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1]課堂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具有怎樣的思維品質(zhì)。如果學生的思維得不到充分拓展,那么他們的智力便得不到應有的開發(fā),學生未來的學習發(fā)展空間便會很窄。所以廣大英語教師有必要在學生青少年這一思維最活躍時期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地概括地反映,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也是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的能動過程。良好的思維常具有以下幾個維度:1.深入性;2.批判性;3.發(fā)散性;4.嚴密性;5.獨立性;6.創(chuàng)造性。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這六個維度的思維呢?下面就談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挖掘文本內(nèi)涵 培養(yǎng)深入性思維
思維的深入性是指思維有深度,具有深刻性,能透過問題的表面看到其本質(zhì)的聯(lián)系及其制約的關系。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已有能力水平充分運用教材中的素材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的編寫是以話題為主線,而每單元的文本也是基于相應的話題,這就為學生進行基于話題的文本解讀留下了空間。只要教師精心備課,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的心智一定會跳出淺層思維層面,逐漸具有淺入性,并且更有力度。下面就以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下文中的例子都出自同一版本的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5的課文“When in Rome”為例談談思維的深入性訓練。
該課文主要介紹了英國人的禮儀,文本最后點題: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即“入鄉(xiāng)隨俗”。八年級學生的心智可能難以真正理解該習語的內(nèi)涵。于是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將學生的思維步步引向深入。問題為:1. Can we greet people with a kiss in the UK? 2. Can we laugh loudly in public in the UK? 3. But do you know the real meaning of this saying? 4. Who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it? 5. Is what the local people do always right? 6. How can we behave well in the UK?
通過回答以上問題,學生在理解文本具體信息及習語的表層意義基礎上,對該習語背后的內(nèi)涵進行了升華,即Act politely and obey the local customs when we are in a new place.現(xiàn)行教材文本不僅包含語言知識信息,同時更包含相當多的故事及情節(jié),這就為基于文本內(nèi)涵解讀的深入性思維訓練提供了有效載體,只要教師帶領學生不斷挖掘,不斷給學生提供深入性思維訓練的機會,學生的思維定會越來越深入,也會更深刻。
二、質(zhì)疑文本信息 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批判就是對信息的質(zhì)疑或反駁。[2]批判思維要求學生不拘泥于書本,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教材文本承載的信息量豐富,作者有時會有意無意地在文本中留下“疏漏”,這就為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提供了契機。通過不斷質(zhì)疑文本信息,能讓學生跳出作者的思維框架,在文本信息發(fā)生的原背景下,身臨其境地思考信息的合理與非合理因素,形成學生自身獨特的、合理的判斷文本信息的能力。下面以九年級上冊Unit 4 閱讀部分的語篇“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為例談批判性思維訓練。
該篇課文介紹的是前NBA運動員Spud Webb的早期職業(yè)生涯經(jīng)歷。主人公由于身材矮?。▋H1.70米),雖酷愛籃球,卻一直得不到球隊重用。后因不斷努力,終于在NBA取得輝煌成就。經(jīng)過研讀文本發(fā)現(xiàn),文本的標題具有批判性思維訓練價值,于是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質(zhì)疑:1.Was Spud Webb 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 2.Who was 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 3. Who was the shortest player that won the Slam Dunk Contest in the NBA?
教師逐個拋出的上述三個問題,激起了學生對文本標題的疑問,初步打開了質(zhì)疑之門。接著筆者繼續(xù)追問:1. Is the topic suitable for this passage? 2.Who can think of a better topic? What is it?學生經(jīng)過思考、討論給出了這樣兩個標題:One of the shortest players in the NBA;The shortest player who won the Slam Dunk Contest in the NBA.從而達成了批判性思維訓練目標。
當然,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對學生的被動引導轉(zhuǎn)化成學生自主的、獨立的對文本真實性及準確性的反思或批判。同時,要使學生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是處處有逆向思維及非定式思維的習慣。
三、鏈接教材話題 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
發(fā)散性思維是指人思考某一問題時,大腦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知識或概念沿著各種不同方向發(fā)散開去,不斷推出與上一概念相關的新概念。發(fā)散性思維是多角度、多層次、多結(jié)構(gòu)、多側(cè)面的,具有廣度、流暢性和變通性。[3]111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教材話題豐富,但很多話題間總有關聯(lián)內(nèi)容。因此,復習課上可以整合相關聯(lián)的話題進行發(fā)散性思維訓練。比如,在初三復習教學中,以“人”的話題為例,筆者制作了表格式的思維導圖,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展開想象到整套教材中去搜索并完成表格(見表1,斜體部分為學生所填寫,下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