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寅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學 浙江 奉化 315500)
開發(fā)音樂聯覺 豐富審美體驗
陳露寅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學 浙江 奉化 315500)
音樂聯覺是音樂審美中的重要心理過程。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啟發(fā)、引導、調動學生的音樂聯覺能力,是做好音樂欣賞教學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從使用情感聯覺功能,引發(fā)內心共鳴;活用意象聯覺功能,展開豐富聯想;調動視聽聯覺功能,感悟音樂內涵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其中結合了對典型音樂作品的分析,以及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具體的論述。
音樂欣賞教學;情感聯覺;意象聯覺;視聽聯覺
聯覺,在心理學中被定義為“從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它往往不需要以語義網的聯結關系為中介而直接發(fā)生在感覺層次上。聯覺現象是廣泛存在的,當我們在聆聽音樂時,聲波刺激人的聽覺系統而產生聽覺之外的體驗,如視覺形象﹑感情體驗等等,這就屬于典型的音樂聯覺活動。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是用有組織的藝術材料構成音樂形象﹑表達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音樂具有不具象﹑無語意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等審美特征,使之比其他藝術更加言之不盡,更加需要通過引發(fā)個人的聯覺活動,來獲得感悟和理解。因此,我們在音樂審美過程中,需要通過有效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聯覺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聯覺的作用和應用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體現出來,滲透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發(fā)揮其對音樂審美的重要功效。從具體的功能來看,可分為情感聯覺﹑意象聯覺﹑視聽聯覺這幾類。
聲音的刺激能夠直接引起人的興奮度﹑強度﹑緊張度等情態(tài)活動,使人產生豐富多變﹑細膩微妙﹑難以言傳的情緒體驗,即音樂的情感聯覺功能。音樂是“情緒的藝術”,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更是一種音樂創(chuàng)作者用來敘事﹑描寫﹑抒情的語言。那特定的或個性化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音樂要素,會引發(fā)人敏銳的情感聯覺活動,進而在音樂審美的過程中引發(fā)內心情感的共鳴。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抓住學生的情感聯覺加以引導﹑牽引,并以此為觸點展開教學活動,能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音樂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
案例一:
馬思聰作曲的小提琴曲《思鄉(xiāng)曲》采用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寫成,以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為音樂素材,運用我國民間常用的變奏手法,中西結合,反映了離鄉(xiāng)者對國土淪喪的鄉(xiāng)戀悲情,激發(fā)聽眾在詩意的感性審美中引起對中華民族復興圖強精神的理性思考。為了使學生感受并理解其中的內涵,我通過對樂曲主題和三次變奏的重點欣賞,成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聯覺,喚起了他們內心情感的共鳴。
樂曲主題譜例:
