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華瑞
對方所而言,書店從不是簡簡單單的書店而已。方所的野心是成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在這個文化與美學的發(fā)生場所里,圖書館和美術館得以有機結合。
從沒有一家書店像方所一般,自開業(yè)第一天起就在顛覆所有人的想象。2011年,方所第一家店在廣州開業(yè)。在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的大環(huán)境下,方所卻選擇在奢侈品聚集地的高端商業(yè)區(qū)開設一家面積2000平方米的書店。2015年方所大手筆布局西南,1月29日先是在成都開了面積達4000平方米、有約10萬圖書品種的第二家店面,隨后3月16日,其在重慶又開一家約2400平方米的新店。擴張之舉,顯露出方所的底氣。方所創(chuàng)辦人之一、臺灣誠品創(chuàng)辦人廖美立透露,方所已經在2013年實現(xiàn)盈利,并且書籍銷售占全店營業(yè)額(包括書籍、美學產品、服飾、咖啡店)的35%~40%。目前,廣州方所非假日人流量大約在3000~4000人,節(jié)假日能達到7000~8000。而成都店在試運營期間,非假日人流量大約7000~8000,節(jié)假日最多可達到1.5萬~2萬。
近些年,獨立書店的日子并不好過,它們很多被擠壓到了局促的空間,艱難地尋找著收支平衡點。方所卻讓人眼前一亮,它的成功也昭示著實體書店并非注定走上悲情末路。方所追求的“美術館+圖書館”之路,憑借著對城市文化特征和目標人群需求的精準分析,加上藝術化的高品位設計和精致化的小細節(jié)布局,在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之外,滿足他們的審美、交流等需求,完成了書店向公共文化空間的華麗轉身。
“例外”的藝術氣息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當服裝品牌例外的原創(chuàng)設計師毛繼鴻開始籌劃開辦一家書店的時候,他邀請了臺灣誠品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現(xiàn)任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董事長廖美立,香港知名設計師“又一山人”黃炳培擔當總顧問和藝術顧問。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使方所從一開始就兼具了東方美學的藝術底蘊和品味,并且在書店運營上頗有心得。
作為實體空間,書店最大的功能莫過于為讀者提供優(yōu)質的、無可替代的閱讀體驗。方所從廣州店開始,就著力于為讀者打造一個極具美學特征的時尚閱讀空間,設計團隊在建筑材質上的突破以及空間上的巧妙運用,為讀者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知識殿堂。書店空間內皆運用天然的材質,木、竹、銅、鐵、紙、布、石等均以最原始的方式呈現(xiàn),在原生質感中體驗精致與粗糙的沖撞,展示美的極致。這一設計理念與方所書籍、美學生活、衣飾設計、咖啡音頻的商品挑選原則一致:運用天然材質制作、兼顧美感與實用的價值。
今年1月29日開業(yè)的方所成都店,設計了兩個出入口,A人口門面呼應廣州方所的拼接風格,用塊體與線條等元素,以木材、金屬等天然材質削面拼接形成。接近200平方米的木質中式設計和暖調燈光為這塊公共空間營造出神秘感。B入口的地面部分,地下扶梯直接連入店內,客人通過狹小的金屬管道后再進入開闊敞亮的店鋪空間。前后兩個維度空間的反差,客人猶如穿梭時光隧道,進入一個傳奇的異質空間。
“我們希望這里像一個變化的劇場空間,當讀者進入到這樣一個知識海洋后,可以換一個方式,重新啟動自己內心創(chuàng)造力?!泵^鴻介紹設計的初衷。進入方所后,傳統(tǒng)的三維空間概念被消弭,取而代之的是多維空間的共存與穿越。哥特式立柱,高低縱橫的鐵鑄廊橋,無限延伸的圖書立柜,隨之堆疊層層的階梯,結合地下藏經的概念,建造立體式、階梯式的圖書殿堂。
