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英
福州市閩侯縣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代龍眼木圓雕彌勒佛像。這件木雕作品通高60.5厘米,座高10厘米,寬55.6厘米,厚36.3厘米。底座與雕像皆為龍眼木雕成,呈現(xiàn)龍眼木自然的紅棕色。底為荷葉形,底下有四個云頭足。彌勒佛右腿彎曲,左腿自然下垂,以灑脫不羈、自然隨意的姿態(tài),斜坐于五谷袋上。隆額廣頤,笑態(tài)可掬,肥厚的雙耳下垂至肩。圓潤多肉的肩頭隨意披著一件寬大的衣衫,袒胸露腹。右手靠于彎曲的右膝上,小手指勾垂仙拂,左手安放袋上,左足后跟著地腳趾微翹。整尊雕像人物比例精確,動態(tài)逼真,臉上的笑紋、衣物的紋理都刻劃得十分精細自然,體現(xiàn)了雕工高超的雕刻技巧。
這尊雕像是用龍眼木雕刻而成。龍眼木為原產(chǎn)福建的常綠喬木,其木材紋理致密,材質(zhì)堅實,生長輪不明顯,強度高,硬度大。橫切面管孔小而密,且內(nèi)含黃白色沉積物,酷似銀河星宿閃爍花紋。切面光滑,油漆后光亮性好,木色古樸,是制作古典家具、雕像的優(yōu)良木材,屬于名貴木材。
彌勒佛是大乘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傳說他為釋迦牟尼佛同時代人,生于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先釋迦牟尼“四十二劫”而修行,但因他“具凡夫身,未斷諸漏”,雖然出家了但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富家子弟的生活作風,喜歡華衣美服,好交游,結果釋迦牟尼佛后來居上,成為世尊。盡管如此,彌勒佛仍被釋迦牟尼指定為繼任者,相傳他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為下一個尊者,故世稱彌勒為“未來佛”。彌勒信仰剛從印度傳至中國時,還保留了他原來豐神俊逸的形象,如莫高窟第275窟的交腳彌勒形象,頭戴寶冠,身披瓔珞,面相豐圓,身材雄健,其造型帶有濃郁的印度風格,是嚴格按照佛經(jīng)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來塑造的。今天我們見到的大肚彌勒,是大乘佛教傳人中國后世俗化、本土化的結果,其原型相傳為五代后梁時期在江浙一帶活動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為明州奉化(今寧波)人,或謂長汀人,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他身材胖大,皺鼻大肚,終日背著一個布袋四處行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曾留有詩偈“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勸誡世人寬容、忍辱。他于后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圓寂于奉化岳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标P于布袋和尚即是彌勒化身的傳說也由此而起,其后人們逐漸用他的形象來代替彌勒佛,他所寓意的忍辱包容、樂觀豁達的精神也廣為流傳。
這尊雕像身下的五谷袋上有陰刻楷書“光緒甲午春,華嚴精舍造,象工柯世榮”,為我們了解這尊雕像的年代、用途、雕工都提供了明確的線索。光緒甲午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華嚴精舍即華嚴寺,位于福州市東郊螺州鎮(zhèn)?!堵葜葜尽份d“華嚴寺在洲后阡陌間,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里人吳汝誠議創(chuàng)立之”,說明這尊彌勒佛原為寺廟所有。
象工即象園派木雕工匠。想要了解這個詞的涵義,就不得不對福州木雕工藝做一個簡單的回顧。福建先民制作和使用木雕的歷史非常悠久,漢代閩越族先民即“刳木為舟,剡木為楫”,開始充分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制造船只等工具。唐宋時期木雕技術大量應用于建筑、宗教、家具等日常生活領域,明清時期更從建筑雕刻中分離出專門生產(chǎn)佛像等陳設藝術品的行業(yè),并呈現(xiàn)出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各領風騷、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
