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憂國憂民:晚唐道家與道教學者的悲憫情懷

      2015-09-29 07:11:27梁輝成
      文藝評論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羅隱道德思想

      梁輝成

      文史新義

      憂國憂民:晚唐道家與道教學者的悲憫情懷

      梁輝成

      “安史之亂”對李唐王朝來說是一次空前的浩劫,可以說是“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nèi),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站嗥,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jīng)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①。其對后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②。

      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是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而眾多百姓為了躲避戰(zhàn)亂向南流徙導致了南方人口的持續(xù)增長和北方人口的下降,③這對北方的生產(chǎn)力無疑是巨大的破壞。唐王朝經(jīng)太宗、高宗屢次開疆拓土,先后討平東、西突厥、高句麗等,建成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而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已經(jīng)形成,李唐王朝事實上已經(jīng)失去對全局的控制。

      盡忠于皇帝,盡忠于朝廷,是中國士人的一種理想品格。士人與國家政權(quán)從感情上來說是一體的,④唐朝也不例外。我們透過韓愈的《平淮西碑》,可以看到韓愈一流士人對于強大的國家與權(quán)力的呼吁。而唐代儒家整體的知識與思想?yún)s處在普遍的平庸之中,士人的地位也不是很高,⑤這種局面非韓愈等一些儒家學者所能改變的。由于道教在李唐王朝的特殊地位,道家與道教學者承擔起了這個歷史責任。

      面對唐王朝政局的失控和處于凄慘境地的百姓,陸希聲首先想到了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陸希聲想以此來改變混亂不堪的社會現(xiàn)狀,這是因為他把唐朝后期的失控局面歸結(jié)于疆土面積太大。殊不知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首先應(yīng)歸咎于統(tǒng)治者決策的失誤,而后造成了藩鎮(zhèn)割據(jù)與宦官專權(quán)⑥。而羅隱與譚峭則更多地表達了對廣大百姓的同情,他們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針對統(tǒng)治者的腐敗與無能展開了無情的鞭撻。

      一、執(zhí)古御今:對老子“小國寡民”理想社會的向往

      唐玄宗《道德經(jīng)》注疏頒布后,令廣泛傳抄以供世人研習。這在當時是利用道家學術(shù)以治國化民的策略,但結(jié)果卻因皇家權(quán)威制約了其后學者對《道德經(jīng)》思想的自由闡發(fā),造成了唐初以來老學思想自由放任局面的終結(jié)。⑦因而陸希聲認為:

      斯傳之不作,則老氏之指或幾乎息矣。今故極其致,顯其微,使昭昭然與群圣人意相合。有能體其道,用其名,執(zhí)古以御今,致治如反掌耳。(《道德真經(jīng)傳》序)⑧

      陸希聲認為,如果他不作《道德真經(jīng)傳》,那么老子的思想就有可能銷聲匿跡。明白了《道德經(jīng)》所包含的微言大義,就會發(fā)現(xiàn)其與圣人之意是相合的。如果能夠領(lǐng)會它的哲理與方法,那么治理社會就會變得易如反掌。

      陸希聲,字鴻磬,自號君陽遁叟(一稱君陽道人),唐代蘇州府吳縣人。生年不詳,卒于乾寧三年(896)。因博學善屬文,昭宗時召為給事中,后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乾寧二年(895)罷為太子少師。⑨陸希聲著作《道德經(jīng)傳》四卷、編纂《李觀集》三卷,現(xiàn)僅存有《全唐文》所收的六篇文章和《正統(tǒng)道藏》中的《道德真經(jīng)傳》。因而《道德真經(jīng)傳》就成為了解陸希聲思想的主要著作,陸希聲本人對此書也是十分滿意。他認為:

      自昔言老氏術(shù)者,獨太史公近之;為治少得其道,唯漢文耳。其它诐辭詭說,皆不足取。(《道德真經(jīng)傳》序)

      陸希聲認為真正接近老子思想的只有太史公司馬遷,而獲得老子治世之道的則是兩漢黃老之學,而其它相關(guān)言論皆為虛妄之詞。他同時指出,楊朱主張“貴身賤物”而“失于不及”,莊子一心“絕圣棄智”而“失于太過”,申不害、韓非子由于“苛徼刻急”而“失老氏之名”,何晏、王弼傾心“虛無放誕”而“失老氏之道”。陸希聲認為他們都是老子思想幾欲斷絕的罪魁禍首,以致于:

