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5)04-007-01
前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漢語言教育也重新拉開了一個新篇章。各位優(yōu)秀的語文工作者針對我國的教育狀況對于初中語文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在這些教學方法實施之后后確實有了一定成績,但是隨著進一步教學的深入與發(fā)展,我們必須把握住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特性,通過對于這幾個特性的把握對初中語文進行進行教學。
一、初中語文的特性
初中階段是在學生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和穩(wěn)固語文興趣的重要階段,這久對于教育者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旨在培養(yǎng)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力、自主思考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素質教育和時代需求這樣的人才,要想要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才,需要從初中語文的這幾個特性開始著手。
(一)整體性
語文教育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教育,涉及了生活和學習成長的各個領域,所以首先需要注意其整體性的特性。整體性所指的是,初中語文教育并不是一個面的講解,而是多個面的講解,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只是抓住課文中的某一個閃光部分大講特講,而忽略了文章的總特性,初中語文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為了與高中語文銜接,還是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整體把握的能力,通過培養(yǎng)使學生做到對語文教學的總體綜合性的把握,才可以真正達到對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社會性
語文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記錄生活,展示社會,所以其具有社會性的特點,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是非對錯觀成形的時候,所以只有積極反映社會現(xiàn)狀、提供給青少年以正能量與對社會的關注度的語文教學才是好的語文,該階段中,社會性的語文教學提供給長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以更多相關社會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養(yǎng)成關愛社會關心人文的習慣,更加適應社會的需要與自我發(fā)展的需求。
(三)創(chuàng)新性
近年來,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與經(jīng)濟也在不斷發(fā)展進步,與世界融為一體,語文作為我國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也開始日愈變得國際化,近年來隨著“孔子學院”和“漢語橋”的出現(xiàn),在國外掀起了一股“漢語熱”,語文的創(chuàng)新性在不斷顯現(xiàn),尤其在我們初中教學中,也開始引入了部分外譯課文,并且占據(jù)了不小比例,學生的思想也在不斷發(fā)展,這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與時俱進,在欣賞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也要將外來文化引入,結合教學,體現(xiàn)其創(chuàng)新性。
二、現(xiàn)狀以及原因
初中語文教學在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在初中階段中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語文興趣,但是這是遠遠不夠的,當今初中語文教學中依舊存在有部分問題有待解決,尤其隨著近年來對于教學的研究深入,這些問題暴露了出來。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的內容拓展不夠,更多的教師止步于對于文章部分特殊用法的講解上,而忽略了總體的把握,同時對于教學中的內容延展太少,在初中語文中,需要對課文加以更多的知識拓展延伸,而并不是簡單對于藝術手法的掌握就足以支撐,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更多注重的是一種對于總體的、綜合的把握。傳統(tǒng)的講法只是對于作者的生平一筆帶過,而更多的在于對于詩歌藝術手法、渲染手法的講解,引經(jīng)據(jù)典,依舊沿襲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以教師為中心書本要求為教學大綱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參與度低,教學目的也無法達成。
其次是教學方法不夠推陳出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多的教師選擇以課本為中心進行講述,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利于初中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三、解決方法
針對以上兩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還是應該從初中語文的幾個特性入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如何拓展內容,拓展什么方面的內容,這就要參照語文的綜合性,在把握課文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的基礎上對于課文內容進行拓展,拓展的內容中落實社會性,給學生以正面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社會觀、價值觀,引入了課文外的內容,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在教學方法方面,需要將課堂交給學生,通過小組探討學習、制作學習卡片等方法,增強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度,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學習、自我學習探索的能力,也提升了課堂的活躍度,但是要落實好這一系列事情,對于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也提升自我素質水平,培養(yǎng)學生擁有更好的語文素養(yǎng)。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對于教育者們有了更多的要求。在初中語文領域中也有了更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這對于我們初中受教育者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與時俱進,把握住初中語文教育中的幾點特性,落實到語文教育教學中,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更好的學習,更好地宣揚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劉春文.挖掘文本資源選擇取舍教學內容——“多層次結構”探尋《那樹》的文本價值[J].語文教學通訊,2012(14):13—14.
[2]古曉君.傾聽文本心跳聲——基于名師備課經(jīng)驗的文本解讀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0(34):53—54.
[3]游澤生,郭姜燕.有效的教學設計需要從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的深度思考開始[J].教學與管理,2010(32):11—13.
無線音樂·教育前沿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