福州為全國歷史文化文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在遠古時期就先后有殼丘頭文化、曇石山文化、黃瓜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和距今3000多年的黃土侖文化,建城設治的歷史遠在2000多年前。木雕工藝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積淀,至明清時期已達到出神入化、巧奪天工的地步。
福州“三坊七巷”作為全國著名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現(xiàn)尚存明清古建筑268座,坊巷縱橫的傳統(tǒng)格局,曲線流暢的山墻屋脊,非常完整地向世人呈現(xiàn)了200多年前福州民居的面貌。其中門窗斗拱、雀替吊柱、櫥床桌椅等木器上展示出來的精湛雕刻工藝,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遍布福州五區(qū)八縣的佛寺、道觀、會館、宗祠,也處處可見精雕細刻的木雕精品。如閩侯縣南嶼鎮(zhèn)的福壚寺,青口鎮(zhèn)青圃村的靈濟宮、宏嶼吳氏宗祠,古田縣大橋鎮(zhèn)中村的臨水宮等。
在長期的雕鑿實踐中,福州先后形成了象園、大坂、雁塔三個木雕流派。象園派又稱柯派,擅長雕刻蟲、草、花卉、果盤、祠堂神祗、廟宇建筑構件和佛像人物等。人物刻劃注重神韻,衣紋線條柔順飄逸;動物作品豐富多姿。杰出藝人有柯傳鐘、柯世仁、柯慶元等。柯傳鐘擅長雕刻人物,有“塑佛鐘”的雅號;柯世仁傳世之作有《男觀音像》等;柯慶元則以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活動作品轟動藝壇。大坂流派又稱陳派,以人物雕刻為主,在傳統(tǒng)木胎貼金的“金佛體”基礎上發(fā)展起來,吸收戲劇人物的舞臺藝術。作品神形兼?zhèn)?,裝飾意味濃厚。杰出藝人有陳天賜及其徒弟陳道燦等,以擅長雕刻觀音仕女著名。雁塔流派又稱漆器派,雕刻技藝分支發(fā)展為鏤雕、浮雕等花飾圖案雕刻,后與福州脫胎漆器相結合,作為漆器框架墊座的裝飾。杰出藝人有陳良禮、王則清等。王則清創(chuàng)作的《嘆氣彌勒》(又名探手彌)作品,成為歷史保留品種,長盛不衰。
這三個流派傳承有序、綿延不絕,為民國至現(xiàn)代福州木雕的繼續(xù)發(fā)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然而筆者遍查福州木雕象園派木雕工匠名錄,都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柯世榮的記載,而且這尊彌勒佛的雕刻風格與象園派名匠柯世仁完全相同,筆者認為柯世榮應當就是象園派木雕名匠柯世仁,因福州話“仁”“榮”發(fā)音相同,應該是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訛誤。
柯世榮(柯世仁)生于清咸豐年間,福州象園人。曾在清政府所辦的馬尾造船廠當徒工,后改行雕刻花板、神主之類木雕,接著又學雕各類人物,尤其擅長刻羅漢。他首創(chuàng)了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黃楊木圓雕人物作品,并將其推廣到其他方面。他的作品人物個性鮮明,極富神韻。在業(yè)界,與溫州的朱子常、福州的陳子錫和興化的廖熙并稱“四大家”,以“俊邁豪宕,氣勢雄健”的藝術風格著稱。
這件龍眼木雕彌勒佛坐像應是柯世榮晚年之作,相傳他對自己的木雕作品要求嚴格,不滿意的作品寧愿投于火中也不會讓它流傳于世。這尊雕像造型高雅古拙,刀法嫻熟多變,人物刻畫細膩傳神,顯示出他的雕刻技藝已達爐火純青的境地。
這尊彌勒佛坐像不僅雕工精湛,雕刻形象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彌勒佛。而且材質(zhì)優(yōu)良,又有明確的紀年和名匠題名,流傳有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對于研究中國佛教信仰的演變、清末福州木雕的工藝、流派特點等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