      而世因謂老氏之指,其歸不合于仲尼。故訾其名則曰搥提仁義,絕滅禮學;病其道則曰獨任清虛,何以為治。于乎世之迷其來遠矣,是使老氏受誣于千載,道德不行于當世,良有以也。(《道德真經(jīng)傳》序)

      老子被世人認為“絕仁棄義”,與孔子思想大相徑庭,責任全在“六子”。致使人們忽視了老子的治世思想,而“獨任清虛”,結(jié)果使“老氏受誣于千載,道德不行于當世”。

      我們可以看到,陸希聲不但對“六子”進行了否定,對隋唐以來的重玄思潮也予以了忽略。更為甚者,他對唐玄宗的《道德經(jīng)》注疏也只字未提。作為唐朝的一名官吏,陸希聲為何對皇家如此不敬?這是因為陸希聲處于唐朝末期,此時的皇室外懼藩鎮(zhèn)擁兵自重、內(nèi)遭宦官專權(quán)所控,整個皇室已失去了應(yīng)有的尊嚴,唐玄宗《道德經(jīng)》注疏在盛唐時期所產(chǎn)生的影響此時已蕩然無存。

      雖然如此,《道德真經(jīng)傳》與唐玄宗《道德經(jīng)》注疏存在思想上的重合:

      夫天地之間,萬物之用,雄強而雌弱,牡動而牝靜,至于尊卑先后,莫不如此。老氏深原物理,法而為術(shù),知弱勝于強,故以弱為用,知靜勝于動,故以靜為主。是以后其身而身先,卑其道而道尊,故處前而民不厭,居上而民不重。是故知雄強之不可久,而以雌弱自守,則可以為天下溪矣。(《道德真經(jīng)傳》二十八章)

      我們知道,經(jīng)過殘酷政治斗爭的唐玄宗深諳“柔弱”之道,并把這一理論發(fā)揮到了極致,這樣才得以保全性命并戰(zhàn)勝韋后和平陽公主登上皇位。唐玄宗在此基礎(chǔ)上又提出了“雌柔”一詞,而陸希聲則提出了“雌弱”。唐玄宗很自然地把“雌柔”與“水”聯(lián)系到一起,并總結(jié)出“水”之“三能”。陸希聲也認為,如果“道”以“柔弱”為用的話,那么“水”則以“至柔”為用,然可以穿透石頭的“至堅”。(《道德真經(jīng)傳》四十三章)

      唐玄宗認為除了“守雌柔”外,還要能“守靜”,因為“人生而靜,天之性”。陸希聲也強調(diào)“以靜為主”,所以:

      靜者,動之君也。性者,情之根也。夫人生而靜,天之性,感物而動,人之情。情復于性,動復于靜,則天理得矣。(《道德真經(jīng)傳》十六章)

      同唐玄宗一樣,陸希聲也認為“人生而靜,天之性”。只要能“守靜”,就可以回歸人的自然本性,而唐玄宗認為關(guān)鍵要“忘情去欲”。陸希聲又認為“復性”的關(guān)鍵要“以性正情”,他認為這與“情復于性”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德真經(jīng)傳》二章)同時,陸希聲也主張“去欲”:

      夫情所貴尚,則物徇其欲。徇則生偽,偽則生奸。故尚賢則爭奪之心萌,貴貨則盜賊之機作。夫唯以性正情者,不見貴尚之欲,從事于道而無奸偽之心。(《道德真經(jīng)傳》三章)

      陸希聲認為,只要去除了不應(yīng)有的欲望就能“以性正情”,這樣就能“無為無不為”,那么“天下莫不臻于治矣”。我們可以看到,陸希聲又把他的“復性”理論與政治聯(lián)系了起來,也就是把“修身”與“理國”統(tǒng)一了。陸希聲的“復性”思想除受唐玄宗影響外,與韓愈的“性情論”和李翱的“復性說”也應(yīng)有一定聯(lián)系。只不過李翱“復性說”的根本方法是佛教的,而陸希聲使用更多地還是道家的思想方法。但同是出于修身與治國的需要,二者必然有相通之處。如果說宋代理學的產(chǎn)生受唐朝“復性”思想影響的話,不能只想到李翱等儒家學者,還應(yīng)有陸希聲等道家學者的功勞。⑩

      針對老子的“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唐玄宗提出了“賤為貴本”。陸希聲同樣認為“賤者為根本”,如果沒有“下民”則王侯則不可能“高居大位”。而王侯之所以自稱“孤寡不谷”,是認識到了“下賤為本”的本質(zhì)?!笆哭r(nóng)工商”之于“國家”,就像“輪轅箱軸”之于“車子”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