首先,在第一遍聆聽樂曲主題時,我請學生表達最直接的情緒體驗,大部分學生都能從音樂中獲得柔和﹑憂傷﹑凄涼的聯覺感受。然后,我運用鋼琴彈奏主題音樂,與教材音樂中的小提琴演奏進行音色上的對比,讓學生體驗為什么小提琴的演奏更能表現這段音樂的內在情緒。有一個學生回答:“小提琴的演奏,讓音樂變得很憂傷,有點顫抖的感覺,像人在哭訴﹑抽泣?!蔽伊ⅠR抓住學生的這一情感聯覺加以發(fā)展,引導學生用邊聽邊用手畫旋律線的方式,一起來體會音樂主題四個樂句間的聯系。通過體驗,他們感受到了樂句間的行進遞次下降,且每個樂句的音高都由高往低落下,似用一種感嘆的語調在傾訴,仿佛無奈的嘆息。根據這一情感聯覺,學生深切體會到了音樂旋律所表現的濃濃思念和深深憂傷的情緒。在有了以上對樂曲主題音樂的細致教學作鋪墊之后,我繼續(xù)引導學生用哼唱﹑對比等方式,聆聽在主題旋律的三次變奏中,音區(qū)﹑節(jié)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的變化發(fā)展所表現出的不同情緒。特別是在樂曲的尾聲處,我問道:“樂曲的結尾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竟有學生回答:“最后一個音從低到高,讓人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好像是無盡的相思久久縈繞在心頭?!薄笆前?,游子們那種‘日思夜想﹑千呼萬喚﹑刻骨銘心’的思鄉(xiāng)情結,仿佛就凝結在這最后一個音上,纏繞于心間,揮之不去?!蔽已a充道。由此,學生通過不斷地體驗和感觸,情感聯覺得到逐步發(fā)展,使得他們在層層遞進中,自然提升情感體驗,理解并體會到了作品的內涵,并最終引發(fā)了內心的情感共鳴。
當音樂的音響作用于人的聽覺時,首先引起的是主體的聽覺反應,但由于聯覺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作用,也同時引起相應的非聽覺性的感受與體驗,產生聯想,引發(fā)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的經驗或觀念,從而對音樂的理解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形象化。比如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的開始部分,用長笛演奏的清新﹑柔和的主題旋律和節(jié)奏中向前推進的起伏感﹑流動感,可與小溪流水的波紋﹑動感形成意象聯覺的對應關系;另外長笛清脆﹑純凈的音色,能與溪水透明的色彩形成聯覺反應;而小溪可以激活人記憶中的諸多經驗,進而聯想到茸茸綠草﹑溪邊小樹,甚至記憶中某條河流兩岸的風光和岸邊鄉(xiāng)村的田園生活等等。這也就是音樂審美中的意象聯覺功能的體現。針對于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在音響刺激的敏感期,是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想象力超強的群體。當他們聽到一系列音響時,就會去聯想可能對應的畫面內容或情節(jié)含義,激起視覺與意象的連鎖反應。彼時樂曲所描繪的形象﹑所敘述的事情,瞬間便一一浮現于他們的眼前,這就是奇妙的音樂贈予他們的意象聯覺。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只要能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意象聯覺能力,便能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音樂在他們的腦海中鋪繪出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
案例二:
在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的欣賞教學中,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意象聯覺功能開展教學,幫助他們發(fā)散思維,展開豐富的聯想。如在欣賞第一樂段時,引導學生通過聆聽,從音樂徐緩的速度﹑舒展的節(jié)奏和較弱的力度聯覺到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分;接著教師可用古箏范奏揉弦技巧(左手顫動,使聲音高低起伏),引發(fā)學生對水波漣漪蕩漾的意象聯覺;由此,在學生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幅夕陽余輝盡染﹑碧波漣漪的美麗湖濱晚景。然后在欣賞第二樂段時,引導學生通過感受音樂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強,聯覺到情境氛圍變得熱鬧起來;再通過畫著旋律線哼唱主題的方式,感受到仿佛有兩條旋律線交織著,遞升遞降﹑循環(huán)往復,與漁民劃槳節(jié)奏和你追我趕的熱鬧情境產生相應的意象聯覺,并由此聯想到人們漁歌飛揚﹑湖面水花四濺的歡躍情景。
由此可見,在音樂審美活動中,激發(fā)學生鮮明的意象聯覺功能,可以幫助他們理解音樂作品所描繪的情境,同時又可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美和追求美的能力。不過,音樂不是文學﹑繪畫或生活情景,如果沒有對音樂各要素產生充分地聯覺,沒有在音樂領域中展開相應的聯想,就不能體驗到音樂的藝術價值和生命意義,就有可能導致“非音樂性”的音樂欣賞過程和結果。正如邁爾在《音樂的情感與意義》一書中指出的那樣:“音樂中描寫性的節(jié)目單和詩歌評論的危險在于,他們啟動了這樣的想象過程,而這些想象后來的發(fā)展卻與音樂無關?!彼裕覀冊谝魳沸蕾p教學中,一定要始終明確以音樂本體為重點,激發(fā)學生在音樂要素上產生相應的意象聯覺,促進學生對音樂語言的理解,產生豐富的聯想。
