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林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2013年10月,在訪問東盟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由此有關絲綢之路的話題再度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隋唐五代時期”的內容設計是該陳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中第六單元為“長安與絲綢之路的拓展”。內容設計者在該單元選用了一件金項鏈和兩件金手鐲,這三件金器都是沿著絲綢之路來到隋都的具有外域風格的珍寶,質地風格受到西亞、中亞等地的影響。
1957年,古城西安正在進行著城市的基本建設。有一批工人同志在西安市玉祥門外梁家莊附近的基建工地上發(fā)現(xiàn)了一座夯土,施工人員認為這里可能是一處文物遺跡,于是向當?shù)氐奈谋挝贿M行了報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得到消息后,認為該地區(qū)應馬上進行保護,于是委派唐金裕、張瑞荃、王屏章三位同志來到工地,對現(xiàn)場進行了勘測。唐金裕同志主持了發(fā)掘工作。伴隨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唐金裕同志認為夯土下可能有墓葬。繼續(xù)進行發(fā)掘后,發(fā)現(xiàn)果然夯土下面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根據墓志志蓋篆書“隋左光祿大夫女墓志”九個字,確定該墓是一座隋代墓葬。墓志志文記載:隋左光祿大夫岐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銘,并序。女郎諱靜訓,字小孩,隴西成紀人。上柱國幽州總管壯公之孫,隋左光祿大夫敏之第四女也。自幼為外祖母周皇太后楊麗華撫育宮中,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病死于汾源宮,時年九歲。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608年)葬于京兆長安縣休祥里萬善道場之內。所以該墓的墓主人是一位年僅9歲的公主,叫李靜訓。此墓同時還出土了瓷器、陶器、金銀器、銅鐵器、玉石器、玻璃器以及骨、木、絲織品、漆器等陪葬品200余件,其隨葬,器物之多,制作之精在隋墓里尚屬罕見。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隋唐五代時期“長安與絲綢之路的拓展”所選用的這三件金器就是在此墓出土的。
金項鏈周徑43厘米,重91.25克。由28個金質球形飾組成,球形上各嵌有10顆珍珠,現(xiàn)珍珠已脫落。金球分為左右兩組,每組14個,各球之間系用多股金絲編織的鏈索相連接,兩端各用一活環(huán)金鈕飾相連接(見圖1)。項鏈正中的圓形邊緣為一圈聯(lián)珠飾,中間嵌深藍色珠,珠上凹刻一花角鹿圖案(見圖2)。雕刻是人們常見的藝術手法,凹雕是雕刻中的一種,是指所雕圖案內陷于表面,利用這種雕刻技法可以把動物或者別的圖案雕在玉石或者硬物上。這種雕刻技法也稱陰刻,是玉石雕刻中常用的技法,大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鹿紋是一種以自然界中的雄鹿為主要描繪對象,通過夸張、變形等藝術處理成為一種動物紋樣的圖案。鹿作為器物的裝飾紋樣在中國和西方均有,且歷史悠久。蔥嶺以西曾經是栗特族人生活過的地區(qū),在栗特文化中常見的是花角鹿紋飾?;ń锹辜y飾是栗特金銀器中的典型圖案。這種圓圈內刻繪動物圖案的裝飾紋樣是栗特器物的典型樣式。栗特民族的花角鹿通過金銀器等藝術載體經絲綢之路出現(xiàn)在西安的隋墓里,可能有一定寓意。鹿還有表達吉祥長壽的意思,這是對逝者的祈福。
在項鏈的上部,還有兩顆青金石。青金石是一種較為罕有的寶石,是僅次于翡翠的名貴玉石,產自阿富汗巴達克山,顏色一般呈藍色。古時,只有權力很大的人物才可以佩戴,常隨葬在墓中,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也寓意著富貴吉祥。
項鏈下部中間鑲嵌一顆令人奪目的圓形雞血石(見圖3)。在雞血石之外,鑲嵌著24顆小珍珠。在雞血石的下部,以金線相連還有一顆心形金墜飾,上嵌一顆直徑3.1厘米、極為罕見精美漂亮的青金石。該項鏈是李靜訓墓出土的珍品,屬于國寶級的文物。
該墓出土的另一對金手鐲,全器呈橢圓形,分成四節(jié),各節(jié)兩端較闊,上嵌珠(似為玻璃制,作半球形,透明,表面有白銹,珠似無色),各節(jié)以方形嵌青綠色玻璃珠的小節(jié)相連。開口處有一紐飾,一端為一花瓣形扣環(huán),上嵌小珠6個,另一端為一鉤,鉤之端亦嵌1珠。鉤與環(huán)之另端均為活軸,可自由開合。軸長1.3厘米,徑0.15厘米。軸端套以小珠,尚殘留一粒。金手鐲的長徑7厘米,短徑5.5厘米,重量108.75克。這對金手鐲,從制作工藝和裝飾形制來看,頗具波斯文化藝術風格(見圖4)。金手鐲在古代并不多見,類似于李靜訓墓出土的此類形制更是十分稀少。