      今指輿而數(shù)之,則皆輪轅箱軸耳,不見有輿也。指國而數(shù)之,則士農(nóng)工商耳,不見有國也。然則士農(nóng)工商,國之賤下者也,國之所以存,以賤下為本耳。故侯王當以貴自戒,不欲琭琭然如玉之貴異;當以賤下為本,故宜珞珞然如石之凡賤也。(《道德真經(jīng)傳》三十九章)

      當然,唐玄宗提出“賤為貴本”,其目的是為了維護階級統(tǒng)治,因為“亡本則無位”。而陸希聲卻具有了“民本”思想,且警告統(tǒng)治者不要“縱欲無已,虐用其民”,否則老百姓就會“相率而去之”。(《道德真經(jīng)傳》二十六章)我們可以看到,陸希聲對《道德經(jīng)》的解讀深深留下了唐玄宗老學思想的烙印。所以說,雖然陸希聲對漢代以后的老學思想發(fā)展予以了忽略,但其思想?yún)s很難脫離隋唐以來整個道家思想發(fā)展的大背景。這其中也包括“重玄學”:

      得于德者,必失于道,故有無為之心者,必有無為之跡。后世將尋其跡而忘其本,故為無為而至有為,故云無名之樸,亦將不欲者,將使心跡兼忘,則至于玄之又玄矣。夫能心跡兼忘,事理玄會,則天下各正其性命,而無累于物之跡焉。首篇以常道為體,常名為用,而極之于重玄。此篇以無為為體,無不為為用,而統(tǒng)之以兼忘。始末相貫,而盡其體用也。(《道德真經(jīng)傳》三十七章)

      陸希聲論述體用關(guān)系的目的在于闡發(fā)性情關(guān)系,把性情關(guān)系看做是道的體用關(guān)系的具體表現(xiàn)。?陸希聲雖然不能算一位重玄學者,但他在此提到了“重玄”,并使用了重玄學的“本跡”概念與“兼忘”方法。雖然他所說的“心跡兼忘”的境界也不是重玄學者所指的“重玄之境”,但至少說明他對重玄學有所了解并受到了影響。

      陸希聲在《道德真經(jīng)傳》序言中就已說明,他注解老子思想的目的是“執(zhí)古以御今”。他希望“還淳反樸,復于太古之初”,(《道德真經(jīng)傳》十四章)這自然令他想到老子的“小國寡民”。他認為這就是理想中的社會:

      夫小國寡民,勢不足以自存者。使有道蒞之,猶能使民雖有什伯之器,終不用之于戎事,故民樂其生而重其死,安乎土而不轉(zhuǎn)徙。不遠交以求援,故雖有舟輿無所乘;不近攻以取利,故雖有甲兵無所陳。(《道德真經(jīng)傳》八十章)

      陸希聲認為在這樣社會里就可“上下相安,幽明不欺”,而人們就會崇尚簡樸、清心寡欲,統(tǒng)治者也會“征稅甚薄”。陸希聲認為這是結(jié)束唐朝末年兵荒馬亂混亂局面的好辦法,是一劑良方。然而,這只能是陸希聲的一個美好的愿望。擁兵自重的藩鎮(zhèn)為了自己利益,不會放棄爭斗;外族勢力虎視眈眈,不會消除侵略的野心;而唐朝皇室也不會輕易交出自己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深處凄慘境地的農(nóng)民不甘于任人宰割的命運,必然奮起抗爭。

      在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個體的生命顯得是那么的渺小,而所謂人類智慧結(jié)晶的救世理論思想也是那么的蒼白無助。這根源于人類的“自私”,所以“人類不是渺小,是悲慘;悲慘在受制于他自己(制與受制是一)。渺小是錯誤的見解。幾時你超脫了自私,幾時你超脫了渺小?!?也就是說,人類只有擺脫了世俗的自私和貪婪,才能真正擺脫悲慘的命運。陸希聲舍棄了隋唐道家心性思想,企圖從先秦思想源頭上尋求解除唐王朝困境的方法。雖然陸希聲沒能挽救李唐王朝的覆滅命運,但學者們“心懷天下”,以天下蒼生為念的情懷不會改變。

      二、鼉江百篇:羅隱儒道兼容的治國理念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zhèn))人,生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卒于五代后梁開平三年(910)。原名橫,因?qū)以嚥坏冢袣w隱之意,遂更名為隱,自號江東生。據(jù)史料記載,羅隱著作很豐富,但現(xiàn)僅存《甲乙集》、《讒書》、《兩同書》及其它雜著四十余篇,?而他的思想也就比較集中地反映在《讒書》、《兩同書》兩部論文集中。

