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我國現(xiàn)行的四分法的法人制度由我國《民法通則》確立的。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下,企業(yè)各項制度逐漸成熟,在經濟發(fā)展中承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一些具有行政職能的公法人組織也為了迎合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分擔我國行政機關繁忙的公務,其職能越來越發(fā)重要,自此我國法人制度設計的缺陷暴露的越發(fā)明顯。因此,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建立符合我國實踐的法人制度,使得科學法人制度建立后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關鍵詞:法人制度;本質;不足;完善
1 法人制度
在大陸法系中,法人制度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法中對“社團”的規(guī)定。最早用來表達獨立民事主體的組織則是出現(xiàn)在《德國民法典》中,自然人和法人的區(qū)分自此產生。關于我國法人制度的定義從我國《民法通則》中發(fā)現(xiàn):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但是,學術界對于法人的定義并沒有因此而定紛止爭,對于法人的本質問題界定,旨在解決法人成為民事權利義務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正當性問題。世界范圍內關于法人本質的討論主要有:法人“擬制說”、法人“否定說”、法人“實在說”。
法人“擬制說”主張法人不具有意思能力和行為能力,但卻承認法人經過法律擬制后成為法律上的主體。法人“否定說”認為法人因不具備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否定了法人的存在。法人“實在說”主張法人是權利義務之法律上的組織體,承認了法人的客觀存在。
筆者認為,各種學派學說的針鋒相對最終都要回歸到現(xiàn)實中服務于社會,因此我們應該看到各種學說立足于當時社會和當下的特殊情況。目前情況下可以學習德國關于法人制度的規(guī)定,將法人本質的爭論擱置,以法人“實在說”為主,兼采各個學說的可取之處。
2 目前我國法人制度設計存在的缺陷
1.法人類型劃分混亂
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分類,我國目前的法人主要被分為兩類:企業(yè)法人和機關、社會團體法人、事業(yè)單位法人。但是隨著社會發(fā)展,社會組織的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出現(xiàn)了一些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yè)組織和以盈利為目的的社科機構。而且,我國的對于法人類型的劃分僅從名稱上進行了劃分,并未尋求其法人實質,從本質上對其進行根本性的劃分,這樣很容易導致法人權利義務的不夠明確,從而產生一系列的責任問題。
2.現(xiàn)實中缺乏對于公法人獨立性的全面認識
在目前我國的行政執(zhí)法過程中,未能完全區(qū)分科層制組織機關和承擔公共職能的非科層制組織。因此,公法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不能夠完全實現(xiàn)。同時應該避免行政機關的犯法人化問題,公法人的產生是由于行政機關不具有獨立的人格、自主的行為或者缺乏高效的技術手段等。因此應該嚴格區(qū)分公法人與行政機關的界限,明確各自的責任范圍,共同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和互動模式來促進行政服務職能。
3.對于兩類法人的法律規(guī)制不均衡
我國《民法通則》中關于法人的規(guī)定,大多數(shù)的內容是關于對企業(yè)法人的規(guī)定,而對于機關、事業(yè)單位、社團法人的規(guī)定僅有兩款。其次對于企業(yè)法人的規(guī)定從成立條件、承擔的責任、經營范圍、重要事項的變更程序、企業(yè)終止原因、企業(yè)破產清算程序、法定代表人的相關責任進行了細致的規(guī)定,但是對于機關、事業(yè)單位和社團法人三種類型的法人僅僅就其資格的獲得做出了一些規(guī)定。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對于兩類法人的規(guī)定從立法上來說是不夠均衡的。
4.對于合伙企業(yè)等非法人團體法律地位存在定位困難
由于我國現(xiàn)行立法中法人制度與有限責任制度相結合,承認特定組織或者團體的法人身份的時候必然就會意味著他的成員的民事責任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圍內,因此,對于這類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社會團體的成員便不能夠取得相應的法人資格。由此而引發(fā)出此類的非法人團體法律地位的定位問題,在《合伙企業(yè)法》頒布實施以后,此類問題顯得格外突出。
5.機關法人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界定
在法律理論層次上,機關法人等公法人的民事責任的承擔往往會陷入不清晰的境地。
結合上述缺陷,在我國目前法人形態(tài)多元化發(fā)展、投資主體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樣化的今天,《民法通則》所確立的法人制度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有必要進行相應的完善。
3 我國法人制度的完善措施
1.對我國法人制度的立法措施完善
我國已經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制建設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對于我國法人制度的完善主要還是要寄托于我國《民法通則》的修改,但是我國對于《民法通則》的修改因為制度因素卻不是那么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對于我國法人制度的立法完善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完成:
首先,遵循合理的法律原則,確立科學的法人標準劃分。
其次,建立與市場經濟相符的法人制度。法人制度實際上是市場經濟對主體的要求的反應和表達,所以說法人制度去建立和完善應該完全按市場機制的要求,法人應該服從國家計劃,這屬于對法人的制約,這種服從應該如同法人應該遵守國家法律一樣。但是這樣必須立法,以防止計劃的隨意性。
2.完善我國的公法人制度,推進我國公法人制度實施
公法人制度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對行政權力進行一定的分化,同時解決社會發(fā)展的直接需求,對于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推進我國公法人制度的實施,有利于政府更加高效的執(zhí)行達到行政目的,由此減少行政機關的壓力,提高其行政效率,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好的行政服務。
3.重構我國法人人格和有限責任制度關系的原則
基于國內外法人制度的發(fā)展和我國的國情,對于法人人格和有限責任制度的關系應該遵循下列原則:
首先,區(qū)分開設立者的人格是否與組織的人格分離來確定組織是否為法人,法人的設立不與成員是否承擔有限責任直接掛鉤,如此以來,合伙企業(yè)以此規(guī)范為法人,變與實際相適應。
其次,對具有法人人格和具備有限責任制度的法人組織通過立法的方式加以規(guī)定。
4.要完善法人制度發(fā)展的外部條件
要建立健全法人制度,市場是一個必不可缺的因素,要建立一個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但是我國目前條件下,市場統(tǒng)一并不完善,市場分割、地域分割、行業(yè)分割尤為明顯,因此造就了很多不規(guī)范的市場行為。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首先要健全法律網絡,運用各種方式如:計劃財政、稅收、物價、金融、工商、外匯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對市場進行全面性調整,以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行,為完善法人制度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法人制度雖然存在著缺陷,但他引領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任何制度的建立、完善也非一日之工,更非單一的社會學者所能完成。相比較而言,法人制度更需要與社會實踐相印證,通過反復的探討和研究,才能夠進一步的完善,使之能夠創(chuàng)造更大的社會財富。
參考文獻
[1]楊陽:《我國法人制度的缺陷及完善》.載《社會與法制》.2014(1)
[2]李昕: 《法人概念的公法意義》.載《浙江學刊》.2008 (19)
[3]馬俊駒:《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論和立法問題探討》.載《法學評論》.2004(5)
[4]虞政平:《法人獨立責任質疑》.載《中國法學》2001(1)
[5]郭升選:《“公司人格否認”辨 》[J].《法律科學》. 2000
[6]江平:《法人制度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頁
[7]黃黎敏:《論法人的本質》.載《企業(yè)導報》.2015(5)
[8]王榮平:《對德國民法法人制度的借鑒與反思》.載《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12)
[9]楊洋、劉曉敏:《淺析公法人制度——我國公法人制度的缺陷及完善途徑》.載《法制與社會》.2012(11)
[10]賈桂茹等:《市場交易的第三主體———非法人團體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頁。