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慶
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潁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jù)者何經(jīng)?”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贝让髟唬骸拔粽咂钷蓛?nèi)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洞呵铩分x,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
【譯文】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閬見面時,袁閬向荀慈明打聽潁川的才德之士,慈明首先提到自己的幾個兄長。袁閬譏笑他說:“才德之士只能依靠親朋故舊(而揚名)了嗎?”慈明說:“您責難我,是根據(jù)什么原則?”袁閬說:“我剛才打聽國士,你卻介紹自己的兄長們,因此我才責難你?!贝让髡f:“從前祁奚舉薦人才的時候,對內(nèi),不錯過自己的兒子;對外,不錯過自己的仇人。人們認為他是天下最公正的。周公旦作《文王》詩,不去談論堯舜的功德卻歌頌周文王、周武王,是符合愛自己的親人這個大義的?!洞呵铩酚浭碌脑瓌t,也是把本國看作親近的,把其他諸侯國看作疏遠的。況且,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別人的人,不是有違道德準則嗎?”
鑒賞空間
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義正詞嚴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楚王,顯示了睿智的思想和高超的語言藝術。本文的荀慈明風采不減晏子,他舉賢不避親,當袁閬責難的時候,他不慌不忙,反問袁閬責難的依據(jù),然后列舉祁奚、周公旦的事例一一進行反駁,從而得出一個結(jié)論: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別的人是違背道德準則的。一番話使得袁閬啞口無言。
[讀有所思]
你還能列舉出哪些“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的例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