      羅隱與陸希聲屬同一時代人,但命運卻遠沒有陸希聲幸運。陸希聲先是在僖宗朝授右拾遺,又擢升歙州刺史,后昭宗召他入朝,歷任給事中、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太子少師,可謂順風順水。羅隱出身寒微,據(jù)說其祖父羅知微曾任福唐縣令,而他的父親羅修古參加過唐代“開元禮”?的考試,但未被錄取。胸懷大志的羅隱自然希望通過科考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初次參加科考的羅隱下第。唐僖宗咸通八年(867),羅隱又名落孫山。但他并未就此消沉,也就在這一年的春正月,羅隱完成了《讒書》五卷的編纂。他感慨道:

      《讒書》者何?江東羅生所著之書也。生少時自道有言語,及來京師七年,寒饑相接,殆不似尋常人。丁亥年春正月,取其所為書詆之曰:“他人用是以為榮,而予用是以為辱。他人用是以富貴,而予用是以困窮。茍如是,予之舊乃自讒耳。”目曰《讒書》。卷軸無多少,編次無前后,有可以讒者則讒之,亦多言之一派也。而今而后,有誚予以嘩自矜者,則對曰:“不能學揚子云寂寞以誑人?!保ā蹲嫊沸颍?/p>

      羅隱在此表明了自己的決心,即使遭到別人的譏諷也要表明自己的心志,而不會去學西漢的揚雄。

      通讀羅隱的《讒書》,就會發(fā)現(xiàn)“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羅隱之“憤懣不平之言”,是因為“不遇于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如此“恃才傲物”,必“為公卿所惡”。?然而,羅隱居然用《讒書》來投書行卷?,其結(jié)果就是“博簿集成時輩罵,《讒書》編就薄徒憎”?。可以看到,“羅隱在‘寒饑相接,殆不似尋常人’的時候編次《讒書》的舉動,還折射出他隱約保留的對科舉的幻想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人對‘立言’的向往”?。也有學者認為,“在羅隱身上存在著這樣一種背謬現(xiàn)象:一方面他想通過科舉考試躋入政治權(quán)力的中心,從而拯大道于既衰,實現(xiàn)理想王國,即實現(xiàn)君主賢明,人民安居樂業(yè);另一方面他想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堅持自己的價值取向。但是前者實現(xiàn)的途徑則是以降低后者的力度而達到的。二者之間難以調(diào)和。于是形成一定的張力,羅隱在困難的抉擇中痛苦地煎熬著。有時偏向前者,有時偏向后者?!?

      然而,即便處境如此艱難,羅隱還是迎來了人生中的一次大好機會。據(jù)載,唐昭宗打算以甲科錄用羅隱,卻有大臣反對說:“隱雖有才,然多輕易,明皇圣德,猶橫遭譏謗,將相臣僚,豈能免乎凌轢?!辈⑴e出“譏謗之詞”《華清宮》為據(jù):“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jié)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闭炎诼犃?,就取消了原來的打算。?羅隱就這樣又一次失去了為李唐王朝效力,從而實現(xiàn)自己理想抱負的機會。如果唐昭宗看到下面這段話,一定會錄用羅隱:

      天寶中,逆胡用事,鑾輿西幸,貴妃死於馬嵬驛。臣在草野間,得本朝書讀,未嘗不恨生不得批虜顙,以快天子意。今復百馀年後,右軾邊隴,裘莽平遠,發(fā)人宿憤。然明皇帝時,天下太平矣,卒有寵僭之咎,不足之恨者,何耶?夫水旱兵革,天之數(shù)也。必出圣人之代,以其上瀆社稷,下困黎民,非圣人不足以當其數(shù)。故堯之水,湯之旱,而玄宗兵革焉。(《讒書·書馬崽驛》)

      我們可以看到,羅隱在此把唐玄宗因“寵僭之咎,不足之恨”而導致的“兵革”之禍同堯舜的“水旱”之災相提并論,認為這都是“圣人”所應(yīng)當承擔的“天之數(shù)”。羅隱對唐玄宗無絲毫不敬之詞,只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上陣殺敵,為唐玄宗分憂解難,羅隱借此再次表達了自己的一腔報國之情。羅隱最終也看到自己報效朝廷的夢想很難實現(xiàn)了,他于是說:

