng),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教師是文言文教學的領導者、組織者。教師有一缸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因此,我們必須不斷擴大文言文的閱讀量,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豐富自身的學習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書籍外,《百家講壇》《子午書簡》等節(jié)目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途徑。此外,我們也可以多開展相關的教研活動,集思廣益,讓思想在教師們的交流與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
文言文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學習文言文不僅能加深對古人思想、情操的認識,了解民風民俗,還能從中感受到美的韻味。不僅如此,它還承載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智慧結晶,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氣概。因此,我們要從小學開始重視文言文教學,不斷探求科學、有效的方法,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設計,讓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了解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厚文學底蘊,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精神。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