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維維
于友西先生曾說:“學生若沒有感受到具體、形象的歷史,不能形成歷史的表象,就很難形成歷史的概念和認識歷史的本質(zhì)?!彼枷胧肥侨祟悮v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政治史和經(jīng)濟史而言,思想史是抽象而生澀的,是歷史教學的難點。由于思想史在高考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怎樣進行思想史的教學就成為教師亟須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就以“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相關教學為例,談一談自己對高中思想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
思想理論的形成與思想家的人生經(jīng)歷是密不可分的,這是思想家在面臨社會變化和人生重大問題時的思考和頓悟。所以在高中思想史教學中,教師可適當介紹思想家的人生經(jīng)歷,選取與其思想主張相關的史料,將思想家的心路歷程呈現(xiàn)給學生。
例如,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形成經(jīng)歷了曲折的歷程。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姚江學案》中總結:“先生之學,始泛濫于詞章,繼而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蓖蹶柮髟缒昃徒佑|朱熹思想,讀遍其著作,還曾按其“格物致知”的教誨格竹七天七夜,可是最終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自己卻大病一場。從此,他對朱熹理學產(chǎn)生了懷疑。其間,他因不得志而心志消沉,甚至出入于佛老。正德元年,他得罪宦官劉瑾被貶去貴州偏僻山區(qū)的“龍場驛站”。在艱難困苦的流放生涯中,他極力排除生死雜念,“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王陽明全集》)。可見,王陽明是在苦練內(nèi)心意志,試圖利用心志戰(zhàn)勝險惡的環(huán)境。之后有一天他突然大徹大悟,圣人之道先天地固存于吾心,不必外求,所以吾心即道。這一觀點不同于朱熹的“求理于事物”,王陽明認為“吾性自足”,而“求理于吾心”,由此創(chuàng)造了他的“心學”基礎。
可以看出,王陽明的人生觀和思想的變化以“龍場悟道”為界線,分為前后兩個時期。這些經(jīng)歷對于“心學”的形成影響深遠。筆者節(jié)選相關史料,并生動地講述給學生,使學生從王陽明對朱熹理學態(tài)度的變化之中,感悟到王陽明心學與朱熹理學的不同之處。
二
思想家的主張不止一個,要想理清這些思想主張之間的聯(lián)系,就要先構建思想體系。因此,在高中思想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構建思想家的思想體系,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
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對王陽明心學的表述為: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王陽明曾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格竹”,結果失敗了,經(jīng)過頓悟,轉而向內(nèi),“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傳習錄》)。王陽明提出在自己身上努力的方法,“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江右以后,專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濾,出之自有天則……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借湊泊”(《明儒學案·姚江學案》)。
由此,筆者引導學生把王陽明的思想主張概括為哲學思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及方法論“致良知、知行合一”。朱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綱五?!薄T诖嘶A上,王陽明認為吾心即良知,就是“天理”,窮理不必向外,對內(nèi)加強道德修養(yǎng)就行,主張恢復良知,強調(diào)道德的實踐性。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的思想體系,并且與朱熹理學的思想體系相對應。
三
在高中思想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概括、歸納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在建立起思想家的思想體系后,教師還可適當介紹這些思想產(chǎn)生的影響,引導學生對具體思想進行思考與分析。
例如,對王陽明心學的影響,人教版教材一帶而過,因此筆者在授課時補充了相關史料。蕭公權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指出:“陽明論政,大略以《孟子》《禮運》為藍本。雖足針砭專制,究非真出新創(chuàng)……末學弊極,浸至是非以孔子為權衡,綱常致個人于桎梏……陽明繼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幟,發(fā)為學貴自得之論。”按照這種觀點,筆者引導學生對王陽明思想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將其概括為現(xiàn)實和思想兩個方面?,F(xiàn)實方面主要是批判專制;而思想方面主要是解放思想,“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傳習錄》)。這樣學生就能認識到,當下我們提倡解放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重新研究探討王陽明心學,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對當今社會道德建設有很大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