      蓋君子有其位,則執(zhí)大柄以定是非。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自揚孟以下,何嘗以名為?而又念文皇帝致理之初,法制悠久,必不以蟣虱癢痛,遂偃斯文。(《讒書》重序)

      羅隱似乎已開始感悟,在朝為官是為國出力,而在民間著書立說同樣可以懲惡揚善。其《讒書》處處顯露針砭時弊之詞:

      若某者,正在此機窖中。不惟性靈不通轉(zhuǎn),抑亦進退間多不合時態(tài)。故開卷則悒悒自負,出門則不知所之。斯亦天地間不可人也。而執(zhí)事者提健筆,為國家朱綠,朝夕論思外,得相如者幾人,得王褒者幾人,得之而用之者又幾人。夫昔之招賢養(yǎng)士,不惟吊窮悴而傷凍餒,亦將詢稼穡而問安危。嗚呼!良時不易得,大道不易行。某所以遲遲者為執(zhí)事惜。茍燕臺始隗,漢殿薦雄,則斯人也,不在諸生下。(《讒書·投知書》)

      羅隱感嘆生不逢時,自己雖然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然既未遇“燕臺始隗”之時風,也未得漢代楊雄之機遇。這樣就造成“有用者絲粟之過,得以為跡;無用者具體之惡,不以為非”(《讒書·雜說》)的尷尬,進而就會出現(xiàn)“吳任太宰,國始無人;楚委靳尚,斥逐忠臣”(《讒書·屏賦》)的結(jié)局。

      羅隱另一部重要的著作是《兩同書》,關(guān)于書名立意歷來有多種觀點,總結(jié)起來大致有三點:一、采《崇文總目》說,以老子修身之道為內(nèi)、孔子治世之方為外,會其旨而同其玄;二、十篇文章的標題為貴賤、強弱、損益、敬慢、厚薄、理亂、得失、真?zhèn)?、同異、愛憎,“兩同”即指它們實質(zhì)上是相同的;三、據(jù)《四庫全書總目》,其說以儒道為一致,故曰“兩同”。另據(jù)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認為,“兩同”是取孔老思想“兩者同出而異名”之意。由此我們可以說,“兩者同出而異名”的觀點對上述三種觀點也都是適用的。如果說《讒書》過多地抨擊時弊,那么《兩同書》則力圖從理論上尋求解決這些“時弊”的方法。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整篇《兩同書》都應(yīng)該是圍繞“同”這個思想原則展開的。在《貴賤》篇中,羅隱發(fā)揮了老子的“貴以賤為本”,認為一個地位再高的人,如果不能守“德”,那么“其貴不足貴也”;而地位很低下的人,如果能夠得“道”,那么“其賤未為賤也”。羅隱認為只要能奉守“道尊德貴”,那么世界上就沒有貴賤之分。羅隱吸收了莊子的“萬物一齊”的思想,只不過羅隱認為“萬物之中唯人為貴”,他所追求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在本篇中“同”就表現(xiàn)為“平等”。《強弱》認為“強弱”是“上下相制”的,以示君主如果能“自制其嗜欲”,就可以“盛德以自修,柔仁以御下”,這是因為“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稉p益》即“道損有余補不足”,人首先要知足,一味地追求奢侈豪華就會“崇虛喪實,舍利取?!??!毒绰肥侵溉艘芯次分?,即“以敬理國則人和,以慢事天則神欺,以慢理國則人殆”?!逗癖 方倘瞬灰昂翊吮”恕?,如同養(yǎng)生一樣要“形神雙修”,就能“外其身而身存”。這是羅隱從道家的角度來講修身養(yǎng)性,同時指出“理身”與“理國”是一體的。

      儒家歷來把“文武之道”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寶,然而“盜竊者亦何嘗不以文武之道亂天下乎?”從儒家的角度講,如果要消除“有理不能無其亂”,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道家的“恬淡無為”,就能“恒以逸而待勞則攻戰(zhàn)無不利,有恥且格則教化無不行”,這才是《理亂》思想的真諦?!兜檬А分v君臣之道,也是指為君之道?!墩?zhèn)巍分v對人才的鑒別,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區(qū)分小人與君子、庸才與賢能,這也是羅隱對自己的才能無人賞識所發(fā)出的感慨。羅隱認為自己之所以不被所用,是因為統(tǒng)治者不能“求同存異”,不能容忍“異己者”,這即是《同異》篇的宗旨。不能“求同存異”就會喜歡與自己觀點相同者,而憎惡“異己者”,這就導致了君主的“愛憎分明”,《愛憎》篇指出這樣就會善惡不分、是非顛倒,其結(jié)果就是天下大亂。