李靜訓,年僅9歲,卻為何在她的墓葬里出土了如此奢華的隨葬品呢?這還要從她的身世談起。李靜訓,字小孩,父系母系均家室顯赫。她的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曾隨周武帝宇文邕平齊,后又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國,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與突厥的戰(zhàn)爭中以身殉國,其子李敏時年7歲,也因此受隋文帝楊堅的恩寵,被養(yǎng)于皇宮之中,長大后,襲父爵,官至光祿大夫,又授予上柱國和許多州刺史。李靜訓的外祖母是楊麗華,楊麗華生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八月,13歲的楊麗華被選入宮中納為太子妃,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死,太子宇文贊即位為周宣帝,楊麗華被立為天元皇后。楊麗華與周宣帝生一女宇文娥英。周宣帝死時,娥英也不過五六歲。開皇八年,公元588年以后,楊麗華親自在皇宮中為女兒挑選女婿,“美姿儀,善騎射,歌舞管弦,無不通解”的李敏,被選中,后來李敏與宇文娥英成婚后,開皇十四年,李靜訓出生了。李靜訓自幼深受外祖母的寵愛,生活在宮里,大業(yè)四年(608年),李靜訓隨外祖母楊麗華來到山西省寧武縣西南的汾源宮避暑。不幸染疾病死于此地。楊麗華十分悲痛,將其葬于離西安不遠的萬善尼寺中。由于她顯赫的身份,所以隨葬品中有這樣精美的金器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件金項鏈的珠子在巴基斯坦、印度東部海岸及越南南部海岸都有發(fā)現(xiàn)。金項鏈上的凹雕技法,其淵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在巴基斯坦的比爾丘區(qū)也曾發(fā)現(xiàn)兩件瑪瑙,一件碧玉,均運用了凹雕技法制出的花角鹿紋飾,與金項鏈用到的技法相同,可以想象這件金項鏈也許源自中亞地區(qū)。金項鏈上的青金石也是國內很少見的外來品。在古代,阿富汗巴達克山是這種青金石的主要產地。西安是隋代的都城,稱大興城,是古代陸路絲綢之路的起點。沿著這條道路,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文化都在這里聚集。隋唐時期,金銀器的工藝、造型和紋飾受到西方習俗的強烈影響,大量吸收了來自栗特、波斯薩珊等西亞和中亞發(fā)達地區(qū)的藝術特點,使得隋代的金銀器呈現(xiàn)出了不同尋常的外域特色,金項鏈和金手鐲就是典型的代表。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寧夏固原發(fā)掘了李賢墓,李賢是李靜訓的曾祖父,李氏家族由北周至隋一直經營西北,而他們所任職的地區(qū)正是守衛(wèi)絲綢之路的要地,可以肯定的是有家族聯(lián)系的李賢,李靜訓兩座墓葬都出土了具有中亞風格的物品。外來物品如果不是皇帝的賞賜,很可能是李賢在河西任職期間直接從外商或外國使臣手中獲得的。熊存瑞先生從金項鏈及其焊接工藝、凹雕工藝、青金石和珍珠垂飾等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其源自巴基斯坦或中亞地區(qū)。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長安與絲綢之路的拓展”這部分主要表現(xiàn)的是隋唐時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不僅展示了這幾件金器,還有其他有特色的展品。
當時在唐代都城有大批的胡人生活,為了表現(xiàn)胡人的形象,設計者選用了三彩釉陶胡人騎臥駝俑和三彩釉陶俑。在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唐玄奘譯注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可以說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十分活躍。表現(xiàn)中日文化交流的有在陜西西安出土的“和同開彌”銀幣和瑞獸葡萄紋青銅鏡。表現(xiàn)波斯文明的有在陜西咸陽出土的拜占庭金幣和在西安出土的波斯薩珊朝銀幣等。
通過這些具有外域風格的文物,見證了隋唐時期的金銀器吸收了外來文化,并且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外來文化在改變人們以往的思想,人們在逐漸接受外來事物。說明了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促進了歐亞大陸不同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文明之間在商貿、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與融合,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習主席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和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