而處于試營業(yè)期的重慶店也已被讀者封為“中國最美的書店”,針對山城的特色,該店在設計上以高低不同的書架、歪斜的柱子、長長的坡道、隨處可見的木梯營造出“依山而建”的意境。有專業(yè)設計師評價,中國的書店在美學設計方面,“尚無人能出方所之右”。再加上書店內別具匠心的細節(jié)設計,都將閱讀的美感提升到極致。成都方所的整個視覺設計的主題圍繞“星空”而展開。無論是商品包裝還是會員卡,均以見證人類智慧的鹿豹座為背景。方所的員工制服上,也被繡上了詩歌,廣州方所店制服繡有著名詩人周夢蝶的詩作《剎那》,而成都店則繡有佘光中的《?!?,這些隨著店員活動的詩意,也都成為彰顯書店品位的畫龍點睛之筆。
每一家書店都為讀者打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空間,并成為該城市醒目的文化旅游地標,這保證了方所的客流量?!皶甑恼w布局對于讀者的閱讀與購書的心情影響是最大的?!痹邉澒昀飼辍⑵障=饡甑某霭鏍I銷專家三石認為,書店最重要的是讓進入書店的讀者感受到文化認同感和閱讀歸屬感,而這方面,“方所當為翹楚”。
書店的多種可能
方所的經營項目主要包括圖書、方所時尚、美學生活(設計類產品)、咖啡等幾類業(yè)態(tài),這種混合型的經營模式被業(yè)內稱為“具有復合功能的新型商業(yè)模式”。方所時尚以諸如毛繼鴻的“例外”、山本耀司的“Ys for living”、毛繼鴻和又一山人的“YMOYNOT”等極具原創(chuàng)精神的獨特服飾為主;美學生活則強調手工制作,有來自歐洲、日韓等全球60多家品牌、2000多種設計類商品,咖啡生活空間不論是咖啡豆的產地,還是餐具的選擇都頗為講究。這種混合業(yè)態(tài)也確實不負眾望,成為方所盈利的一大助力。
不過,既然稱之為“書店”,圖書自然還要是主角。據(jù)悉,在方所的業(yè)態(tài)中,圖書仍占據(jù)了銷售的半壁江山?!皥D書并不是方所的輔助部分,我們更希望各種業(yè)態(tài)在這里達到一種精妙的平衡,體現(xiàn)一種文化的態(tài)度和主張?!绷蚊懒⒄f。
目前,由于成都的音樂、詩歌、藝術等文化活動相當活躍,在方所的圖書結構中,以藝術、文學為核心,引進版圖書占比高達40%。豐富的臺版書和原版外文書,在書籍種類上與其他書店形成了差異化競爭,以獨特的圖書品種吸引讀者。
在選書方面,方所成立了專業(yè)的采購部門,這個部門的員工被稱為“書店編輯”,他們幾乎都畢業(yè)于各高校的中文系、外文系,并且喜歡閱讀。這些書店編輯的職責就是選擇好書,并思考“讓一本好書放在哪里,才最容易遇到知音”。
除了閱讀、生活、藝術、時尚,成都方所還加入了新的空間——為兒童設計的“小方所”。占地500平方米的“小方所”,延續(xù)了方所的血脈,精道的選書、精致的美學生活用品之外,還提供美術與手作課程,各類藝術展演活動也在計劃之列。這個夾雜著毛繼鴻“私心”的小空間,是在其“歪理”下誕生的,他認為小孩子可以讓人們第二次回到獲取知識、重新受教育的階段,這會在無形中擴大讀者面,讓更多的讀者走進方所。
從2011年11月開業(yè)至今,方所已成功舉辦300多場跨界講座活動,平均每月6~8場,涵蓋當代藝術、設計、建筑、時尚、電影、音樂、文學、歷史等文化領域,包括兩岸三地以及多國的文化界代表人物,以多元化的講座活動凝聚思想和創(chuàng)作。同時,方所推動了30多個展覽項目,并與80多組創(chuàng)作人、藝術機構展開了合作,并邀請國內外優(yōu)秀藝術家、藝術團體進行現(xiàn)場演出,為讀者帶來具有現(xiàn)場的藝術體驗。
“書業(yè)有很迷人的地方,它可以跨到很多類別去。”廖美立說。對方所而言,書店從不是簡簡單單的書店而已。方所的野心是成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在這個文化與美學的發(fā)生場所里,圖書館和美術館得以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