      我們可以看到,羅隱試圖從先秦思想源頭(孔孟老莊)來尋求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辦法,并且對儒道思想予以了融通。所以說,羅隱雖然以儒者自居,并試圖振興儒學,并表達了對釋道興盛而儒學衰微的不滿。?但從羅隱的人際交往和其作品來看,至少在晚年他已成為一位儒道兼修的學者。?羅隱雖有道家思想,卻不相信修煉成仙,這是出于對統(tǒng)治者熱衷于服食成仙的抵制。羅隱這也是從減輕勞動人民負擔出發(fā),希望統(tǒng)治者厲行節(jié)儉,能從根本上關(guān)心勞動人民的疾苦。雖然羅隱是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出發(fā)的,但是其“貴賤不離”的平等思想與陸希聲的“以賤下為本”共同構(gòu)成了唐末中國民本思想中的寶貴資源,?這種思想又為譚峭所繼承與發(fā)揮。

      三、均食之道:譚峭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根本原則

      譚峭,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生卒年不詳,泉州府清源縣(今屬莆田市華亭)人。譚峭系國子司業(yè)譚洙之子,自幼聰明伶俐、記憶超凡,其父希望他熟讀儒經(jīng)以應(yīng)科舉。而譚峭自幼愛好黃老諸子及列仙傳記,并立志修道學仙。一日辭父出游終南山,后從終南山到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越走越遠而無回歸之意。其父馳書責之,譚峭復信說:“茅君昔為人子,亦辭父學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备钢淝蟮佬膱?,遂不復強求。譚峭行為脫俗且怪異,非常人所能理解。后終老于青城山,世人稱之為“紫霄先生”。?

      開平元年(907),朱溫廢唐哀帝,自行稱帝,改名為朱晃,國號為“大梁”,史稱“后梁”。后各藩鎮(zhèn)遂紛紛效仿,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在這樣一個殘酷的時代里,最遭殃的還是處在最底層的老百姓,他們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卻又無法改變。

      譚峭雖然熱衷修道成仙,卻也十分關(guān)心世道治亂、民生疾苦,乃著《化書》六卷一百一十篇。?他辭父出游,雖歷經(jīng)名山大川,但對沿途因社會動蕩而飽受災難的民眾更為關(guān)注。唯有如此,其書中才會飽含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他認為統(tǒng)治者的剝削、壓迫,才是造成人民痛苦、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

      作為道教學者,譚峭尋求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辦法還是先從“道”開始: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于一身,風云發(fā)泄于七竅,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化書·道化》)

      李紳卿在《化書》序言中指出,在天地之間“道”是看不到的,能體驗到的是“化”,而“化”與具體的萬事萬物相比也是難以捕捉的,我們所能看到的是萬事萬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形”。他認為“道”與“化”的關(guān)系,是一種“一而二、二而一”的關(guān)系。?我們認為,譚峭所謂的“化”是幻化生成的意思,相當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生”。我們可以看到,譚峭的宇宙生成模式是從“道”開始,又于“道”結(jié)束的一個循環(huán)過程。所以譚峭認為,如果能守“神化之道”,就會“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

      既然如此,那么又怎樣解釋現(xiàn)實社會的悲慘現(xiàn)狀。這是因為:

      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顧盼,而顧盼化揖讓,揖讓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別,分別化冠冕,冠冕化車輅,車輅化宮室,宮室化掖衛(wèi),掖衛(wèi)化燕享,燕享化奢蕩,奢蕩化聚斂,聚斂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亂,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其來也勢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是以大人以道德游泳之,以仁義漁獵之,以刑禮籠罩之,蓋保其國家而護其富貴也。故道德有所不實,仁義有所不至,刑禮有所不足,是教民為奸詐,使民為淫邪,化民為悖逆,驅(qū)民為盜賊。上昏昏然不知其弊,下恍恍然不知其病,其何以救之哉!(《化書·大化》)

      譚峭認為社會之所以如此混亂,是因為“道”在化生“萬物”之后,“萬物”按照各自的需求任意發(fā)展下去,沒能回歸所賴以存在的“道”,其結(jié)果就只能是“敗亡”。為了避免“敗亡”的命運,于是產(chǎn)生了“道德”?標準、“仁義”信念、“刑禮”規(guī)范,認為以此可以維護現(xiàn)有的秩序。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卻是使人變得淫邪奸詐,成為摧毀現(xiàn)有秩序的動力。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而“禮”卻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莊子也認為“毀道德以行仁義,圣人之過也”。?我們可以看到,譚峭這是對老莊思想的繼承。譚峭對此又予以了發(fā)揮,他認為“三皇”是與“道”合一的,而至“五帝”就只剩下“德”了,到“三王”時代產(chǎn)生出了“仁義”,最后到秦漢時代“仁義”演化出“戰(zhàn)爭”。(《化書·稚子》)這也是譚峭對自己所處時代真實現(xiàn)狀的描述,而當權(quán)者對此卻渾然不知,譚峭只能感嘆“其何以救之哉”!