視聽聯覺是指運用聲音與視覺形象的類比關系,即運用人視聽感覺之間的通感所引起的聯想。通俗地說就是:從視覺中可以同時得到聽覺感受,好像聽到了某種聲音;從聽覺中也可以同時得到視覺的感受,好像看到了某種東西。正如我們所感知到的音樂表現五種要素分別是:音高﹑強弱﹑節(jié)奏與速度﹑緊張度﹑時間變化率,這些可以與視覺感受中的形狀大小﹑質量輕重﹑力量或能量大小﹑運動或變化程度的節(jié)奏﹑速度﹑強弱等具有聯覺上的對應關系。例如在格羅非作曲的《大峽谷組曲》“日出”中,音樂從定音鼓柔和的滾奏開始,用沉悶的音響,使人產生厚重﹑昏暗的視覺感受,營造夜晚黑暗的環(huán)境;在此背景上,小提琴﹑單簧管及間歇加進的三支小號在高音區(qū)演奏,給人以寧靜中的一絲光明,仿佛有破曉時在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一絲晨曦之感,這正是高音與明亮之間的聯覺使然;進而通過音響的增強,高音樂器密度加大推出情緒明朗的旋律,成功地使人產生光線逐漸加強,最后太陽噴薄而出,大地驟然一片光明的聯想。這樣,視﹑聽﹑情交融在一起,使人獲得了綜合而豐富的審美體驗。那么,體現在我們的音樂欣賞教學中,由于音樂作品種類的不同,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的想象和聯想活動也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但無論是欣賞哪種音樂作品,只要充分調動音樂審美中的視聽聯覺功能,都能讓想象和聯想更豐富﹑更形象,都能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案例三:
在約翰·施特勞斯的《雷鳴電閃波爾卡》一課的教學中,我就重點運用了學生的視聽聯覺功能展開教學。首先,在欣賞樂曲的第一樂段主題a時,因為樂曲運用了定音鼓和大镲間歇地演奏,模仿雷聲和閃電。所以,我運用提問法設計了幾個問題:“你仿佛聽到了什么聲音?那是用什么樂器表現的?音樂使你聯想到了怎樣的情景呢?”這樣有針對性地設問,使得學生的視聽聯覺功能在一開始就被開啟,使他們似乎在眼前看到了烏云密布﹑狂風呼嘯﹑雷聲隆隆,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場景。
接著,我運用律動體驗法,引導學生隨著主題b中連續(xù)的八分節(jié)奏一起學跳波爾卡舞步,調動他們的視聽聯覺,讓他們仿佛覺得自己和音樂中的人們一起于暴風雨即將來臨時,在廣場上興致高昂地歡跳波爾卡。
然后在欣賞樂曲的第二樂段時,我采用聽唱結合法和看圖譜畫旋律線的方法,請學生通過跟鋼琴模唱主題c,感受旋律中大幅度的音程關系,聯覺到此時下著傾盆大雨。再哼唱主題d那加入了許多前倚音的歡快旋律,進行兩個主題音樂的對比,體會到人們興奮﹑快樂的心情,聯想到在雷雨中忘我歡跳的場景。教學到此時,學生的視聽聯覺功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于是在樂曲的第三樂段欣賞時,他們通過自主聆聽,感受到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并且力度更強,情緒更熱烈,氣氛更歡騰。學生由此感悟到《雷鳴電閃波爾卡》這部音樂作品表達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表達了人們久旱逢甘雨的喜悅”等等的精神內涵。
以上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聽聯覺功能,使他們能真正走近音樂,感受到音樂的無限魅力。
總之,音樂聯覺是音樂審美中的重要心理過程。情感聯覺﹑意象聯覺和視聽聯覺這三個功能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交織的,在具體的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往往有所側重或相互組合。因此,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啟發(fā)﹑引導﹑調動學生的音樂聯覺能力,是做好音樂欣賞教學值得探討的課題。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認真研究審美心理,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確保音樂審美教育目標的實現。
[1]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498.
[2]倫納德?邁耶爾.音樂的情感與意義[M].何乾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4]柳良.音樂欣賞學導論[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5]黃士力主編.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新策略[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J6
A
1007-0125(2015)05-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