      盡管如此,譚峭還是力圖挽救這個慘絕人寰的社會。他首先警告統(tǒng)治者,不要“禮失于奢,樂失于淫”,而挽救的辦法只有“儉”,這是因為“儉者,均食之道也”。人只有吃飯才能生存,如果沒有沒有東西吃,那所謂的“仁義禮智信”也就無從談起,即“食為五常之本,五常為食之末”。如果能做到“儉”,人民就會幸福平安,而不要刻意去做什么,這就是“無為”,即“我服布素則民自暖,我食葵藿則民自飽”。他同時又指出,“仁義禮智信”作為一種統(tǒng)治的手段不是不可以用,但一定要符合“道”,如果違背了“道”就會招來災難。然而,統(tǒng)治者往往認為擁有“弓矢”就可以威懾天下,于是瘋狂聚斂財富,再招募軍隊以保護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殊不知天下人可以用同樣的手段奪走這一切。

      同羅隱一樣,譚峭也對勞動人民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民事之急,無甚于食,而王者奪其一,卿士奪其一,兵吏奪其一,戰(zhàn)伐奪其一,工藝奪其一,商賈奪其一,道釋之族奪其一,稔亦奪其一,儉亦奪其一。所以蠶告終而繰葛苧之衣,稼云畢而飯橡櫟之實。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大人之道救不義,斯不義之甚也。而行切切之仁,用戚戚之禮,其何以謝之哉?。ā痘瘯て邐Z》)

      “民事之急,無甚于食”,譚峭在《化書》中多處表達了這種觀點。由此可見“食”對老百姓的重要性,而經(jīng)過“七奪”之后已喪失殆盡。在這種世道里,所謂的“仁義禮智信”都成了助紂為虐的工具。所以說,不要埋怨老百姓的“狡詐”和“不安分”,這都是統(tǒng)治者的貪婪、殘酷造成的,這就是“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叛亂,叛亂稟我教”。

      我們可以看到,統(tǒng)治者不是靠勸誡就能夠醒悟的,勞動人民也不是通過同情就能幫助他們脫離苦難。譚峭也明白這一點,但在這種黑暗的社會里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幻想了:

      螻蟻之有君也,一拳之宮,與眾處之;一塊之臺,與眾臨之;一粒之食,與眾蓄之,一蟲之肉,與眾咂之;一罪之疑,與眾戮之。故得心相通而后神相通。神相通而后氣相通,氣相通而后形相通。故我病則眾病,我痛則眾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化書·螻蟻》)

      陸希聲為了解決唐朝末年的社會動蕩,想到了老子的“小國寡民”。譚峭則設(shè)想了“螻蟻之國”,如果統(tǒng)治者能像“螻蟻之君”那樣對待民眾,那么整個世界就會變得平安祥和,這也就是譚峭“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

      從隋唐至五代時期,道家思想在不同時期發(fā)揮了不同的社會作用。在初唐至盛唐時期,統(tǒng)治者通過道家的“無為而治”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而在唐末五代,被統(tǒng)治者階級則把它作為批判封建秩序的理論武器,表達了對勞動人民苦難的同情,以及對統(tǒng)治者殘酷統(tǒng)治的抗爭。所以我們說,不管是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成玄英、李榮、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還是身處亂世的陸希聲、羅隱、譚峭,他們在完成作為一名學者使命的同時,都或多或少地關(guān)注著國家、社會和天下蕓蕓眾生的命運。他們不管是歷經(jīng)磨難還是身處順境,始終不變的是那心懷天下、以天下蒼生為念的悲憫情懷。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學院經(jīng)濟與法學學院(723000)】

      ①《舊唐書·郭子儀列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457頁。

      ②《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六》,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7184頁。

      ③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38-242頁。

      ④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頁。

      ⑤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119頁。

      ⑥也有學者認為唐朝中后期的痼疾不是藩鎮(zhèn),真正的根源是在宦官。呂思勉《中國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頁。

      ⑦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xiàn)實的殊途同歸》,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頁。

      ⑧《道德真經(jīng)傳》,載《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凡引《道德真經(jīng)傳》原文均出自此處。

      ⑨據(jù)《新唐書·陸希聲列傳》載:“李茂貞等兵犯京師,輿疾避難。卒,贈尚書左仆射,謚曰文?!睋?jù)《資治通鑒·唐紀七十六》載:(乾寧二年)“戶部侍郎、同平章事陸希聲罷為太子少師”。而據(jù)《新唐書·昭宗紀》載,乾寧二年五月李茂貞等兵犯京師,太子少師李磎被殺,陸希聲才得以被任命為太子少師,故陸希聲有可能死于乾寧三年李茂貞再次兵犯京師之時。

      ⑩何建明《道家思想的歷史轉(zhuǎn)折》,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415頁。

      ?張成權(quán)《道家與中國哲學》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3頁。

      ?方寧《風雅頌:百年來百位老學人珍聞錄》,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頁。

      ?羅隱具體著作詳情:薛亞軍《江東才俊——羅隱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169頁;《羅隱集校注》,潘慧惠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69-573頁,凡羅隱著作原文均出自此書。

      ?《大唐開元禮》取法唐貞觀和顯慶兩代禮儀,并對漢魏以來的禮制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總結(jié),使唐朝禮制臻于完善。唐德宗時將《開元禮》立于官學,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魯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91頁。

      ?方回《羅隱諫〈讒書〉跋》,載《羅隱集校注》附錄三序跋,潘慧惠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五代史補·羅隱傳》,轉(zhuǎn)引自《唐代文學百題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頁。

      ?唐代知貢舉等科舉主考官員除詳閱試卷外,有權(quán)參考舉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譽決定去取。應(yīng)試舉人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和爭取較好的名次,多將自己平日的詩文編輯成卷軸,在考試前送呈有當權(quán)者以求推薦,此后形成風尚,即稱為“行卷”。

      ?徐夤《寄兩浙羅書記》,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8167頁。

      ?薛亞軍《江東才俊——羅隱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頁。

      ?惠聯(lián)芳《夾縫中的生存—羅隱生存狀態(tài)分析》,載《河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姚士麟《兩同書跋》,載《羅隱集校注》附錄三序跋,潘慧惠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86頁。

      ?羅隱《謁文宣王廟》、《代文宣王答》,《羅隱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5、96頁。

      ?郭武《羅隱〈太平兩同書〉的社會政治思想》,《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3期。

      ?何建明《道家思想的歷史轉(zhuǎn)折》,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68頁。

      ?《作者(譚峭)生平史傳輯要》,載《化書》附錄四,丁禎彥、李似珍點校,中華書局1996年版。另,凡《化書》相關(guān)原文均出自此書。

      ?對《化書》的作者問題歷來有所爭議,現(xiàn)公認譚峭為《化書》的作者?!犊坚尅?,載《化書》附錄三,丁禎彥、李似珍點校,中華書局,1996年版;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思想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316頁;鄧瑞全、王冠英主編,《中國偽書綜考》,黃山書社1998年版,第532-533頁。

      ?李紳卿《明弘治十七年劉達刻本化書序》,載《化書》附錄一序跋,丁禎彥、李似珍點校,中華書局1996年版。

      ?此處的“道德”是指倫理層面的“道德”,而非作為道家主體思想的“道”與“德”。

      ?《道德經(jīng)》三十八章、《莊子·馬蹄》,此處的“道德”是指作為道家主體思想的“道”與“德”。

      陜西理工學院科研基金項目(博士啟動基金)(編號:SLGKYQD2-40)】

      猜你喜歡
      羅隱道德思想
      清 李禪 行書羅隱七言詩句聯(lián)
      中國書法(2023年4期)2023-08-28 06:02:08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羅隱:唐詩界的“吐槽狂魔”
      意林彩版(2021年12期)2021-08-29 05:17:19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戴斗笠的石頭人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平定县| 白银市| 长寿区| 兴义市| 水城县| 广宁县| 铜山县| 合肥市| 临海市| 稷山县| 长岛县| 五指山市| 金秀| 云和县| 利辛县| 天长市| 同仁县| 进贤县| 扶沟县| 托里县| 宁河县| 井冈山市| 城口县| 大渡口区| 资中县| 崇礼县| 龙江县| 盘山县| 陇西县| 桃江县| 海阳市| 宜兰市| 博湖县| 双流县| 德兴市| 台安县| 亚东县| 寿光市| 加查县| 盐亭县| 绥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